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

2015-04-21 11:04欧明刚方方
银行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国际化人民币

欧明刚?方方

编者按: 2015年年初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依然火爆,各大银行在国际化方面均加快了步伐。2015年3月23日,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子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清算业务,而不久前中国农业银行与丝路基金正式开展合作并办理了首笔业务,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成为丝路基金第一家境外合作银行。而在20天前,中国建设银行的伦敦子银行建行(伦敦)获得了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资格成为首家在欧洲获得牌照的中资机构。2015年2月26日,中国银行为国际航空集团旗下的英国航空公司成功做成全球首笔离岸人民币飞机融资业务,总金额达27.5亿元,期限12年,用于英国航空公司购买两架空客A380型飞机。2月9日,中国银行悉尼分行的人民币清算中心正式启动。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吸引着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的加入,显然中国金融的全球影响力正在提升。

伴随着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一带一路”等多个国家全球战略的实施,在国际排名节节上升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最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十年过去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不仅是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实行了国际化战略,而且一些中小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始了国际化探索。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127家分支机构,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美元。这些数字仍在上升之中。2014年,中国银行新设了8家海外机构,中国工商银行新设了9家机构。

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背景

尽管中国银行业开办国际业务由来已久,但银行的海外发展一直进展缓慢,为什么直到近十年来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才取得迅速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在近十年来的加速发展,我们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专家拉格曼(Rugman,1981)提出的国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最近10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不论从银行规模、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资产质量以及盈利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从而更加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中国银行业改革促进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的大幅提升。经历了1990年代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补充2 700亿元的资本金、剥离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改革后,在2001年入世之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仍然较多,于是从2003年底开始,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革。通过注资、财务重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上市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中资银行增加了资本,降低了风险,管理状况与盈利能力也得到了改善与提升。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从2003年开始改革,独立的监管部门引入了一系列审慎监管办法,使银行监管更加符合国际标准。

银行业的开放也促进了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外资银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后,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2006年底,有分别来自于22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77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3年底,已经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家外资法人机构、92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87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在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向中资银行构成了压力,也促使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学习,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与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的技术合作促进竞争力提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似乎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规定动作。尽管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至今依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对改进我国银行公司治理和提升银行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中资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一般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战略合作协议往往包含了对于中资银行曾不太擅长的一些领域,如信用卡、财富管理、辛迪加贷款等业务,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管理层面(参见表1)。

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外汇储备越来越多,2005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与此相适应,中国也积极推进了企业“走出去”战略。2005年中国对外投资122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是1 208亿美元,是2005年的近10倍。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留学、移民等人数也持续增多。出于追随客户的商业考虑,中国银行业需要设立更多的境外机构,以便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全面、更及时的服务。

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巨大商机。2009年7月1日开始试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跨境贸易、跨境投资、跨境贷款以及人民币资金回流方面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需要银行国际化为之服务,而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业务发展空间。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非常迅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2013年人民币的场外交易外汇成交量已达1200亿美元(日平均值),占全球外汇市场的成交量的2%,在所有外汇中排名第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也实现了从每季度1亿元到1.53万亿元的巨大飞跃(见图1)。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市场份额和排名从2011年末的0.29%和第17位,攀升至2014年10月的1.59%和第7位。海外人民币使用的意愿也不断提升,中国银行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调查显示,已有41%的境外企业与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三方之间发生过人民币跨境收付。

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是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海外人民币回投国内金融市场,为国内商业银行拓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吸收国际先进投资经验和增强金融市场盈利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促进国内银行海外分行或代理行人民币贷款通道实现境内企业的海外直投,从而利于海外分支机构拓展业务、扩大客户群、壮大实力,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第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企业“走出去”相互促进,由于中资企业“走出去”会产生对国际结算业务和跨境财富业务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首先,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一方面带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承担起当地清算行的角色,或者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比如作为债券的承销行),增加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也提升了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大幅度降低汇率风险,以及及时应对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的风险;再次,人民币结算与投资业务的巨大需求也必然会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当然,中资银行人民币融资的优势以及发放人民币贷款的优势也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运用人民币资金的能力得以提高。

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机会

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监管方面的考虑,对中资银行的进入并不实行对等的政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工行和建行就向美国政府申请设立分支机构,迟迟没有取得批准。这并不完全是出于银行监管上的考虑,还有重要的政治因素。招商银行属于业绩不错的银行,2007年才获得纽约分行的申请批准,这是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中的成果之一。显然其中限制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与银行资质并无太大关系。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申请则到了2008年才获得批准。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一些国际上的大银行普遍陷入资本不足和流动性短缺而不得不向政府求助的局面,不得不实施信用紧缩政策和收缩政策,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中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银行业形成了截然对比。这场金融危机也成了中资银行扩张的一个重要机会。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这些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出于需要依靠中国帮助走出危机的考虑,发达国家对中资银行的进入开始持正常态度。中资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进入变得更为容易。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全球银行业格局,更改变了人们认为西方主流银行安全、可靠的印象,使各国认识到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和能力,从而使中资银行在全球新兴经济体和世界金融中心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此外,金融危机之后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客户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2007年以前中资银行的纽约分行可能主要服务于中资的中小客户,但2007年后一些本土企业也开始选择与中资银行合作,也提升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层次。

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

在我国,以中行和工行为首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走在国际化道路前列,其经营路径均为先占领亚洲市场,后突破欧美市场,再完善海外整体布局,最后协调海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四步走”发展路线。中行行长陈四清认为应该“积极推进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强化与国外银行业在人民币支付清算、资金拆放、报价做市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资本输出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银行服务”。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则认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应当采取购建并举、管理先行、本地化经营以及立足本土四大策略”。当然,不同的银行有着不同的扩张战略且路径各有不同。

由于中行最早开始国际化经营,也是目前中资银行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基本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因此其海外营业收入、海外利润所占份额相对较高。但是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中行的海外经营成果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国内的营业收入及利润相对可观,因此中行开始调整其发展重心,更多地注重国内业务和“走出去”企业的海外业务需求,其海外扩张的策略也变为:填补空白市场,发展空白业务,以及使分支机构融入当地市场。为填补空白市场,中行在俄罗斯和巴西设立了子公司,在阿曼、加纳、秘鲁、阿联酋等国设立中国业务柜台,不断扩大和填补全球服务网,并且注重强化总分行、海内外、部门间的穿透合作,增强集团联动协同。相应地,中行的发展战略总体要求也从“立足本土,海内外一体化发展”转变为把中国银行建设成“在全球化进程中优势领先的银行”。前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离职前这么评价过去十年中行在国际化方面的表现:中国银行“充分发挥了国际化、多元化优势,积极服务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工行作为规模最大的银行,在国际化布局上十分积极,非常强势。经过过去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搭建起全球化的布局,其推进自身国际化进程的策略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海外扩张,成为当地主流银行。因此,借鉴桑坦德银行和汇丰银行的经验,工行近年来进行了十几次海外并购,使其海外扩张战略得以迅速推进。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认为,工商银行在20年的国际化过程中,始终坚定贯彻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紧扣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不同时期的战略机遇,稳步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正是由于坚持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匹配的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的海外扩张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果。而目前工行国际化建设的重点则是继续稳步推进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支持,着力推动海外机构的内生发展,并且加强内外联动、外外联动的能力。

在2006年以前,建行的国际化进程远远落后于中行与工行。但2006年建行的一次战略调整——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转变;全面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向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转变;努力改进盈利模式,向利差与非利差并重转变;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向多功能银行转变;加快拓展海外业务,向国际化银行转变——使得建行的海外扩张开始加速。在“巩固亚洲市场,扩大欧洲市场,在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寻求突破”这样的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建行的海外布局提速,综合化经营格局日臻完备,海外业务快速发展。尽管目前建行的海外机构和海外资产仍少于工行和中行,但是无论从地理分布还是人均利润来说,建行海外扩张的每一步都是以高于同行的水平在扎实推进。另外,建行于2014年8月完成的对巴西工商银行(Banco Industrial & Commercial S.A.)的收购,也使得建行实现了在每个大陆均拥有分支机构的布局。

交通银行从恢复成立之初就将国际化发展作为自己的特色,其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纽约分行——也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1993年又在东京设立代表处,因此交行的国际化起步相对较早。交行的战略定位为: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公众持股银行集团(“两化一行”战略),因此为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交行专门成立了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其目前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则是希望把握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依托日趋完备的全球化结算体系,大力强化境内外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抓好跨境人民币和离岸等重点业务,使得海外业务贡献度可以持续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境外行全面风险管理,使得海外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而作为五大行中最晚完成重组上市的农行是五大行中国际化发展最缓慢、国际化程度最低的银行,其现阶段的发展策略也是希望借助企业“走出去”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来加强其跨境金融服务建设,稳步推进海外市场的地理布局,提高境内外机构的联动能力,加速贸易融资业务以及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随着成为中国第三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后,农行正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衔接,势头不可小觑。

近几年来,更多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了国际化。目前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都已经具有海外分支机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CMB)。虽然招商银行1987年才成立,但是却被大家认为是一直保持良好业绩的银行的代表,也是第一家开启离岸业务的银行。由于其海外机构建设仍处于开始阶段,因此目前海外扩张的策略为稳步拓展海外市场,重点拓展港澳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在城商行中,富滇银行借助地理上的优势于2010年在老挝设立了代表处,成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后成立了老挝合资银行。北京银行借助于其外资战略投资者荷兰银行的便利在荷兰开设了代表处。

海外扩张的区位选择

在一个银行考虑如何进行海外布局的时候,通常应该综合考虑地理距离远近、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当地制度安排与文化背景等因素,我们可以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政治距离与制度距离来分析。地理距离很容易理解,相对短的距离可以降低沟通和管理的成本,而且地理距离近的国家通常也具有相对紧密的经济关系,比如日本银行在亚洲的分支机构多,而欧洲银行在欧洲的分支机构多。经济距离则是指经济关系的远近。经济距离与地理距离是紧密联系的,而通常经济距离是决定一个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学者认为跟随客户的策略、贸易投资关系是决定银行国际化布局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一些学者则认为以GDP代表的市场机会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政治距离指两个经济体的政治关系。因为一个银行是否入驻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涉及政治考虑。如果与该国的政治关系较为紧张,银行的海外经营风险也相应加大。制度距离则是指两个经济体间的文化、制度、法规、语言等之间的差距。由于银行提供的是服务是无形的,因此沟通是银行运营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量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银行的海外扩张更容易发生在制度距离小的国家。因此,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一般优先选择存在紧密联系的市场或者主要金融中心作为主要扩张区域。

截至2013年年底,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已经覆盖到了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51个经济体以及除南极洲外的各个大洲。对于目前走在国际化前列的6家中资银行来说,其境外机构覆盖率最高区域的均为港澳台及亚洲其他国家,其次为欧洲,再次为南北美洲,非洲的覆盖率最低,大洋洲的情况视各家银行情况有所不同,但覆盖国家也只有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见表2)。因此,目前各家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南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的海外分支机构建设相对欠缺。甚至在非洲只有中行、工行与建行拥有分支机构,不过,中行在非洲的海外机构建设相对领先,已经在赞比亚拥有一家子银行,在南非有一家分行,以及在肯尼亚和安哥拉设立了代表处。而在美洲大陆,除了工行与中行,其他银行的海外机构覆盖国家仍局限于美国与加拿大。如果不考虑永隆银行,目前招行的海外机构仅覆盖了香港、新加坡、美国与伦敦4个国家及地区。中资银行的网点布局有着如下特点:

香港发挥着特殊作用。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香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香港既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因此香港一般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第一站,也常常是内地非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站。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中资银行在香港仍然有不少优势,如发行港钞和人民币清算方面。至2014年年底,有17家中资银行(含国开行)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不少银行在港有多种金融机构。香港分支机构对银行海外业务贡献占很大的比重,以2013年的数字为例,中国银行在香港的网点数占到全部海外网点数的81.9%,资产数占到了全部海外网点的62.5%, 中国工商银行这两个数分别是31.6%和48.3%(参见表3)。中资银行在香港的分支机构发挥着诸多作用:除了服务于香港企业和居民之外,还服务于内地企业和居民,更重要的是服务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当然,为向内地员工特别是需要派往海外工作的人员提供培训等。尽管随着中资银行不断在更多的海外国家或地区扩张,香港的地位日渐减弱,但其作用依旧不可忽视。

亚洲特别是东亚是重点。中国身处亚洲,与东盟以及日韩的经济联系较多,从地理和文化上都比较接近,在亚洲的布局比较集中。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在亚洲49个国家,中国内地银行在22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参见表4)。

金融中心全覆盖。由于全球金融中心具有产业集聚效应、很强的辐射效应和很高的品牌效应,银行都将入驻全球金融中心作为国际化的目标。近年来,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盯上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商机,鼓励中资银行进入。因此,在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都有中国的银行分支机构,在不同的金融中心有着独特的定位,同时,在同一金融中心可能有多家中资银行进入;此外,即使同一机构在同一金融中心可能有不同机构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非洲和拉美是努力的方向。总体而言,在非洲和拉美地区,中资银行的进入仍然有限,与正在发展的对外投资关系似乎并不相称。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如果从对外投资的角度来看,各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资银行的覆盖率也并非完全一致:比如,在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率高达60.4%,然而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覆盖率只有8.3%,因此可能是南美洲同中国的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以及经济合作关系弱所造成的;再比如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率也高达85.7%,而其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覆盖率只有6.7%,可能是当地经济相对落后使然(参见表4)。

海外扩张方式的选择

新建还是并购?对于商业银行海外扩张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学界讨论甚多。一般中资银行会选择并购与新设并举的方式,对于并购方式的采用最具代表性的银行无疑是工行,而中行主要采取新设分支机构的方式。

通常来说,并购是进入一个新产业或者新市场最快速有效的方式,这也是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桑坦德银行当年常采取的扩张方式。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对并购应用得比较自如,基本的套路是:先收购在当地已经有一些分行的银行,如果是上市银行再实行退市,然后将其更名为中资银行的名称。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认为,“仅仅做一些中国人在海外的业务,远远算不上是当地的银行”,相比之下,并购的投入产出快,而且能直接获取当地的网络、客户等资源,容易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的十年中,工行已经成功进行了十多次并购,先后收购了印尼哈利姆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加拿大东亚银行、美国东亚银行、泰国ACL银行、富通证券(北美)机构经纪业务部门、阿根廷标准银行、金盛人寿保险等,正是采取这种方式进入了包括香港、澳门、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阿根廷、南非等对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业,目前仍有两笔正在等待后续审批程序。另外,建行也采取收购的方式先后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并更名为建行亚洲,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并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财务有限公司,以及巴西工商银行。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银行收购后都会更名为中资银行名称,比如香港永隆银行被招行收购后仍以原名运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行在2006年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并改名为中银航空租赁,可谓是一次成功的跨产业并购(参见表5)。

虽然对于并购绩效在短期内难以评估。但根据可得的数据分析,这些并购总体还是成功的,中银航空租赁便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中银航空租赁飞机数量从2007年的76架增长至2014年230架,税后利润从2007年的0.81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09亿美元(参见表6)。

当然并购方式对整合要求很高。虽然目前银行业绝大部分并购资产的占比相对不高,业务差异不大,后期整合的难度相对较低,且目标银行是有亚洲背景的商业银行,比如香港东亚银行,亦或是当地的银行,但是由于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都会成为管理中的问题。对业务、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整合如果不能做好,将会直接加大并购后的管理难度,影响海外分支机构的进一步建设。

分行还是子行?当一家银行决定采用新设分支机构的方式进行扩张时,就会面临新设分行还是新设子公司的选择。这种选择既要考虑银行自身战略,也要考虑当地监管环境。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分行与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可能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多数经济体中,其差异十分明显:分行往往经营批发业务,而子银行则为当地居民和公司提供零售业务。在某些国家会因为考虑到风险管理的因素而鼓励设立子公司;欧盟则规定,如果一家银行在任何一个欧盟成员国注册,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也设立分行,中行和工行在卢森堡设立子银行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然,出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银行先在某地设立了分行,后来出于战略调整或当地监管法规的变化而成立了子银行,于是出现分行和子银行同时存在的局面,如中行在伦敦、卢森堡、新加坡、悉尼等地又同时设有两种形式的分支机构。

中国业务柜台。出于盈利能力和风险的考虑,在业务量不太饱和的情况下,立即成立分行或子银行似乎并不明智,因此,中国银行推出了一种特殊海外商业存在模式——“中国业务柜台”。这是中行拓展全球服务网络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尚未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利用其丰富的海外代理行资源,通过向代理行派驻工作人员,利用代理行业务平台,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贴身金融服务。截至2014年6月,阿曼、加纳、秘鲁、阿联酋、土耳其、乌干达、埃及、蒙古、墨西哥、芬兰以及肯尼亚都已经开设了中国业务柜台,为“走出去”企业和当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更加灵活的创新形式,中国业务柜台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是在该国家或地区设立分行或者分支机构前的一种尝试或者说是准备工作。

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在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上,目前中行处于首位,工行大力追赶,海外业务扩张力度最大,建行、交行发展较为平稳,而农行由于刚完成重组上市仅5年,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起步阶段。在其余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中,招行则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家商业银行,目前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北京银行也在除了港澳地区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其他银行的海外分行则主要集中于香港和澳门。

海外网络扩大,但节奏各不一样。海外机构建设方面,工行的扩张速度非常迅速,目前已覆盖全球41个国家及地区,比2006年的12个国家或地区增加了29个,海外机构数目由2005年的106家增加到2014年的338家,也增加了两倍多;中行则是稳步推进与调整海外布局,覆盖国家与地区增加到41个,与工行一样。但仍是海外网点最多的中资银行,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合理的全球服务网;建行遵循高质量的扩张战略,目前已覆盖17个国家及地区,机构数也由2005年的7家增加至84家;交行的海外机构扩张与建设则稍显缓慢,目前仅有13家海外一级机构,覆盖12个国家及地区(参见表7)。

海外银行贡献度逐步提升,风险分散效应开始显现。从资产规模而言,工行增长了6倍,中行也增长了两倍多,建行更是增长了10倍多,交行则增长了4倍多;但是总的来看,依然是中行的海外资产对规模的贡献最高,高达27.72%,而工行与交行水平相当。海外机构的营业收入与税前利润方面,2005年至今,中行和工行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并且利润总额处于较高水平,中行更是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营业收入占比与利润占比有所下降,而工行的海外营业收入与经营利润占比增长迅速;交行、建行绝对水平大致相当,但交行的营业收入与税前利润占比均有所下降,不过由于交行总体利润额较低,因而海外利润份额相对可观;农行则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银行国际化程度在金融危机之前已经较高,金融危机到来之时经受的风险越大,因此,中国银行海外机构的收入贡献和利润贡献曾一度下降,业绩的压力使中国银行在金融危机开始的两年里将重点放在国内业务上。

随着中国经济开始下行,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快,国内业务利润增长的减速和信用风险的回升,为了分散风险和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中资银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大型银行的战略选择。从2013和2014年的情况来看,国际化战略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刚刚公布的年报,2014年末,中国银行海外资产较年初增长18.11%,海外资产在集团中的占比达到27.41%,比年初上升1.65个百分点;海外机构利润总额增长29.91%,利润总额对集团的贡献度达到22.98%,比上年上升3.60个百分点,这两项都高于整个银行集团的增长。中国工商银行最新公布的业绩表明,2014年,工商银行境外机构实现净利润折合人民币151亿元,同比增长35.6%,拉动集团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同时,海外机构的不良率很低,境外及其他不良贷款率仅为0.41%(见图2a、2b、2c)。

对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的衡量,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跨国公司国际化指数(即对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率、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率、海外当地员工数占总员工数比率三者赋予相同的重要性,然后取平均数)。根据2013年数据计算的结果,中行为17.6,工行为5.3,交行为4.8,建行为2.2,农行为1.3。这也印证了我们对各家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判断。

当然,对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不能仅从短期来看,也不能仅从海外机构的直接贡献度来看,还需要从长期视角,从对产品创新能力提升、银行品牌、市场影响力以及整个业务发展的角度综合来看。

前景展望

诚然,中国银行业的全球扩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银行的整体支持能力和对实体经济以及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大大提升,但相比全球大银行而言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不同银行之间也面临不平衡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海外机构仍存有空白之处;第二,海外机构的贡献度仍然不高;第三,海外机构的整合仍未到位。第四,产品还比较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面临如下矛盾:

国内发展和海外扩张的矛盾。由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当其他国家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下行之时,中国经济却逆势上扬,这种快速的发展,可能使一些银行面临着国内发展和海外扩张的权衡,可能一些银行出于业绩的压力而将精力放在国内市场。这最终是取决于银行的战略定位,海外业务的战略定位以及每一个网点的战略定位,定位不清和游离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

国家战略和商业利益的矛盾。中国银行业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都是国有银行机构,服务于国家战略是银行的应有之义,而且从长期和全局来看,服务国家战略并不意味着牺牲商业利益,就像履行社会责任不一定以商业利益为代价一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利益,为了国家战略就得让出一部分商业利益。比如,事实上,在双边关系发展中存在政热经冷的情况,存在对方经济体经济总量偏低的情况,但从国家利益出发,商业银行应当有相应的商业存在或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商业利益。当然,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偿,事实上类似补偿也一直都有,如人民币清算银行的地位就是某种程度的补偿。问题的关键是这笔账如何来算。

本土人才和文化融合的矛盾。海外机构在当地的生存发展需要当地的人才,因此,人才本土化是银行国际化的一般策略。但是如何将当地人才融入本行的文化当中仍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中国工商银行采取的邀请海外机构当地雇员回中国培训的作法当然不错,但可能不够。同样地,银行派出人才也面临一个如何尽快适应当地监管、法律和商业环境的问题,这对人才的挑选和激励机制都提出了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不少机会。从挑战方面来看,随着欧美一些主要银行元气的恢复,中国银行业的全球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下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自身扩张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从全球政治格局来看,全球仍处于某些人所谓的新冷战阶段,地缘政治的冲突使得世界并不太平。从全球经济格局来看,全球油价的低迷、经济增长的乏力、汇率的波动,使银行海外业务的风险在增加。从机会方面来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建立、中非合作、中拉合作等一系列有重点、全方位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为中国银行业走出了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国企业筹资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的需求,中国居民投资多元化的需求也在大量增加,全球经济和政治不平衡的所带来的风险,正为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扩展业务需求的机会;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中国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好的投资市场,中国银行业仍然大有可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以人民币为计值货币的金融产品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有这些都考验着中国银行家们的智慧。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国际化人民币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认识人民币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云南省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比较分析
中德并购最新的特点以及中资银行在其中的作用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Currency Exchang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