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达娜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
文/肖达娜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受到教育部高度重视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无论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其中交际法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大力推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对交际法的概念和原则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对其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和所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阐释,以期扬长避短,优化交际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交际法;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
19世纪晚期,各种关于传统的以语法结构教学为主导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等的批评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及世界各地逐步蔓延。为改善当时的教学状况,英语教师及语言学家们纷纷研究设计出一些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如直接法、听说法、符号认知法和交际法。其中运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交际法。
交际法标志着20世纪语言教学中主要的思考模式转移的开始,其衍生出来的教学模式沿用至今。它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鼓励学生利用句型加情景的模式进行交流并学习语言,其主要原则如下:
1.学生通过交流学习外语。
2.交际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
3.交际法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设计真实有意义的情景交流。
4.流利性是交际法的重点教学目标。
5.交际法中,学生应该重点注意他们交谈或是写作的内容,而不是特定的语言形式。他们应该使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
6.交际法的交流活动中没有固定材料的控制。
7.交际法旨在训练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
从长远看,交际法可以促使学生获取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的一些有用的交际技巧,并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著名语言学家理查斯和罗杰斯在《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中的教学和研究方法》(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一书中写道:“交际法是被用来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正是其最重要的目的。”[1]英国语言学家霍华特将交际法分为强势交际法和弱势交际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法应该被分为强势交际法和弱势交际法。在过去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弱势交际法或多或少的成为了一种标准,它强调为学习者提供练习交流的机会的重要性,这个特性旨在整合这样的一些交际活动使之成为更加高效的语言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强势交际法声称语言就是通过交流而得来的,以至于它不仅仅是活化语言的存在而忽略语言知识,还刺激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如果前者被说成是学来用,那么后者就可以说是用英语去学习。[2]交际法既能帮助老师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语言的热情。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出极大的优势:首先,交际法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交流环境,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培养他们对于目的语的心理认知。其次,相对于其他的语言教学法而言,交际法不需要完全系统地为学生传授语言结构及语法知识,因此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交际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使整个课堂显得更加和谐。由于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对话场景,从而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在用交际法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指出并讲授必要的相关语言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交际法课堂教学创建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心理因素,让学生感觉轻松、心情愉悦,同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从而鼓励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想要说出口的动机,与教师和同学分享他们对文本材料的想法和观点,甚至还能提出对一堂课的自己的不同看法。
在交际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必要的转换,从被动的知识传输者转变为积极的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及向导;从课堂独裁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旁观者;从教科书的复读机转变为真实交际场景的缔造者。海默丝提出对交际能力的看法,“它是指一种能力,不仅能通过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形成从语法上准确无误的句子,还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场所使用这些句子。而且这些句子还应该有正确的使用对象。[3]在交际法教学课堂中,学生们的语言运用技能得以综合性的提高。交际法着重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不光包含这门语言的语言形态,也包含对谁说、怎样说、什么时候正确地使用这些形态。著名的语言学家卡莱尔和斯温(1980)指出,交际能力由四个方面形成,它们是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那些不能仅仅被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比如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所认识到的能力。这些能力很可能在教学某种技能、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以及各种语言教学的实践方式中被需要。交际法致力于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的角度来加强学生们的交际能力,它帮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社会情境下使用英语,然后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交际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在应用交际法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总是被期望时刻准备好应付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完全无法预估的各类问题,这种课堂对于教师的英语专业素质的要求就会更高。理查斯和罗杰斯持有这样的观点:“交际法中的教师有责任去决定和响应学生提出的任何语言方面的需求。”[1](2008:167)所以,他们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扮演两个主要角色:督促者和独立参与者。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促进课堂上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倾听和回应不同的口语活动以及文本互动。同时,教师应该作为独立参与者参加到教学讨论组的交流活动之中。(Breen and Candlin, 1980: 99)如果教师无法在交际法课堂教学中成功地扮演好以上两个角色,教学效果将会大大的受到影响。[4]
其次,交际法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和分析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它引导学生一味追求表达的流利性而忽略了表述的准确性。(harmer, 2001: 86)。[5]在课堂上,为了鼓励学生们大胆地使用交流策略,教师通常会接受学生在句子结构方面的表达错误,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语言错误上的僵化现象,从而更多的使用错误的语言进行表达,导致写作能力的退化。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中若是没有对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的系统的学习,是很难对一些功能性和概念性较强的语言知识全部理解的。[6]在交际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多局限于对句子的特殊功能的了解,当被要求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由于语言知识的不足,他们很难准确地理解语篇、推断语句含义,从而错误百出。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交际法在使用过程中的优劣势,笔者选取了四川师范大学的12名大学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访谈,他们分别来自通信工程、工商管理、体育教育、心理学、数字媒体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交际法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访谈结果看来,有些学生在课堂交际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表示特别喜欢这种放松的课堂气氛,在交流互动之间,可以体会到学习成就感和学习价值,更可以自由地谈论他们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然而,让笔者意外的是,有更多的学生表示交际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体育教育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谈到,在交际法的课堂中,口语好的几个学生总是占有较大优势,滔滔不绝,而口语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总是难以进入角色,甚至无法听懂其他同学的交谈,于是沮丧加上羞愧,反而变得更加不愿意开口。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反应比较消极,因为他们大部分的英语水平都较低。他们在这种活动中无法表现得出色,因此自信心严重受挫,学习动机大大下降。
作为当代最受欢迎的外语教学方法之一,交际法旨在提高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获得了外语教学界的普遍认可。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它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比如:过于仓促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流利性而降低了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太过自由的课堂教学形式加大了教师的教学管理难度等。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 1981)提出可理解的输入假设理论,而斯温Swain(1985)则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Wang Rongying2008: 3-33)[8]。通过多年对可理解性输出理论的实践,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Wang Rongying2008:36)[7]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考虑在继承和传承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运用交际法,在保障学生准确的掌握好相关语言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使用目的语表达的流利性、提高他们的口语综合表达能力,达到更加全面的教学效果。
[1](Richards and Rodgers,2008:151)Rodgers, T. S. and Richards, J. C.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nd ed.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Print.
[2]Howatt, A. P. R.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279 . Print.
[3]Shu B. M. and Chen Y. 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181.
[4]Breen, M.P., and C. Candlin. the essentials of a communicative curriculum in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5]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3rd Ed. [M]. Ber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3): 86. Print.
[6]Xu Y. C.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diolingual Approach an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Second-Language Teaching. In Li Yinhua. ed. Fudan workpapers on theTeaching of English to Non-major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90-102. . Print.
[7]王荣英. 大学英语输出教学论[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肖达娜(1981.11-),女,四川安岳人,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H319.3
A
2095-9214(2015)02-0092-02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