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华
(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222)
发展微型金融的SWOT分析
——基于天津金融的视角
杨志华
(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222)
发展微型金融,一方面应该将其植入现代金融体系中,进而为实体经济领域中广大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微型金融发展的定位应符合金融业的内在属性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先导产业的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产业向高端化、强辐射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向功能型经济转型。
金融发展;微型金融;SWOT分析
世界上微型金融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微型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从小额信贷到微型金融,然后融入到大金融系统;从福利主义向制度主义变迁,即微型金融机构从扶贫性质向商业可持续性演进等等。我国微型金融发展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迁是一个用效率较高的制度安排来替代效率较低的制度安排的过程。这种替代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制度的“生产过程”,是要支付成本的。在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中,需求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当制度的收益超过成本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是建立在经济人对“成本——收益进行比较计算”的基础上的。制度创新的动力是个人期望在现存制度下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诺斯认为,国家在制度变迁中起重要作用。根据变迁的方式,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具有自发性、盈利性、渐进性的特点。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国家的作用主要是依据法律、命令等形式承认由个人或群体响应的新的获利机会而创立的新制度。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的引入来实现,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国家在制度变迁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中国现行的融资体制下,中小型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融资已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瓶颈。从资金来源看,中小企业融资管道狭窄,融资难度大。在内部筹资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自有现金流量远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从银行融资来看,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的性质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决定了银行经营必须以稳健为首要原则,在风险和收益的衡量上更注重风险的大小,而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科技产业,无论在市场上还是技术上远未成熟,亦无足够的信誉和担保物作抵押,因而即便是对于资金回报率高的项目也往往因风险过高而得不到银行贷款。而在直接融资方面,目前资本市场对于中小企业所做出的融资安排也急需拓展。从股市融资来看,由于在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初、中期存在诸多风险因素,而且尚无盈利记录,很难能达到在主板市场进行上市融资的标准。即便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科技企业来说,通过借壳或买壳上市不仅未能得到“输血”,而且会暂时性“失血”严重。上市成功后,还须对原上市公司的管理进行整合。因而,这也决定了其通过股市融资的可能性不大。自我国引入微型金融以来,微型金融制度也在发展和变迁中,其中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一)SWOT矩阵分析法的概述
SWOT分析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最早由Edmund P.Learned等人于1969年提出,而由K.J.Andrens于1971年在 《公司战略概念》 中给出了制定战略过程中的 SWOT分析框架。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关键是对信息的精确分析和恰当处理,SWOT分析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的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对战略决策需要的信息做了两个区分:内外区分(即是关于企业自身的信息和所处环境的信息)与利害区分(即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和有害的信息),分析企业的优势 (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威胁 (Threat)(SWOT就是来自这四个词首字母),进而为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提供依据。可见,SWOT分析是为决策情境提供系统方法和支持而分析内外部环境的一种常用工具(Koder,1988;Wheelen and Hunger,1995), SWOT分析是在战略规划过程早期进行的重要分析,其结果是一系列关于战略计划情形的因素序列(Mikko Kurttila,Jyrki Kangas and Mauno Pesonen等,2000)。
(二)天津微型金融的“SWOT”矩阵分析
基于天津微型金融行的现状及可预见的竞争形势,在这里引用管理学中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法,用以确定天津发展微型金融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金融发展战略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确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而通过这种方法具体加以直观的分析(参见图1)。
1.发展微型金融面临的机会分析
图1 天津微型金融的“SWOT”分析
从全国范围看,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的收入同时保持迅速提高,2008年中国金融投资市场税前利润达60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最具潜力的市场。而活跃的金融投资中,微型金融市场正成为金融领域中极具竞争力的部分。从天津情况看,人均GDP由2005年的37796元,上升到2010年的6987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按2010年年末汇率计算,天津人均GDP达10550美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7000美元的目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331.8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068.8亿元,年均增长26.42%,高于同期GDP增速10.38个百分点,5年地方财政累计收入3523.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36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2639元,上升到2010年的24293元,年均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7202元,上升到2010年的11801元,年均增长10.38%。天津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2012年天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26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37元,增长13.8%。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全市新增就业47.3万人,增长0.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信贷需求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农户贷款需求量明显增加。对于用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资金,除了少数贫困农户仍需贷款外,大部分农民经过多年的积累,基本上能实现“自给自足”。信贷的需求量稳步上升,主要体现在扩大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和教育需求等多个方面,如农产品深加工、务工经商、住房、耐用消费品、子女教育信贷需求等,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据相关调查显示,上述资金需求占信用社贷款41.9%。因此,农村信用社为农业、农户服务的定位,不仅有广阔的信贷市场,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在未来提高农业信贷资金效益,降低信贷资金的风险都有积极的影响。
2.发展微型金融面临的威胁分析
在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国有银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市场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抛弃以往的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上市,剥离不良资产等手段提升竞争能力,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也是竞争中的胜利者,银行利润市场份额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5%以下上升到近年来的90%左右。在有些产品的市场份额上甚至超过了国有银行。为此,微型金融要在这一行业中分得一杯羹,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公司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还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其中不少的缺陷是造成目前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而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尚处建设阶段,在银行的主要业务-资产业务中,由于对借款人资信的缺乏了解,经营风险相当高。这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来说,问题相当突出。众所周知,美国中小银行之所以能繁荣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社区再投资法》就是其中的一个体现,《社区再投资法》鼓励金融机构对于经济不发达的特定社区开展金融活动,开发其金融业务能力。而我国政府虽不反对中小银行的设立与发展,但在具体的行动上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3.发展微型金融的优势分析
社区的形成本身是一种相同或近似文化的积聚。中小银行仅仅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一分子。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下,产品的设计,服务的内容往往能直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对于大银行来说,在开辟新市场过程,首先要做的却是花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来了解市场,了解客户,再慢慢融入其中。在以后的经营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又取决于银行与社区两种文化的和谐程度。所以,这种文化的优势虽然常常被忽视掉,但在当今诸多外资银行参与我国银行业竞争中却得到较大的体现。中小银行有时又被称作为地区银行,或居民银行。这充分表明了中小银行的地区性。这种地区性往往表现在银行与社区同步发展,银行与居民收入同步发展。大银行通常网点遍布全国,资金的流动相当频繁。而在抓住商机上一方面花费了大量的调研成本,一方面却很难实现效率最优化。中小银行这种立足地区做法可以在熟悉地区经济、地区客户的前提下,抓住地区的每一个商机,抓住每一个客户,从而以低成本参与竞争。中小银行大多数员工大都是居住在临近的居民。对当地居民的家庭状况、信用情况了解透彻,这对贷款等业务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员工通过茶余饭后的闲谈,就可以完成信息调查、利息催还等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2009年10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按照国家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安排,天津正深入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金融发展道路,构建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加快村镇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促进三农事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就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农业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建设而言,天津金融领域中出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良好发展态势。微型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特别是推动科技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了排头兵的重要作用。
4.发展微型金融劣势分析
一般而言,银行比较注重规模经济,希望自身的规模做得越大越好,网点越多越好,在网点的设置上偏重于繁华地段,即便在社区设立了营业点,经营上也忽略了社区的概念,具体表现在业务的开拓上,注重大客户,批发业务等。其实从经济学角度讲,银行的效益重要的不是体现在规模经济上,而更多的是体现在范围经济上,这一点从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当中可以得到印证。美国一些成功的社区银行规模并不是很大,但盈利能力却十分强大。从范围经济的角度出发,中小银行要取得显著的效益,就需要提供充足的产品。如果说一个客户只享受一项或两项银行产品,那么银行对该客户的投入成本就会很高,而当银行能在一个客户身上提供五种以上产品时,银行的投入成本就能显示出范围经济。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开发往往比较单一,每项产品之间的关联度不够,银行之间产品的同质性太高,创新性太少,这样就造成了成本的浪费与盈利形式的单一。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还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些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追逐客户的过程中,对客户比较集中或业务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网点,而对于偏远的地区或社区没有设立营业点或者仅仅是几台ATM或自动存款机,这对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相当不利。结算功能不强,尤其是没有全面性的信用卡网络,中高端客户难以选择在此类金融机构办理异地结算。此外,在现实中,微型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不足,加之微型金融刚刚发展,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抗风险能力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微型金融业务的发展。
微型金融是在传统金融体系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金融方式,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储蓄、汇款、保险、租赁、转账和其他金融产品的金融业务。其业务涵盖了金融服务的全部范围,其中最主要的业务内容是发放微型信贷和吸收存款。在中国,微型金融主要以小额信贷的形式存在,其服务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对此,天津发展微型金融服务体系应主要采取实力型开拓战略,即依靠内部自身优势(尤其是结构优势),抓住外部机遇,自力更生、锐意创新,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体系的发展。其一,要立足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结构优势,注重效益、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以创新提高企业技术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要牢牢抓住我国现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条件和扶植措施,结合企业的优势,着力培养企业品牌意识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将企业真正做强,而不要盲目贪图做大。
对策1:以多种模式带动多层次微型金融体系发展。从微型金融的属性看,不同的微型金融模式各有优劣。商业性小额信贷以盈利为原则,注重成本收益的对称,长期来看,能够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但其较高的利率只适合经营能力强、管理能力好的客户,而不具备这些条件的贫困户则可能陷入债务泥淖。政策性小额信贷和外援性NGO扶贫小额信贷具有非盈利性,能通过扶贫资金补贴广大贫困户,为其提供低利率的小额信用贷款,但是这两类小额信贷对外部资金和政策支持依赖性过强,且一般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和持续性目标, 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利用微型金融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多种模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金融需求差异化。不同类型企业在融资成本、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对微型金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而有必要结合天津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情况和微型金融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微型金融。以多种模式、优势互补、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满足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程中有关微型金融的各类需求。
对策2:鼓励商业银行以多种形式参与微型金融。当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对微型金融业务热情不高,个别合作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甚至呈现出趋于弱化的情况。因此应该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以多种形式参与微型金融,推进微型金融商业化进程,支持区域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从实施路径看。首先、发挥成本优势的直接进入模式。具有地区网络优势和人员优势的商业银行,可通过直接进入模式开展微型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在分支机构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部门,也可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此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严控风险,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第二、发挥资金优势的间接参与模式。商业银行可与当地小额贷款机构合作,由小额贷款机构负责具体运营,商业银行投资并承担所有信贷风险,并向小额信贷机构支付预定的服务费用;商业银行也可参股微型金融机构,选取盈利能力强和风险控制能力强、尚无金融许可证但有意愿成为合法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组织,将其适当改造并参股其中。此模式具有节省资金投入、降低运营成本、盘活存量经营资源等优势。
对策3:天津微型金融服务体系在实施SO战略的同时,应运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和所处的机遇去避免或减轻外部竞争的威胁,扬长“补短”,将体系的发展依托在企业自身的力量上。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建立微型金融体系也是如此。这就要求面对国内大银行和外资银行两面夹击的我国中小信贷机构,首先要加大对人才的开发力度,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技术研发人才,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其次,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注重时效、讲究效率,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当今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再次,注重合作,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联合或结盟的策略来对抗外部竞争、化解风险,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技术创新良好局面;最后,积极促成社会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提供资金支持。
杨志华(1972-),男,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
F832
A
1003-8353(2015)01-0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