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麦香
幼儿园里的宝宝家庭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他们的情绪有时会出现起伏,相处中难免有摩擦,若仔细观察,总能发现其中有心理相对脆弱的宝宝。尽管他们心理脆弱的表现各种各样,但根源可能是相同的——缺乏安全感。
批评过多,所以胆怯
【案例1】 畏惧老师的萌萌
萌萌是幼儿园中班的一个男孩,平时性格开朗,非常活跃,和小朋友们相处得相当不错,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不过,与老师交流时,他的表现判若两人:老师和他说话时,他就像做错事似的,马上把头低下来,不敢与老师目光接触,局促不安,小手不知道放哪里,神情非常紧张。老师提问,他刚才和同伴们明明已经一起大声把答案说出来了,可是只要老师请他单独回答,他马上就脸涨得通红,说话结结巴巴、一字一顿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哼。
与萌萌妈交流后,幼儿园老师得知,萌萌从小就特别调皮,几乎每天都要被爸妈训斥,甚至挨爸爸的巴掌。入园后,虽然调皮的秉性不改,但只要面对成人,他就马上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生怕自己再被批评。也就是说,爸妈过多的批评让萌萌形成了条件反射。这还只是表面,在内心深处,萌萌缺乏安全感,对成人怀有不信任心理。
【补救方法】
让孩子相信成人的善意
第一,父母和老师应该对萌萌的胆怯、不自信表现作淡化处理。萌萌对成人有警惕心理,他的不安表现是本能反应,直接矫正,效果适得其反,只会让他更不知所措,而成人的不动声色会让他慢慢放松。
第二,与萌萌交谈时,最好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对他的友好和欣赏,比如摸摸他的头,对他微笑,蹲下来亲切地看着他,等等,向他传达“爸妈喜欢你”“老师是友善的”等信息。
第三,萌萌接受成人的善意一定会有一个过程,从戒备到半信半疑,从试探到最后确信,其中还会有反复,所以父母和老师要一如既往地向他表达善意,即使他犯了错误,也要以引导认识错误入手,耐心地与他讲道理。对这样的孩子,与其让他害怕,不如让他惭愧。
第四,多表扬,少批评。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如果父母和老师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无异于放大缺点;同理,如果多看孩子的优点,孩子的行为便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孩子,不是可爱你才爱他,而是你爱他他才可爱。”萌萌的爸妈应该深入领会这句话。
伤害过多,所以戒备
【案例2】 外强中干的帅帅
4岁的帅帅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孩,在幼儿园经常跟小朋友动粗,只要对什么事不满意,他就习惯性地用拳头说话,不仅常常把男孩子鼻子打出血,有时对女孩也拳脚相加。有一次,老师把他带到教室一角,让他反省10分钟,不得参加游戏活动,没想到他居然攻击老师,朝女老师脸上啐唾沫,抓住老师的头发左右乱扯。
家访时老师得知,帅帅家的气氛相当糟糕,父母经常吵架,脾气暴躁的爸爸动不动就殴打爱唠叨的妈妈。帅帅扯老师的头发,就是跟爸爸学的。很明显,帅帅行为上的暴力倾向、性格中的固执和偏激是受家庭气氛影响的结果。在家庭的暴风骤雨中,帅帅受的伤害太多,所以他对任何人和事都容易产生戒备、抵触心理,从而用过激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他外表的强悍反而证明了他内心的敏感和脆弱。
【补救方法】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夫妻不合,不仅给孩子做出了负面榜样,让孩子学会攻击别人,行为上出现暴力倾向,而且孩子会受到惊吓,内心缺乏安全感,导致胆怯、畏生、敏感、内向、偏激和固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对于这一类孩子,建议父母先从自身做起,从权威型家长逐步向民主型家长转变,逐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讲道理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长本身榜样的作用,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平和、友善的性格。
母爱不足,所以黏人
【案例3】 整天哭泣的月月
4岁的月月是中班的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外号,叫“哭星”。上小班的时候,每天妈妈送她来幼儿园,离开的时候月月都要闹一场,攥住妈妈的衣角不让走,哭得撕心裂肺,引得整个幼儿园的孩子围观。月月妈急着上班,狠狠心走了,月月就跑到幼儿园大门口,抓住栏杆使劲晃,像是生离死别一样。老师好不容易安抚住她,可她仍抽泣不止,有时能小声哭上一整天。如今上了中班,情况好一点,但每天早上与妈妈告别仍让她痛苦,小声哭到中午是常有的事。心情不好,她自然不参加游戏。老师有意逗她开心,让她做游戏的主角,往往被她拒绝。
月月妈说,月月在家是个缠人的孩子,只要妈妈下班,她就不离妈妈左右,晚上睡觉也不肯去自己的房间,赖在妈妈的卧室不走,妈妈强制她自己睡,她就半夜跑到妈妈卧室,偷偷钻进妈妈的被窝。
幼儿园老师还发现,妈妈不在的时候,月月很懂事,与人交往礼让为先,但只要妈妈在场,她就像变了一个人,蛮不讲理,动不动就大声哭闹。
月月的黏人和性情善变,是母爱不足导致的安全感缺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的妈妈多在职场上拼搏,无暇陪伴孩子,似乎是不得已的事,但母爱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孩子长期得不到充足的母爱,必然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异常。像月月这样的孩子为数不少,而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值得家长们警惕。
【补救方法】
给孩子充足的母爱
向孩子补偿母爱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父母们要注意,母爱是精神营养,仅仅用零食、玩具、漂亮衣服等物质是无法代替的。补偿母爱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花钱不如花时间。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比如一起做游戏,一起散步,一起吃饭,一起读书,而这些活动都需要时间。孩子有的是时间,但时间对父母来说是金钱。这就是矛盾所在。怎么办呢?只有父母想开点,少加几次班,少赚一些钱,抽出时间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否则他有可能失去安全感,而失去安全感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失去未来。
第二,对学龄前孩子,父母要多给孩子“触肤情感刺激”。所谓“触肤情感刺激”,就是父母多与孩子肌肤接触,比如多抱孩子,多亲吻孩子,手拉手过马路,等等。这样的肌肤接触是亲切的表示,更是亲情之爱的自然流露,对孩子来说最直接,效果最好。经常被父母抚摸,是孩子心灵满足、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信任父母,敞开心灵之窗与父母交流,从而产生精神愉悦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和愉悦感,孩子才能大胆地探索外部世界,与人和谐相处,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反之,如月月那样,因缺乏母亲的爱抚而寸步不离妈妈,实际上是在向妈妈讨要爱抚,这是“母爱缺乏症”的显著症状。长此以往,孩子的情商发展将会受到负面影响。
第三,对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五六岁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本能地对父母的爱进行求证,即“父母究竟爱不爱我”“父母爱我的理由是什么”“我有什么值得父母爱我”。这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必然过程,如果孩子在求证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他会痛苦,并把痛苦深深埋在心底。所以,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加强与孩子沟通,探讨的问题不妨深入一些,思考问题不妨多几个角度,认真而诚实地回答孩子上述三个内心疑问,给孩子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照顾过度,所以依赖
【案例4】 惧怕分离的龙龙
5岁的龙龙也是与妈妈难分难舍的孩子,但他的情况与月月正好相反,他的父母对他格外宠爱。没错,溺爱也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从出生开始,龙龙就是4个长辈的生活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都把他当成掌上明珠,他从来没有受过一点委屈。如果不小心碰到桌角,奶奶会赶紧跑过来安慰,爷爷则用力拍打桌子,骂桌子是坏蛋。有一次,爸妈带龙龙去肯德基餐厅吃饭,进门的时候,龙龙的小手被门夹住了。因为夹得不疼,龙龙只是皱了皱眉,妈妈看到了,发出一声尖叫,一边紧紧抱住龙龙,一边用颤抖的声音呼叫人群中的龙龙爸。见此情景,龙龙大声哭起来,感觉被夹过的手“特别特别疼”。在幼儿园,龙龙是有名的“娇气鬼”,说不得碰不得,冒险游戏他从来不敢参加。他动不动就哭,受一点委屈就向妈妈告状,妈妈则力挺儿子,两年间换了4所幼儿园。
【补救方法】
多给孩子独自适应环境的机会
学龄前孩子正处于“吸收性心智期”,他们从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中的长辈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长辈做事小心翼翼,孩子便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便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心理根源。这样的孩子一步都不愿离开那个使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
补偿孩子的安全感,根本的方法是父母调整心态。父母要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也有限度,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余下的只有让他自己去体会去经历,给他足够的爱心支持,适当地放手,他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安全感。原则是: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支持,不需要的时候给予他自由。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