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曹洪珍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辽宁大连11605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然而,高等院校在教学质量方面距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标准尚有差距。尽管高校也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收效甚微。
本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展开案例研究,试图构建一种能够更加综合、全面和破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难题的新模式,使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全面快速的发展期,特别是国内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亟需大批量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旅游从业人员。
然而,在国家对旅游从业者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旅游人才大批流失的情况却不断出现。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的人才流失甚至出现了供求失衡的局面[2]。目前不少高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管理人才,提升了学生对岗位的期望值,也导致了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发现其理想和现实相差甚远。众多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虽然具备一定技能,工作上手快,但职业抱负、知识更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发展后劲不足,缺少可持续发展潜力。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具备持续发展后劲的旅游专业人才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
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学生所学知识难以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实践能力不足,无法直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成立于2010年,是充分利用校内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业企业研究中心、区域旅游研究中心、学院酒店国际交流中心,以及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大连旅顺旅游集团等资源而建成的,共有面积23.4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学生500人。
然而,基地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运转闭塞、功效单调、利用率不高等,无法完全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教学、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为前提,是构建实验教学平台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平台建设不但要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而且还要展开校企合作,以实现平台的灵活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更好地实施双创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3]。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尽管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然而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必然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制约。
培养双创型复合人才,需要从传统的知识讲述向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需要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和创新创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首先,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意识结合,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尚待提升。其次,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及行业经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缺少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很多创意经不起实践检验。
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教育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4]。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需要系统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它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因此,应从各门课程做起,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探究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借鉴各高校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结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从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内容等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秉承“建设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个特色”的互惠互利、和谐双赢的理念,应坚持“学生为本,四轮联动”的宗旨。其中,“学生为本”是指突出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双创教育的建设。“四轮联动”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四轮联动,协同创新,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等。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为保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共建”为形式,以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分层共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科和特色相结合。
(1)资源共享。利用高校现存资源,实现跨学科合作,通过科学地整合与调配,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建设,形成创新实践大平台。跨学科(或专业)进行资源整合,不是一个对另一个(几个)的全覆盖,而是部分有机融合,这种融合是指不同学科(专业)的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完全是以实践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背景的。这种融合及其运行有利于创造产生新的知识,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每种平台都要有典型项目。该类项目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跨学科的知识,如技术(技能)、管理、资金、市场、外语等知识;二是具有明显的专业(或职业)实践应用价值。以此类项目为牵动,形成具有特点的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3)分层共建和发挥特色。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经费投入与管理方面建立校、院(部)两级分层共建体制。这种体制既有学校的宏观布局和重点支持,避免创新创业教育过于分散和权力过于集中,也激发了二级教学单位的建设热情,减少等、靠、要的惰性[5]。同时分层共建中的“分层”,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意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不同的,应当分层建设。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运行应始终依托于相关的学科,在师资队伍配备、教学内研究方向的设立等方面,紧密结合各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中既强调学科平台建设,又突出特色发展。
(4)多维保障。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制度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制定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指导教师岗位聘任、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另外,各创新实践基地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实践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实践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背景,跨学科(专业)构建双创实践平台。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中学习创新的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又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了新思想和智慧,体现了“做中学”的先进教育理念。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果(5项国家级,2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开设双创教育实践类课程。经过近几年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发现已开设的部分实验课内容存在两个缺欠。其一,重操作叙述轻智慧与能力培养;其二,部分内容陈旧,与实际应用相距较大。首先,对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实验课程的内容要进行必要的更新,补充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以来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其次,按“创新创业教育思路”中提出的典型项目为基本素材,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智慧为重点开设新的实践类课程,强调“做中学”。
实现课内外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外创新创业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到校外基地进行市场考察和调研等活动,在校内基地是不能完成的。此类的活动可尽量安排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课内主要是项目的知识准备及部分基础研究,尽可能使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具有较充足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而课外创业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又能丰富课内的基础教学内容,拓展视野,使学生成为知识型创业者。
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使之成为众多学生的“领跑者”。实践表明,创业氛围使学生从进校起就受到熏陶、感染,而参加项目后取得好成绩,被认可,学生认识到创业项目的实践价值、学术价值,因而充满了成就感。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可聘请有过此方面经验的学生作为“创新创业助理员”(兼职),他们可以协助指导教师帮助那些刚开始实施创业活动的同学尽快“入门”“上道”,还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提出好的建议。
创新创业实践对于提高人才素质、能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实践促素质,这已经是普遍的高度一致的共识。因此,要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该体系由目的要求、基本内容和组织保障三个维度构成,如图1。
图1 创新创业实训体系
目的要求是创新创业训练要达到的目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严谨是态度,也是一种素质;实践能力、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抗挫折能力是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而实践中自学能力是支撑创新创业持续下去的重要资源,即知识——实践——知识——实践……,是学生成为知识型创业者的重要因素。
基本内容是创新创业的基本内容。各种能力要通过各种实训的基本内容作载体表现出来,如参加各种竞赛、参与跨学科项目的实训。学术活动是来自社会需求的跨学科项目和各种模式创业训练的理论探讨、研究,这种学术活动是伴随着项目和创业训练进行的。知识、理论伴随和指导着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又丰富拓展了知识、理论视野,这样循环不断,才能使两者都能良性发展。这里的各种创业模式主要有主线创业、边际创业、错位创业等不同专业创业模式。
组织保障是服务于基本内容的,也是为实现创业目的要求的。现有的基地实验室,随着创新创业项目的不断扩大,设备要不断增加,而且还要设立专门工作室,开放式创新应用实验室等设施。更重要的是要有必要的经费保障。
以模式创新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依托项目牵动,实施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如帮助企业提高旅游基本建设的标准;提高企业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外向型办学特点,拓展企业对外市场渠道,提供产品形象设计、广告宣传、策划、营销以及会展、艺术设计、外语服务等;并在校内基地实验室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
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及校内基地建设管理顾问,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整合知识、资金、市场等多种要素,提高校企双方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动力。
[1]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2]邵小慧,陈爱梅,熊庆蓉.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2(6):136-137.
[3]张岐山,刘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34):169-170.
[4]刘明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9):185-200.
[5]王福,宗彦,王卫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探索[J].美术大观,2014(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