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芳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找科学、恰当的方法,夯实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教师应重视数学学科的教学,使其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当好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参与者,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既是学习和创新的动力,也是创新思维和活动维持的重要因素。
1.以适当的疑问导趣
众所周知,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所提的数学问题要具有层次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认知矛盾和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强烈的数学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因趣而学,因趣而思,不断质疑问难,进而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去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创新。
2.以好胜的心理激趣
中学生大都争强好胜,都希望在学习上彼此超越。如果在学习中取胜,他们便会斗志昂扬地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中;如果在学习中没有取胜,他们就会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不断地创造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数学知识大赛、数学模具比赛、数学小笑话比赛等,使他们在比赛或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体会数学给他们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快乐,激活他们创新的思维。
3.以数学自身之美引趣
数学学科包含着很多审美因素,教师如果能及时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并调动学生的美感体验,能为数学教学增彩很多。如美的几何图形,或是简洁的线条美,或是对比强烈的色彩美,都能让学生惊叹不已。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图形美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美结合起来,使其为生产、生活服务,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4.以典型事例增趣
奇闻趣事是学生都爱听的,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与数学学科发展相关的事例,如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发展简史、动物中的“数学家”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科发展中的趣事与沧桑,继承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并将其运用到数学学习中。
二、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而创新思维方法是通向创新思维、获得创新能力的捷径。要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掌握一定的创新思维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认识数学学科的本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即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要做到这些,要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给予肯定,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帮助其化解,多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独立学习提高认知经验和智力水平,发展创新精神。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画几个全等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剪下来,通过动手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方法。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求异思维,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对学生的错误见解不横加指责,更不讽刺挖苦,正确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进步。
数学求异思维集思维品质广阔性、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于一身,是发散性数学思维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善于从已有的知识或方法,联想到与之相似、接近的知识或方法,将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并逐步形成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联想到别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做到多想、巧想,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这样才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点拨、解疑,最终使学生会学、善思,有所创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效数学课堂的创建就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