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童年

2015-04-22 01:22张艳
亚太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麦收鼻涕小时候

张艳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22-01

小学阶段的孩子基本生活在学校—家庭—电视—电脑的循环中,读书也是自己读自己的,没有交流、没有探讨的读,收获甚微。自从孩子上了中学,我觉得和孩子交流越来越困难,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我也告别了肥皂剧转而改成了每天晚上都读书。五柳先生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正是这样的人,没事的时候端着本书,草草一看,意境已经不仅在书中了。

读了几本实用性的书之后,手头没有可读之书了,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女儿借的书,书非借不能读也,韩愈早就有论断,孩子借的书无非一些儿童文学的,最近读的系列是曹文轩的《草房子》系列。逐渐的,我惊奇的发现,孩子发现我在读书,也偶尔推荐她读过的书给我看,并和探讨一些书中的问题。于是我决定以此为契机打开和孩子的交流之门。经过一段时间的在亲子共读,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阅读重在感悟。

不带着任务去读书是读书的最大乐趣,这是我的感受之一。因此,读书的时候不必正襟危坐,不必焚香洗手,读了就是读了,乐之就继续读,不乐就放置一边,率性而为。

最近女儿读的是《细米》,读曹文轩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熟悉,读着读着,一种早就熟悉的味道和影子不禁浮现在眼前,有时候还会为那书中孩子气的做法和语言会心一笑,有些心照不宣的默契。

文章呈现的应该是苏北农村的景象,虽说是苏北,和我们隔着山东、安徽,但是对于小时候那幅原野秋色、或原野春色的画卷,与我们小时候大致无二。文章的意境并不悠远深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并无深度,但是那种熟识的气氛紧紧地包围着你,书中的景象,原野、河汊、池塘、树木,无不近在眼前,就连书中描写到的每一个孩子都近在眼前,拖着两条鼻涕的“朱金根”——三鼻涕、跟在哥哥后边的红藕、干净细腻的下乡知青梅纹做了老师,孩子们那仰慕的眼神,仿佛在小时候的校园里每个人都能使你对上号,确实在你身边存在存在着这个人,你不禁会想到,这个“三鼻涕”不就是小时候的那个谁吗?可是想来想去,又觉得不太像。这样孩子读得多了,家长度的也多了,找到了共鸣,可以互相讨论得到的感悟体验,比说教来得更有效。

其次,贴近生活的场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文中的每一个场景也都那么熟悉,你甚至完全能想得起——根本不是想象,是回忆,三鼻涕家住进女知青时那得意的神态,甚至从板凳上一头栽到地下,那种龇牙咧嘴的痛着但是仍然在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的表情,都在你眼前;教室外,孩子们疯跑、跳绳之后的尘埃在阳光的照射里显出一道道光痕;散发着土味的场院里,似乎就是你自己躺在那草垛上晒着太阳;河汊里游泳的,是不是也有你?狗刨累了,就仰面躺在水上,飘飘荡荡的,最后带着一身臭泥在大人的呵斥声中恋恋不舍的离开池塘,还不忘记回头看一眼,甚至向某个刚才跟你打闹的人扔一把土坷垃或者臭紫泥;外出砍菜拔草,不忘记恶作剧的往水井里扔砖头、哪儿不如意了就无根据的在路上拦着人家、小孩子的那种嫉妒、打架,你难道忘得了吗?好作品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远离枯燥的说教,一个个看似平常的身边的事例和场景,慢慢的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逐渐的,亲子间的交流多了起来,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再次,情商的提高是阅读无声的教育

人情与人性永远是文章的主题,再美好的场景也不过是点缀,谁说细米不言不语就不能洞悉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也表现在受到梅纹赏识后的那种依恋,毫不顾忌的在带着梅纹去看塔上风景的时候不带上红藕,而是任由她在河岸上喊叫,半夜睡在水塘边,看似绝情的事,小时候谁没有干过?红藕又略施计谋就夺得了送夜间巡视学生做家访的梅纹回家的权利,那种小小的得意虽然很快被独自回家的路上的恐惧所代替,但是她仍然不肯放弃,以及失去这个权利后的细米的那种小小的失落——在孩子看来已经是很大的失落了,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章节都那么使你沉醉其中,就连麦收的场景,都会是你联想起那个在田埂上送饭的少年,恍惚间就是自己。紧接着就会叫你联想起关于那个场景的一些细节,有一些不禁使自己哑然失笑。麦收的时候,是最累的时候,也正是各家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个时候经过严冬的煎熬,人们的身体正到了最疲乏的时候,为了应付这繁重的麦收,各家都尽力准备了一些好的食品来应付这难熬的季节,有的是一坛糖蒜,过得稍微好点的还有一坛咸鸡蛋,不像现在地里麦浪翻滚,联合轰鸣,地头上啤酒一瓶就算过麦收了,那时候真的需要一镰刀一镰刀的把麦子割下来、一车车的运回家。于是就联想到自己偷吃了一枚鸡蛋被追到学校打,和文章中提到的“三鼻涕”偷了家里的鸡蛋换糖吃被打,简直是异曲同工。有一次,女儿不肯吃鸡蛋,我就用这个故事教育她——我小时候偷吃了一枚鸡蛋被你奶奶追到学校打,现在这么好的鸡蛋你竟然不肯吃!女儿的回答使我们不得不喷饭——偷吃个鸡蛋还至于挨揍?我要是偷吃一个鸡蛋还不把你们高兴死(她平时不肯吃鸡蛋)?想想也是啊,时过境迁,那些美味已经不复为美味了。通过亲子共读,家长的童年慢慢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最烦家长“我们小时候……”的唠叨,从美丽纯净的文字中流淌进孩子的心里,拉近了亲子之间的距离,使沟通变得顺畅,那些“你要理解我们”之类的说教也就大可不必了。

童年的那一缕青烟般的种种回忆在书中无不能找得到共鸣,就连书中反复提到的几个地名稻香渡,以及离稻香渡20里的油麻地,都仿佛就是我们村和乡政府之间的关系,因为,在《草房子》里,桑桑家住在油麻地小学,桑桑的爸爸就是小学的校长,到了《细米》里,细米就是稻香渡中学校长的儿子了,并且同样住在学校里。

童年的那些或幼稚或天真的想法做法,都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如天边那缕轻烟般的被重新记起,犹如一本很久没有读的书本那样被翻动开来。家长的心里童年的往事如一缕缕青烟般被唤起,孩子的心灵也得到了涤荡,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亲子共读给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交流途径,使得孩子和家长共同受到美文的影响、共同进行哲理的思考,共同探讨成长的困惑。

(作者单位:河北省泊头市河东南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麦收鼻涕小时候
难忘儿时麦收那些事儿
流不尽的鼻涕
泥砖筑叠(中国画)
刘麦收 国画作品
采集鲸鱼大“鼻涕”
小时候
好想回到小时候
小时候,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