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兵兵
绘本阅读活动中的问题及分析
——基于绘本活动个案《我做哥哥了》
文/王兵兵
绘本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被广泛地运用在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中,但是,笔者发现,教师在使用绘本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绘本阅读的效果。本文利用典型案例试向大家分析绘本阅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绘本阅读;案例分析;问题
(一)绘本作品梗概。猫咪野田的妈妈给他生了弟弟妹妹,一天在猫妈妈的要求下,野田带着弟弟妹妹外出玩耍,野田一心想离开弟弟妹妹,在经历爬大树下不来,遇见大灰狼,过独木桥的危险事件之后,渐渐觉得弟弟妹妹需要自己的照顾和帮助,萌发责任感,成为爱护弟弟妹妹的好哥哥,得到了全家的喜爱。
(二)绘本活动呈现
(1) 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小朋友们,你们有弟弟妹妹吗?你们喜欢他/她吗?
大部分幼儿回应教师,“有、喜欢他”。一部分幼儿对这个问题没有回应,没有说话,将目光放在绘本的封面上。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野田,他也有弟弟妹妹,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观察画面、理解情节。师:这就是野田,他高兴吗?为什么?
幼:不高兴(不假思索状),因为他有弟弟妹妹了,所以不高兴。
师:原来野田觉得妈妈有了弟弟妹妹,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喜欢自己了,野田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幼:他不高兴了(多数幼儿回应)
师:看到妈妈每天都在照顾弟弟妹妹时,野田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他不高兴。一部分幼儿已经自顾自的阅读了,不理会教师的问题。
师:弟弟妹妹一天天长大了。妈妈说:“野田、带弟弟妹妹出去散步。”野田愿意带他们出去吗?
幼:不愿意(一致回答),部分幼儿没有回应,这时,他们已经自己翻页自己看了。
师:野田想,讨厌的弟弟妹妹,把他们扔掉,妈妈又会喜欢我了。来,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大树。
师:这时,野田想用什么办法呢?野田做了什么?
幼:他爬上了树。
师:到底离开了弟弟妹妹没有?为什么?
幼:没有。
师:遇见大灰狼。野田离开了弟弟妹妹没有?
幼:没有。
师:路过独木桥。野田离开弟弟妹妹没有?
幼:没有。
小结:小朋友们,野田刚开始不喜欢弟弟妹妹,但是,每当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它总想着自己是哥哥,让弟弟妹妹在自己的保护下,躲避各种危险和困难。你们喜欢这样的哥哥吗?老师也喜欢这样的孩子,那它的妈妈呢?让我们继续看。
师:野田带着弟弟妹妹回家,弟弟妹妹把今天遇见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表扬了野田。野田听了心里会怎么样呢?
幼:高兴。
师:故事讲完了,小野田一路上关心、保护弟弟妹妹,帮助他们脱离重重危险,原来,帮助别人也能让我们心里觉得快乐,这时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一)对绘本阅读的定位有偏差 ,绘本阅读等同于讲故事
(1)理解故事内容;(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和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3)知道做哥哥要有责任。
《纲要》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技能。”①绘本作为兼具艺术性、文学性与教育性的优秀儿童读物,正好与《纲要》所要求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谋而合,因此绘本阅读活动在幼儿园得到了广泛开展,备受教师喜爱。绘本阅读活动目标的表述和设计与教师对绘本阅读的定位有着紧密的联系。绘本阅读活动的目标更应该注重萌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喜欢阅读,进而能够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从案例中可以出,活动的三级目标均没有体现绘本独有的教育价值。同时,现实中大多数教师把绘本当作语言活动领域中讲故事的教材②,把活动的重点放在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等。目标一理解故事内容,绘本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但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目标一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不具有挑战性,大多数幼儿不需要教师的引导也能达到目标,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是无效的;目标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和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在活动过程中,虽然教师多次提问,但几乎是询问主人公的心情,如“高兴不高兴”、“什么心情”,没有暗示幼儿去观察绘本呈现的内容,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他的表情是怎样的”,没有引导幼儿从细节入手把握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幼儿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更谈不上前阅读能力的培养了;目标三知道做哥哥要有责任,首先,这样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具体应该是教师怎样引导幼儿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前提是幼儿要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他才会知道做哥哥要有责任感,实际上,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只是在结尾总结时提到了,要帮助、爱护弟弟妹妹,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和责任没有联系,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环节达不到这一目标,幼儿也不会从中产生更多的阅读兴趣。
(二) “抢夺”幼儿主体地位,教师提问频繁且无效。从第一部分案例介绍中可以看出,教师提问占据了活动中大量的时间,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提问过于频繁,如:“野田离开了弟弟妹妹没有”这个问题连续问了三次,多数是无效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共提出十九个问题,在活动导入环节提出的三个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了五个封闭式问题,这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实际意义,其中还有些问题的无效的,如:“你们有没有弟弟妹妹”,对于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幼儿来看,他们根本没有回应,说明了他们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这个问题是无效的。教师对幼儿的理答基本无提炼归纳,更多的是不作评价或重复幼儿的答案。对于没有进入阅读状态的幼儿采取忽视态度,没有及时呼应幼儿的需求、关注幼儿情绪情感,实现跟进式活动,。对于故事,教师己经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绘本主要是以图画为表达载体的,但往往教师过多的讲述而容易忽视图画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根本没有自我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最终使幼儿失去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当前的幼儿园绘本活动普遍缺乏幼儿自主阅读的环节,师幼互动的内容比较明显地呈现出师权型互动的特点,活动中教师始终在唱“独角戏”,提问过度,打断幼儿自身的阅读节奏,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一边阅读一边讨论,一边讲述一边翻页,忽视了在绘本阅读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导致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
(三)活动方法单一,活动形式过于模式化。在活动过程中采用提问法和讨论法,这两种方法在绘本阅读中可以使用,但是要把握适度原则,频繁提问,使整个过程显得枯燥。从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用谈话法导入活动,但是问题简单或是无效,如:“你们有没有弟弟妹妹”这个问题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就是无效的,没有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活动方法单一,容易让幼儿感觉到是在枯燥地上课,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活动过程仍是以活动导入一一边出示图或PPT边引导幼儿讨论,帮助理解故事大意——完整复述故事一一延伸活动为基本形式,绘本活动的形式或过程过于套路化,缺乏灵活性,并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多是借助大图或是多媒体技术引导幼儿进行阅读,以视觉观察代替文本阅读的做法,直接扼杀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机会。[3]
(四)“头重脚轻”,缺乏必要而有效的延伸活动。故事讲完了,小野田一路上关心、保护弟弟妹妹,帮助他们脱离重重危险,原来,帮助别人也能让我们心里觉得快乐,这时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与之前频繁的提问、讨论相比,结束活动时,却是用总结主题的形式,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对整个活动没有实际的提升意义。教师开展绘本活动时,教师常常忽视采取丰富多样的延伸活动来提升绘本活动的效果。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讲述或提问讨论部分花了大量时间,然后只能以复述故事与总结主题的形式草草结束活动,既不利于幼儿对绘本进行再探索[3],也没有充分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
(一)明确绘本阅读的教育目标。在目标的定位上,首先,紧扣《纲要》,引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前阅读能力。其次,明确绘本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可以借助绘本阅读活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题材多样化的绘本,在强调绘本语言教育价值的同时,将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等领域的活动整合起来,追求绘本的多元教育价值,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二)以幼儿为中心进行提问与理答。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绘本阅读活动中,灵活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对绘本进行研讨活动,从幼儿角度设计提问,避免问题简单化、重复化,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提问变成与幼儿之间愉悦轻松的互动[3],尽量开放性的问题,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引发幼儿讨论,允许幼儿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反馈幼儿,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给予幼儿具体的反馈,引导幼儿主动思考。
(三)优化绘本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在组织绘本阅读活动时,以导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导幼儿根据图画大胆想象——引导幼儿品味图画故事,指导幼儿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把握绘本主旨。教师要依据各年龄段活动目标指导幼儿阅读绘本故事,综合运用游戏、讨论、表演等各种活动形式,加强幼儿与绘本的互动,还可以尝试让幼儿自己创作绘本。创作绘本,既有利于幼儿深化对绘本主题的理解,也能促使幼儿将绘本主题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幼儿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延伸方式。教师在活动延伸环节,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环节,引导幼儿再现故事情节、亲历故事事件以及体验所扮角色的情绪情感,这比单纯说教更为幼儿所接受[3],教师也可通过情节改编或创编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3]。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D].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吴茜.走出幼儿园绘本教学的三大误区 [J].教育导刊,2013(3)
[3]李春光. 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G
A
2095-9214(2015)02-0132-02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