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的“工匠天堂”何以失败

2015-04-20 19:15
支点 2015年4期
关键词:施乐工匠精神

编者按

在移动互联网、创新成为热词的今天,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反映出人们对“创造”的渴望。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书给我们分享了美国历史上知名工匠们的故事,讲述了他们是怎样影响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又是怎样主导国家未来的发展。其中,施乐公司PARC的案例也告诫我们,如果工匠精神脱离了开放式环境,可能适得其反。

真正的工匠精神,意味着风险和非常规的行为。在制度框架下,很难孕育出世界级的工匠。在过去50年里建立的所有企业研究所中,施乐公司的创新实验室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曾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机构,堪称“工匠天堂”。但其发展证明了公司内所有形式的工匠行为最终都会以停滞和失败告终。

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的特点就是风险最小化,排除那些出格的行为。在这种公司中,人们注重的不是研发而是产品。在PARC的全盛时期,它显露出了一种独特的开拓精神,而在如今的董事会身上却难以找到这种精神了。

PARC之所以举世闻名,是因为它吸引了各个领域最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并让他们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必担心来自母公司的压力。施乐最初打算按照大学研究院而不是公司研究院的形式打造PARC,因此研究中心基本由那些从未体验过真正公司文化的学者构成。

因为网罗了一批顶尖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一系列偶然的研发成果让PARC成为变革的催化剂。PARC的团队工匠精神也许是创新史上最有价值的资产和贡献。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打败庄家”。这种协作方式,沿用了由发明玩21点记牌系统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华·索普写的书的名字。PARC中有大约20位研究人员会一起研究一个新项目,剩下的人则努力地发现这个项目的缺陷。项目的展示者(即“庄家”)需要想办法为他们的想法提供支持,他们的优势就是能够设定辩论的主题和规则。一个“庄家”可以展示如何拆卸一辆自行车,并适当使用一些润滑剂,另一个可以讨论计算机算法和菜谱的相似性。

根据同样的逻辑,PARC又发明了一个叫作“汤姆锯木”的协作过程,汤姆是马克·吐温小说中一个上进的主人公。当一个研究人员有了一个新想法时,他会集结那些对此同样感兴趣的人来实现它。如果这个项目很有前景,一个非正式的团队就会在这个项目上工作半年或更久;但如果项目失败了,参与者就会回到他们原本的工作中,这个项目也随之消失。

1973年,PARC最知名的产品出现了,工程师们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阿尔托。阿尔托包含一个和信纸差不多大的竖直屏幕。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个显示器非常大且略显笨重,然而在那个时代它是非常先进的。

PARC也研发出了包括激光打印机、以太网、光盘、液晶显示技术在内的众多对未来有很大影响的技术。不幸的是,施乐从未成功地将这些产品商业化。

PARC的设计师与施乐东海岸高管们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高管们认为技术变革必须受到监督,不能让它破坏公司的商业计划。而工程师们则专注于创新和机会,他们认为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和令人羡慕的运气,当施乐总部需要一个未来的具体规划时,PARC提供了一个由7份报告组成的文件夹,列出的东西非常有预见性,从移动平板到光盘存储的光学媒体照片。报告中描述的创新在现在看来似乎平淡无奇,但是在那个年代却完完全全是对未来的幻想。但在接下来的10年里, PARC几乎完全错失了将它预测的创新商业化的机会,它开始体现出了公司化的美国工匠精神,而这一切完全是一个错误。

IBM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最早进入激光打印机市场,施乐虽然在5年前就开发出了9700型激光打印机,但管理层因成本原因一直没有推向市场。随后,思科系统和3Com公司进入了网络硬件市场,而施乐公司一直选择将这项技术保密,并以1000美元一次性授权的方式供任何人使用。很多原来在PARC工作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都跳槽到了苹果和微软等当时还不是特别有名的公司。苹果和IBM公司在施乐发明的第一台个人电脑的基础上,开拓了数十亿的市场。

虽然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PARC的影响力,但PARC的失败也说明了公司体制内美国的工匠精神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

PARC对工匠资本的滥用,对之后几十年企业内部设立的研究院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的大型公司,不再允许它们的研究力量去开发那些和它们具体的预期上市的产品无关的技术,包括施乐公司。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放式创新中心的亨利·切斯布鲁夫认为,PARC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处于一种“封闭式的创新范式”,而不是开放式的创新当中。几乎所有PARC在鼎盛时期发明出来的创新产物,最后都在员工跳槽到其他小公司后实现了生产和销售。

企业家推荐

回归开放式创新

推荐人:刁俊德

合肥大同格兰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匠精神一夜之间火遍各个行业,这个在19世纪中后期被当作过时的产物,即使如今还带有轻微的贬义,但这不妨碍人们对这种精神的推崇。

最初,在人们的观念里,工匠是指那些漫无目的,缺乏重点和动力去创造新东西的人们。如今,工匠精神代表了截然相反的一种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哪怕是简单重复的工作,也要做到极致。正是凭借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才誉满天下,成为经典。

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国,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跟自己较劲的企业家精神。在互联网思维当道的今天,不少企业向往“一夜暴富”,追求短期利益,要么热衷于上市圈钱,要么投机,把资金转移到房地产等非制造业领域,而忽略了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品质。缺少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注定是做不成百年老店的。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需要让“商人精神”淡出制造业,给制造业注入新的灵魂“工匠精神”。

幸运的是,工匠新苗头已经萌芽,有不少创业者也开始意识到企业发展的根本,世界500强不是唯一的目标,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的小而美企业,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回归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极致和完美,还需要营造开放式的创新环境,施乐PARC的失败有太多的教训值得我们思考。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如果回避创新,扼杀那些对公司现有业务带来威胁的新创意,最终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也将让国家创新陷入停滞。(支点杂志2015年4月刊)

猜你喜欢
施乐工匠精神
用思维导图整理运算律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施乐Impika推出图书印刷高速喷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