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沟》作品主题思想概括
1.作品主题
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1]的著名中篇小说《暗沟》,是一部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探讨孤独的痛苦以及反映其对人的反噬必将毁灭一切的作品。
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孤独注定且不可抗拒。孤独永远纠缠着人们——它给人虚幻的希望、驱使人贪婪占有、使人自卑而多疑、最终孤独的绝望如黑暗降临湮没所有。作者通过故事主人公卡斯特尔的内心活动、语言和行为,鲜明地向读者揭示了这一核心主题:
(1)虚幻的希望:“我一直热切地观察着她。当我还在无法战胜的害怕和想要喊住她的惶惑不安的念头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她却在人群中消失了。”[2]
(2)多疑与自卑:“肉体的爱情远不能使我平静下来,它反而更使我心神不定,带来了新的对玛丽亚的折磨人的疑问,不能理解的痛苦场面和残酷的体验。我们在画室里度过的分分秒秒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在这段时间里,面对着玛丽亚身上无法解释的态度和矛盾,我的感情摇摆在最纯洁的爱情和最疯狂的仇恨之中。突然,一切都是假装的疑问侵袭了我。有的时候,她好像一个羞怯的少女。突然,我又觉得她是一位平常的女人……”[3]
(3)贪婪的占有:“我们干的任何一件事情(讲话、喝咖啡)都是痛苦的,这就可以知道心灵沟通的时间是多么短暂了。更糟糕的是,它产生了新的疏远,因为我绝望地想通过某种方式来加强这种相通,就强制她进行我们肉体上的结合;我们只不过证实这种相通已不可能延续下去,也不可能通过肉体行为来巩固它了。”[4]
(4)绝望与毁灭:“我战战兢兢地手握刀子推开了门。当她目光炯炯地看见我时,我正站在门框上。我向她的床铺走去,当我在她的床前站下的时候,她伤心地问我:
‘你来干什么?胡安·巴勃罗?
我左手揪住她的头发,回答她说:
‘我要杀死你,玛丽亚,你丢下我孤单一人。”[5]
2.作者的思想
杀害是叙事的高潮,是故事的结束。在这里作者通过卡斯特尔的遭遇,同时也宣布了自己的主观想法,人(我们)所有对孤独的反抗同样注定会失败。
3.阅读者的追问
在阅读了《暗沟》之后,人们会产生许多感想。而几乎是第一时间会产生的就是对于作者所塑造的卡斯特尔这个角色以及借由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的追问。孤独真的如此恐怖与不可对抗吗?被孤独击败的卡斯特尔为何不能得到我们的认同?
萨瓦托借由《暗沟》发出人终将孤独的宣判,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作者看似通过小说深入探讨至内我与外在社会之间,通过孤独这一关键词反映出来深刻而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事实上,我们每一个思想健全的人类,并没有像卡斯特尔一样在孤独中选择毁灭和绝望,从《暗沟》诞生至今,仍然好端端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遇到种种幸福或不幸,即使今日孤独仍旧或多或少地曾经困扰过每一个渴望成长的灵魂,但却鲜有人被它击垮,孤独远没有萨瓦托所宣称的那样可怕。这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在代表着文化及思想多元化的同时,也反证了《暗沟》是一部具有极大局限性的作品。
著作的局限性与经典性
在讨论《暗沟》的局限性之前,让我们先理清本文中将要出现的一些用于定义文学作品的关键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这里对著作提出了“局限”与“经典”两个概念——即“具有局限性的著作”和“经典的著作”。这两个关键词的意思是相对立的。
局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里[6]。笔者所谓的“局限”或“具有局限性的著作”是指一部作品不具有普遍跨时代和跨社会阶层的接受度,而是局限于时代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简单地说,它只能引起特定时期、特定人群或是处于特定环境下的人们的共鸣。
“经典: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经典作家。”[7]
这里笔者所谓“经典”或“经典的著作”是指一部作品具有较高的读者接受度,能够跨越时代和阶层引起读者的共鸣,为绝大多数读者所接受。举例而言,《悲惨世界》[8]是19世纪中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巨匠雨果的不朽名作,这部作品诞生至今,始终激励和感动着每一代人。今天的读者同样能够接受它,并深深为其着迷。
具有局限性的《暗沟》
毫无疑问,《暗沟》是一部具有局限性的作品。前面已经介绍过,局限性即读者接受度低。接受度低的几个主要组成要素包括:第一读者对主角卡斯特尔的不认同,对其思想不赞成,对卡斯特尔有一种不真实的距离感;第二,读者无法接受作者萨瓦托借由著作所宣扬的“孤独无解及恐怖”的思想。
而我们从小说的定义与要素层面上对《暗沟》进行内容解构,就能够很明显地发现造成《暗沟》这些局限性的原因所在:角色的边缘人特征、角色的品德高度较低、对于环境的刻画单薄、作者的思想不够成熟深刻。
1.角色的边缘性
《暗沟》的主角卡斯特尔正是一个边缘化的角色。首先,他将他人称作“骗子”。“骗子”一词形象地反映了他内心思想中对世界的扭曲看法,借助这个词,这种自命清高的情绪在卡斯特尔身上已经上升到了反人类的状态,才会使他将其他所有观看画展的人偏激地视作骗子。而作为阅读作品的我们(大众的一员)对于这种情绪思想,自然是无法认同的。
其次,卡斯特尔的生活距离大众非常遥远。他不像正常人一样认真且热爱生活——努力工作、与人为善、追求家庭和事业的成功圆满。他只是自私地跟随着自己的感受在这座城市里游荡,不关心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卡斯特尔无法代表大众,于是他的生活也无法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效反映。
2.角色的品德
品德高尚是大众对于文学角色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在那些经典文学著作中,所接受和认同的往往都是品德高尚的角色。从内到外都表现出低级和肮脏感的角色绝对不会获得大众的喜爱。这里笔者所论及的品德,是指作为人类共性、共同赞美的品质,这些品质不会因文化、地域、群体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标准,如勇敢、善良、正直、宽容,等等。而卡斯特尔,显然不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嫉妒、反复无常、自命不凡且自私贪婪。而在面对爱情和孤独的矛盾冲突时,他甚至表现得相当怯懦。对于这样的角色,大众只能将其当作是认识社会及人类阴暗面的反面教材,而绝不会对其有丝毫的认可。
3.环境刻画
经典文学作品,应当能够在故事情节和角色描绘中反映和刻画环境。作家们通过将具有各种特征的角色置于不同的环境中,与环境互动,一次次演绎出文学史上的经典杰作。
而在《暗沟》中,我们看不到环境。我们不知道卡斯特尔和玛丽亚所生活社会的真切轮廓,我们只能将它想象为与我们自己所身处的社会类似。但此时我们的社会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对于社会环境的省略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阅读时的一个重要障碍,对于没有了解过创作背景的读者来说,角色的行为和观点被投入现代社会,立刻会开始显得荒诞和幼稚。
4.作者的哲学思想
孤独问题,归结到底是存在问题——人类自古以来对自身存在从未停止过思索:我从何而来,将要去向何方,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此哲学问题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哲学问题,包括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想,都是对此哲学问题思考的结果。人类没有得出存在价值的公理,是产生孤独感的重要根源。这种孤独感的确影响着全体人类,使我们悲观失落。
但人类毕竟是这个星球中唯一具有高级智慧和文明的生物。我们的社会和文明正是在一代代与孤独感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面对孤独,绝大多数人都具有足够的理性和意志与之对抗,孤独说到底并非社会的绝症,而只是无法彻底灭绝的小感冒,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也是人类文明能够存活至今的基础。而作者萨瓦托对于孤独的感受却是消极的。这种消极,在当今往往只出现在心智思想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健全的青少年当中。当少年们长大,伴随着知识的积累,很快便能度过这种青春期的阵痛。随后,这种曾经的绝望感和阵痛,将会成为每个人的一笔财富——以此以及类似主题为题材的成功文学作品相当多,如《挪威的森林》《城市与狗》,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都能够深刻认识到这种孤独体验的本质,因而他们的著作能够获得跨越时代的文学成就。而《暗沟》之所以在文学成就上不如此类作品,恰恰是因为萨瓦托局限于战后颓废的思潮,无法以洞烛时代而具有温情的目光深入观察。
这是一种遗憾,它使得《暗沟》距离今天读者的思想高度和哲学认知有较大差距,因而更不容易为一个健康社会的大众所接受。
5.作品的归类及类型症结
虽然《暗沟》写于1948年,但它是一部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有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有倾向于复杂的趋势。许多作家或艺术家对于时间存在的丑恶事物表示愤怒,从而反映在其作品中。对无法改变世界表示无奈,只能在作品里表现出颓废或玩世不恭,因此,这些作家倾心表现荒谬、混乱、邪恶、丑陋等意识,使作品中的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诚实的意识”作为基本精神存在,但他们认为用真正善良的眼光赞美社会,却无力把握现实是无真实可言的,所以现代主义强调天真状态的结束。
对于现代派的主张,许多人(包括笔者)并不认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兼具了批评与批判人类社会消极面,以及引导人类追求更高思想境界的双重使命。现代派文学作品往往善于通过近乎白描的方式刻画社会的消极面,却又常常停留在此层面,鲜有能够系统提出解决方法,引导正确价值观的代表作品。俗话说“不破不立”,现代派文学在大多数时候只做到了“破”而没有做到“立”。现代主义作家们倾心于破坏美好,却不能重塑美好,最终导致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迷惘。由此,他们也常常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幸而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现代派及其衍生思想,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在进入了新千年之后的人类社会已经逐渐式微并降格为当今多元文化中不具有主导力量的普通一元,随之《暗沟》也开始失去其在读者大众中的接受度,变得更具有局限性。这是现代主义及其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土壤整体消失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文学作品经典特征试论
通过分析《暗沟》的局限性,笔者总结出一些使文学作品具有经典性特征的要点。这些关键要点同样是从文学作品结构层面进行分析的,笔者试着总结如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角色、角色具备高尚美德、使用专业的故事叙事技巧、使人物与环境充分互动、作者应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1.角色代表性
选取有代表性的角色是指作家在构思选择角色时,应当从大众中寻找具有普遍性的原型,或是从多个现实普通人物中抽取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构建故事角色。普遍性的原型应当是普遍性的生活方式、普遍性身份、普遍性的生活环境、普遍性的行为。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抹去角色的特性只保留共性(代表性),而是要以共性为基础,适当添加特性。共性是为了使角色能够具有象征意义,能够通过自身反映时代、反映真实的、普遍的社会生活,引起读者共鸣。而特性则是为了赋予角色个性,使角色更鲜活。从这种角色的特性匹配上来说,代表性是使角色具有意义的第一要素,而特性则更多地是一种必要的文学技巧。
2.角色美德
作者应当赋予角色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美德。一个好的故事的角色往往对读者具有灯塔式的指引作用,通过对角色的崇拜和喜爱过程,读者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将得到教育和提升。因此,作者承载着通过赋予角色较高水准的品格和美德,并在文学作品中完成对这种具有崇高美德的角色的精彩塑造,来完成对大众阅读者追求美德的引导使命。站在传统文学的观点上来看,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追求的应当是美,而非丑陋。在经典著作中,如果有丑陋的角色出现,也都只是为了衬托品德高尚的角色。
3.环境互动
作者应当将角色和故事放置在具有典型性的环境中,使它们与之互动。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名剧《禁闭》中曾经写道:“他人即地狱。”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曾经向往过“弱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姑且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至少这两种观点都指出了矛盾冲突多来自于自身以外的复杂环境之中。
脱离了环境,作品中的矛盾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归根结底都是个体的自作多情和自怜自艾。
另外,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最重要、最具有思想性、普遍性和社会教育性的艺术形式——应当担负起其自身的责任,即对社会现状负面的批判和正面的赞扬。这是文学最为核心的价值。而在这种核心价值面前,所有的情节和角色都是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手段,它们本质上只是为了使这种反映更生动具体、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而采取的一种艺术表现技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缺少了外在环境、缺少与角色外在环境互动的文学作品,其社会价值性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待商榷。因此,文学作品应当包含角色、故事要素与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的深入互动。
4.哲学思想
作者应当具备深厚的哲学知识并自我树立起正确的哲学观。哲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基础。作为人类不断前进所积累的最宝贵的文明财富,尽管有过冲突和矛盾,但它(人类的哲学观点的总和)总体而言,具有如下特征: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倡导希望与理想。
所有违背这一哲学思想的艺术作品,都无法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甚至难以称之为艺术。如果作者忘记或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曾经流行一时,其著作最终也将与其诞生的时代一起湮灭。
著作经典特征的总结
名著:有价值的出名著作。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这条释义,名著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关于名著的定义如上所述,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艺术价值、永恒主题、经典角色、时间考验与知名。
笔者认为其中的艺术价值即是前章所述的核心价值,而永恒的主题则主要是指前章所述哲学思想的深刻性,最后经典角色应当从前章所述的角色代表性和角色美德两个方面来实现。至于著作的知名度、流行性以及所谓时间考验之下的经久不衰,只要符合名著的几大要素,并辅以出色的文学技巧,即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埃内斯托·萨瓦托.暗沟·漓江译丛(总第8期)[M].徐鹤林译.漓江出版社,1985.
[2]彼得·福克纳.现代主义[M].付礼军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3]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城市与狗[M].赵德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堂吉诃德[M].董燕生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5]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M].施咸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M].李丹,方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7]赵德明,赵振江等.拉丁美洲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郑书九,常世儒.拉丁美洲文学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陈旦娜(1983— ),女,江苏盐城人,硕士,上海杉达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班牙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