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贤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那么,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其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而信息技术则能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展现出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授课平台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字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字宝宝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解疑化难,与时俱进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信息技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教师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战士对敌人的极端轻蔑,对死亡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时,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
三、重视朗读,培养美感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朗读的美感。如《故乡的芦苇》一文对芦苇的美作了详尽的描写,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青芦苇的美,教师事先搜集大量的资料供学生观看。在辽阔高远的画面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芦苇的一簇簇、一丛丛深深浅浅的绿是那么吸引人,是那么生机勃勃。在画面的感染下,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再朗读,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芦苇丛中,心里自然升腾起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激活思维,有所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桂林山水的奇、秀、险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把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让学生领略桂林山的险、水的静,形象理解文中的抽象词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促进了思维的飞跃。
信息技术如色彩缤纷的春天走进了课堂,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作为语文教育教师的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