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璧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浅论
孟凡璧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辅助方式。但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随意、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尤其是对于专业个性较强、就业特征鲜明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已成为高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艺术类专业扩招,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结合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形势,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指导愈发重要。但在目前,大部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课程设计随意、盲目、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一)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就业指导课程为高校必不可少的课程安排,但是部分高校采取应付的态度,不分专业统一授课、大班教学,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性指导不足。一方面,在教学安排和管理上,未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课堂出勤率不高;甚至有教师认为就业靠的是学生的实力和招聘单位的意愿,无需进行理论学习,授课时在网上找找相关材料向学生念一念、读一读就应付了事;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可以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面试技巧讲座、礼仪讲座等内容中,甚至把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混淆起来。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是单纯的理论、政策宣讲,对就业的帮助不大。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校偏重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求职主体意识淡薄,对就业指导课程不认同、不重视,导致课程没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较强,求职技能生疏;自我期望值较高,心理抗挫能力不强”。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效果不够明显。加之大部分高校采取不分专业、大班授课的形式,即使想采取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但终因人数众多而难以实现。这均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调的针对性、实用性相背离,课程设置并未充分考虑大学生专业就业特点和现实问题,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迷茫、困惑以及所遇到的问题,更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此外,现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造富”、“创富”能力,自主创业也将愈发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常态。艺术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强,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做法不符合这一新特征,甚至教师自身对现行的自主创业政策知之甚少。
(一)创新教学形式
1.个性化教学
避免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传统、单一的讲授方式,摒弃“传经布道”、“耳提面命”的做法,提倡个性化教学。个性是艺术的生命线,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崇尚个性和独立,尤其是90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因此,个性化教学是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针对其个性需要,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采用参观访问法、谈心互动法和杰出校友经验分享等多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广泛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尽量小班教学,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个性化的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发展式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毕业去向不同,其对自身、职业、社会的认知水平有异,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巩固和促进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促使学生调整就业目标,为实现工作目标做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不断调整课程设置,避免与社会、市场脱节,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真正的市场需求接轨,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搭建创业平台
党的十八大关于就业的报告论及国家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年轻的气势和“无畏”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大学生创业不但能解决自己毕业出路的问题,而且能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崇尚自由、个性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缺乏市场意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应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强化创业辅导,提升创业能力。一方面,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合理规划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体系,通过系统知识传授、典型案例分析、成功校友创业分享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创业知识,在工商注册、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主动构建业务平台。艺术专业大学生创业形式一般为提供个性化产品,提供艺术辅导、培训和开办个人工作室等,这些启动方式都需要有一个商业网站,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出台相应的资助、奖励政策,建立创业基地,搭建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支持,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1]卢秀峰.提高艺术院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因应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0).
[2]叶扶荣.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4(4).
[3]苑伟.重视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3).
G423.04
A
1007-0125(2015)03-0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