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斌
(黑河戏剧创作工作室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从文字到影像
——谈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赵恒斌
(黑河戏剧创作工作室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电影和电视都是讲述故事的手段。改编是一个对小说、舞台剧本或真实故事所包含的基本情节进行识别和集中的过程。这是最为艰难的一部分,因为基本情节常常是隐藏在人物性格描写、主题陈述、信息和描述背后的。
文学作品;影视剧;改编
影视与文学向来有着很深的缘分。经久不衰的文学为影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国五千年文学资源丰富,更成为影视发展的助燃剂。随着现代传媒与传播方式的发展,图像时代到来。影视翻拍剧风头正劲,伴随着关注的目光,争议声阵阵不绝于耳。究其缘由,实则由于应用于实践的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并非易事。站在传播学的角度关注影视改编,不难发现文学隶属于文字语言体系,而影视则隶属于视听语言体系。两种语言体系属性不同、特征相异,转换的过程必然产生障碍,文学改编电视剧的过程必然会因为视听语言特征的先天缺陷而无法完美转换,必然会引起阵阵争议。只有论述出两种语言体系转换过程中的障碍,才能更好地把握转换的方法、节奏、尺度。
乔治·布鲁斯东在《从小说到电影》的开篇就这样说:“人们可以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也可以通过头脑的想像来看,而视觉形象造成的视像与思想形象所造成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反映了小说与电影这两种手段最根本的差异。”的确,文学是用文字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是作者把语言排列组合而后构成的审美符号系统。而影视语言虽然也承载着表情达意的功能,但是它们的符号系统完全不同,影视语言传递信号的载体是活动的影像和声音,而不是文字。
根据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被认为是名著改编作品中忠于原著、体现原著精髓的典范之作。作品讲述的是日本侵华时期,在北京“小羊圈儿”胡同里生活的最底层的老百姓举步维艰的生活。老舍对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物的描绘可谓神形毕现,让人读过之后感觉明白、痛快。尤其在原著中,老舍先生对“钱默吟”这一家子的描写,让读者很快地注意到这家人的不同。而在影视作品中,对于“小羊圈儿”里的家家户户的介绍是通过“白长官要上户口”这样一个事件,由车夫小崔之口说出来的。显然,由于影像的客观纪录生活本质的功能使得每一个观看作品的人对其中的场景环境以及人物在最初的接触时不能产生任何的感情色彩,而没有情感因素的倾注又似乎使得这一情景的表现失去意义。所以,导演林汝为选择了这样一个切入点,不但叙述了事实,而且倾注了个人感情色彩。虽然,人们对于这种做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文字表达的很多内涵和情趣的东西,也注定丧失了。我们阅读老舍的作品,大多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而惊叹,为其成熟而幽默的语言风格而倾心,但当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时,这所有的一切似乎只能从角色的对白中细细体会了。
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是人们了解名著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使得文学经典在更广泛的群众中流传。虽然观赏电视剧永远不能代替对名著的阅读活动,但实际上,在这个渴望表达的年代,人们对阅读过程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于文本的重视程度,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思想交流传递的媒介。
在市场化操作模式下的任何行为都不可能不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影视剧创作也是如此。对文学名著进行改编,显然名气是有了,大众的关注程度也必然高于其他影视作品,也就是说仅凭原著的名号就可以卖上好价钱,也因此打着“经典文本”、“文学名著”旗号的改编作品越来越多。可实际上不是粗制滥造就是变了味道,有人这样形容时下的改编作品:“是把小说的外壳剥下来,再把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抽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注水、注水、再注水,电视连续剧大都是一堆多次注水的注水肉。”还有,对于原著的精髓的理解以及意味的把握,在很多情况下也得相当潦草。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在影视作品中营造意境已非难事,但我们所讲求的经典名著中的“文学意味”的转变并非单纯营造意境,而是要在对经典文本深刻的理解下所作的符合作品精髓的“意味”的把握。例如以张恨水的著名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画面和音乐可以说是精美绝伦,但是它把小说所体现的对封建社会及男权主义的控诉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悲悯关怀完全演绎成为在乱世之秋才子佳人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格调虽然优美,但是没有体现出原著精髓,仍不算是优秀的改编作品。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有它自己的魂,其经典性也正在这里。让“经典”与百姓对话,不是要让“经典”放弃自身的价值去迎合老百姓的口味,而是要充分相信观赏者的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人独特的眼光与魄力对经典进行重新的诠释。因此,在新的更为大众的媒介中重新建构经典名著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J90-05
A
1007-0125(2015)03-0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