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璞,鲁丰先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碳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受到世界关注,200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已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碳减排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世界各国掀起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中,中国走低碳经济之路已刻不容缓,特别是中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要实现这一承诺,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政策和措施颇为重要。因此,进行区域碳排放的研究是实现区域低碳发展、制定有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近年来有关碳排放的研究日益丰富,多数学者如王铮、赵荣钦、魏一鸣等从能源消费来研究区域碳排放[1,2];高建华、吴彼爱等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进行研究[3,4]。河南省的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增长,碳排放量也在迅速增加,碳排放量排名也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河南省GDP已经位居全国第五[5],经济的增长必然要求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碳排放量的不断攀升。河南省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研究其碳排放的时空变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为其实现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对河南18个省辖市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区域差异,提出有利于河南省实现低碳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河南省18个省辖市碳排放量的计算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6,7],采用替代方法,即碳排放量 =单位 GDP能耗×GDP总量×碳排放系数,其中碳排放系数取0.73[8]。区域差异包括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研究绝对差异的方法有标准差、极差等指标;研究相对差异的有变异系数、泰尔指数(Theil Index)等[2]。文中利用标准差来研究绝对差异,利用变异系数来研究相对差异。
2005~2013年18个省辖市的碳排放量的差异较大(表1)。从时间上,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0年),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在这一阶段18个省辖市除鹤壁、信阳、驻马店3市碳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鹤壁在这一阶段则呈逐年增加趋势,在2011年达到一极大值;信阳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驻马店则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阶段(2011~2013年),这一阶段碳排放量又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是在2011年降到一较低值随后增加,然而均未超过2010年的最大值。其中平顶山、安阳、鹤壁、漯河、三门峡、驻马店六市则不符合上述特征。
从空间上,也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0年),18个省辖市的碳排放量排名只有郑州和新乡不变,分别是第一、第七。变动较小的有开封、洛阳、鹤壁、焦作、濮阳、许昌、周口、济源8市。变动较大的有平顶山、安阳、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驻马店8市,其中漯河、信阳、驻马店变化较大,漯河变化波动较大,且排序一直靠后,信阳的排序则在不断下降,驻马店的排序也在不断下降直至倒数第一。第二阶段(2011~2013年),碳排放量排名相对都比较稳定,排名变动的有开封、平顶山、焦作、信阳、济源5市,其中济源保持排名上升,其他4市排名均下降,但变幅较小。其他13市排名保持不变。
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碳排放强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2),碳排放强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贡献程度。
表1 河南省18个省辖市碳排放量 万t
碳排放强度也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0年),该阶段碳排放强度排名保持基本不变,安阳、济源、平顶山分别稳居第一、二、三位,且三市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降幅较大。2005年碳排放强度最高值安阳是最低值漯河的2.2倍,2010年最高值安阳是最低值驻马店的4倍,说明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拉大。第二阶段(2011~2013年),该阶段碳排放强度排名变化较大,济源由第二升为第一,安阳由第一降为第二。鹤壁在这一阶段由2010年的第七升至第三,升幅最大。驻马店碳排放强度排名则一直保持在末位。另外2011年碳排放强度最大值济源是最小值驻马店的4.8倍,2012年最大值济源是最小值驻马店5.4倍,2013年最大值济源是最小值驻马店6.3倍,这说明18个省辖市的碳排放强度都在不断下降,但区域差距没有减小,反而在拉大。
表2 河南省18个省辖市碳排放强度 t C/万元
由表3可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碳排放量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较大,说明其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较大,并且也以2010年为界,2005~2010年碳排放量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较大值,2011年则快速降低,随后又逐年升高,但未超过2010年的极大值。碳排放强度的标准差则逐年降低,而变异系数则逐年加大,说明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绝对差异逐渐减小,相对差异则逐渐拉大。总体而言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区域差异不断拉大,区域低碳发展不均衡状态不断加剧。
表3 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区域差异
河南省要实现低碳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控制并逐渐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同时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这是控制并降低碳排放量的关键举措。②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核心,也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低碳技术,引用发达地区的低碳发展经验,提高区域碳生产率。③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低碳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要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引导落后地区的低碳发展以实现整体的良性发展。
[1]王 铮,翟石艳.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历史特征及趋势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2):69 ~74.
[2]刘 英,赵荣钦.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4):349 ~352.
[3]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1.
[4]吴彼爱,高建华.基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河南省碳排放分解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1):1902 ~1907.
[5]孙 伟,乌日汗.长三角核心区碳收支平衡及其空间分异[J].地理研究,2012,31(12):2220 ~2228.
[6]赵 敏,张卫国.上海市能源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8):984 ~988.
[7]鲁丰先,张 艳,秦耀辰,等.中国省级区域碳源碳汇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2):1751 ~1759.
[8]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