汽车半轴套管用锁紧螺母调质开裂失效分析

2015-04-23 04:23:40焦东风金林奎赵建国王春亮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5年17期
关键词:后序调质脱碳

■ 焦东风,金林奎,赵建国,王春亮

1. 概述说明

(1)汽车用半轴套管锁紧螺母的加工,原工艺采用圆钢下料锻造。首先在高速汽锤上进行镦粗压扁,镦粗的锻造比达Y=H0/H1=10,而且锻件变形速度太快,易产生平面周向折叠。由于螺母厚度太薄,锻坯只有10mm左右,终锻温度难以控制。在后序冲孔和整形时,温度偏低延展性不足,易形成边角开裂。造成折叠和开裂的废品率高达25%左右。

(2)为了避免锻造加工的缺陷,改进后的锁紧螺母加工工艺,采用45钢热轧无缝钢管,锯床下料。这样可以节省材料,减少工序,同时避免锻造裂纹。近期的螺母产品经调质处理,机加工后发现工件表面开裂现象比较严重。螺母外平面形成整体的周向裂纹,以及数条径向裂纹,废品率高达10%。

(3)目测螺母失效件(见图1)表面,裂纹主要呈周向开裂,裂纹几乎延伸至整个工件外平面。图1上部有一条垂直于外圆的径向裂纹,裂纹上端没有贯穿外表面,下端没有与径向裂纹相连接,初步推断为内裂纹,内裂纹的产生与内部组织缺陷有关。图1下部有一条人字形分叉裂纹,人字形裂纹的顶端与外圆表面相连接,形成开口裂纹。

2. 过程检验

(1)截取原材料尺寸为25mm×25mm×15mm(长×宽×厚)的样块,进行化学成分检测,检测设备为Labspark5000精密直读火花光谱仪。检查结果(见附表)表明,化学成分符合材料标准要求。

(2)金相检测,人字形裂纹的顶端,与外圆表面形成开口裂纹,且裂纹两侧有明显的氧化脱碳层(见图2),氧化脱碳层深度达0.35mm。从图2看,近表层处裂纹间隙呈深黑色,裂纹内氧化物较少。裂纹下部间隙内充满高温氧化物。裂纹附近为调质处理的索氏体组织。靠近裂纹两侧,铁素体基体上的颗粒状碳化物较少,属于含碳量低于正常基体组织的氧化脱碳层。

(3)裂纹的扩展为曲折状沿晶开裂,裂纹尾部呈分叉状,裂纹四周同样布满较深的脱碳层。存在较深脱碳层的裂纹,可以确定是在淬火之前形成的,因为调质处理的加热过程,使裂纹两侧氧化脱碳(见图3)。在径向裂纹的垂直部位取样检查,裂纹仍然是曲折状沿晶扩展,但裂纹两侧无氧化脱碳现象,这种裂纹属于调质处理过程中淬火产生的裂纹。在裂纹的附近,可见原始的晶粒异常粗大,晶粒度达1~2级。这种粗大组织,是原材料轧制时温度过高、晶粒急剧长大造成的,且晶粒呈现轧制拉长的形态(见图4)。

图1 螺母表面裂纹(实物)

图2 裂纹端面脱碳层(400×)

45钢原材料化学成分的检查结果(质量分数) (%)

(4)对原材料轧制组织进一步观察,失效件近表层处晶粒极粗大,且晶粒变形倾向较严重,呈扁平状,晶粒平均直径为0.35μm,晶粒度达0级;失效件心部的晶粒仍然粗大,变形呈椭圆状,晶粒平均直径为0.20μm,晶粒度达1.5级。正常晶粒的平均直径在0.02~0.06μm之间,晶粒度为5~8级。晶粒度≤3级时属于过热组织。晶粒度在0~1.5级之间,已经长大为严重的过热组织晶粒(见图5、图6)。这种现象表明原材料在轧制时,加热温度过高,晶粒急剧长大,晶界宽化,此时的晶间结合力显著降低。金相组织显示,晶粒变形现象严重,表明原材料轧制的终轧温度过低,组织不能回复再结晶。组织间存在较大的锻造应力,工件在后序加工及热处理时,极易造成变形和开裂。

(5)在人字形裂纹的中部,裂纹周围的脱碳层较严重,脱碳层深度达0.40mm。在脱碳层处,铁素体基体呈较粗的等轴晶粒。这种较粗的等轴铁素体(见图7)晶粒,表明组织经过一次奥氏体化温度加热的氧化脱碳,但加热温度应在1000℃以下。如果加热温度超过1000℃,甚至在1200℃以上,该脱碳层的铁素体晶粒就会形成长条状的柱状晶,因此该裂纹不会是轧制开裂的裂纹。该裂纹不是轧制开裂的另一个理由是,如果该裂纹在轧制时开裂,那么调质后裂纹周围脱碳层内的铁素体晶粒应为细小等轴状。因为铁素体晶粒在轧制的高温下,首先形成柱状晶,然后在调质处理的加热过程中,铁素体晶粒经过二次重结晶,柱状晶完全奥氏体化,然后重新结晶,转变为细小等轴状的晶粒。由此表明,出现这种较粗等轴状铁素体晶粒的裂纹,应是在轧制之后淬火之前形成的。从脱碳层严重程度看,该裂纹应是在调质处理加热初期产生的。由此推断,可能为调质处理加热初期热应力产生的裂纹;也有可能是原材料轧制时即存应力集中裂纹;或者为原材料下料后应力释放产生的裂纹。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在1200℃左右的高温轧制过程中没有产生这种裂纹。该裂纹是在原材料轧制以后,由于终轧温度过低,组织没有回复再结晶,变形的晶粒没有及时回复,应力没有得到消除,在后序机加工及热处理时,应力释放及叠加产生的裂纹。在裂纹附近,分布有大量断续条状的浅灰色非金属夹杂物(见图8)。从形状和特征判断,该非金属夹杂物属于低熔点的硫化物夹杂。它的存在显著降低了材料的强度,进一步增加材料的应力开裂倾向。

图4 裂纹周围无脱碳层(100×)

图5 表层粗大晶粒(100×)

图6 心部粗大晶粒(100×)

图7 较粗等轴铁素体(400×)

图8 条状非金属夹杂物(400×)

3. 分析改进

(1)汽车用半轴套管锁紧螺母的表面裂纹,是原材料轧制之后,机加工及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产生裂纹的影响因素包括钢管原材料轧制始轧温度过高;终轧温度过低;原材料非金属夹杂物超标。①原材料轧制始轧温度过高,晶粒急剧长大,晶界弱化,晶间结合力显著降低,极易造成应力开裂。②原材料轧制终轧温度过低,组织无法回复再结晶,原始晶粒严重变形,原材料轧制应力很大且无法消除。这种情况下,原材料钢管放置时间越长,轧制应力在晶界等缺陷处集中越严重,越易沿粗大晶粒的晶界处产生裂纹。③原材料钢管用锯床下料后,在粗大晶粒开口处,原始轧制应力得到释放,极易形成边角开裂。④工件在调质处理加热时,原始轧制应力与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叠加,增加工件的开裂倾向。⑤工件在淬火时产生的组织应力,超过原始粗大组织的晶间结合力,使工件产生开裂。⑥原材料中非金属夹杂物超标,材料的强度降低,脆性增大,进一步增加后序机加工及热处理开裂倾向。

(2)正是由于不规范的原材料轧制加工工艺,给后序机加工及热处理带来诸多开裂的隐患。出现上述轧制缺陷的钢管,原材料制造厂家应及时进行去应力退火或高温回火处理,以便消除轧制应力,防止钢管原材料在后序加工中产生裂纹。同时也要降低材料组织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保证原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要求。

猜你喜欢
后序调质脱碳
CaO调质污泥自然失水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煤气与热力(2021年9期)2021-11-06 05:22:56
基于遍历求二叉树的程序设计与探讨
科技风(2021年14期)2021-05-24 06:32:35
基于系统论原理探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调质型管线钢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山东冶金(2019年3期)2019-07-10 00:54:00
加热和旋锻过程对弹簧钢表面脱碳层厚度的影响研究
水产膨化常见的几种调质器的结构特征与性能比较
饲料工业(2016年1期)2016-03-22 03:14:39
酸调质—氧化降解法提高含油污泥的沉降性能
苏辙《诗集传》并非“不采《诗序》续申之辞”
文艺评论(2015年8期)2015-09-29 03:38:55
微波加热内配碳酸钙高碳锰铁粉固相脱碳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