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把我中心 2012年8月~2014年4月所收治的8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数分别为4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前未实施院急救,在入院以后采取常规急救措施进行抢救,研究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模式进行急救,观察两组患者急救转运时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救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平均急救转运时间为(18.3±4.5)min,急救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平均急救转运时间为(33.4±5.4)min,急救总有效率为75.0%,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患者,安全且有效,可获得良好效果,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安全性;院前急救模式;急性左心衰;患者
急性左心衰即急性左心心功能不全,引起该病发病的诱因有过度输液、高血压、劳累后呼吸困难、肺炎或者存在夜间性质阵发性呼吸困难病史,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两肺底可听水泡音、呼吸困难、大汗、发绀、强迫坐位、口唇轻微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其病情危急,容易引起心源性休克或者昏迷造成死亡,一旦确诊应及时进行抢救[1-2]。下面笔者就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观察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中心自2012年8月~2014年 4月所收治的8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纽约心脏协会分级标准中的Ⅳ级,其中有55例患者为男性,33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55~80岁。8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中有2例患者合并有心肌炎,有 6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有7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有5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有4例患者合并有风湿性心脏病。随机把8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分为病例数均为44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院前急救,入院后按照常规急救要求进行急救。研究组患者在接到急救电话以后立即出车进行急救,达到现场以后基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等指标的观察和分析进行合理地评估,取坐位,若患者出现休克现象则取平卧位,予以吸氧,采取静脉推注的方式进行呋塞米与吗啡的注射,并静注硝酸甘油,加强患者心电监护,接着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抢救。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平均急救转运时间和急救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如下:①显效:经急救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基本消失,且心率和血压等相关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②有效:经急救,患者各项指标倾向于正常,且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③无效:急救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指标未发生显著改变,或者病情严重急救无效死亡[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的是SPSS 20.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以(x±s)表示,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急救效果对比,见表1,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急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急救转运时间为(18.3±4.5)min;对照组患者平均急救转运时间为(33.4±5.4)min,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对照组患者在转运途中有3例患者出现心脏和呼吸骤停,予以心肺复苏,有4例患者发生呼吸抑制问题,予以呼吸球嚷进行辅助呼吸。研究组患者在转运途中未有病例出现上述问题。
3讨论
所谓院前急救指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在进入医院前所实施的医疗救护工作,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已受到了急诊科室和医院的高度重视[4]。急性左心衰发病急,且病情凶险,同时病死率也比较高,需及时进行诊治,该病病因主要包含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瓣膜穿孔、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腱索断裂导致急性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破裂穿孔、乳头肌缺血、输液过快或者过多、高血压心脏病血压上升等,多表现为疲劳乏力、急性肺水肿、咳嗽、咳血或者咳痰、呼吸水肿等[5]。本次研究选取了8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了病例数相同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取了院前急救模式进行急救,即当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刻出车进行急救,达到现场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指标变化等对其病情进行合理评估,基于此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即吸氧和应用药物实施急救,当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且稳定后进行转运,将其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研究组急救总有效率可达90.9%,且患者急救平均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短,由此可见,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合理且科学的院前急救,能够及早进行患者的救治,便于患者组织血流灌注、组织器官受损\肺水肿以及心肌缺血等情况的改善,继而进一步控制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患者,安全且有效,可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虑,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荷,杨雪玉.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7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4-5.
[2]卜利,魏伟,周爽,等.探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流程[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9):4996-4997.
[3]宗强,柳国柱,宗凤,等.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院前急救的效果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6):532-533.
[4]尹翠萍,李素青,马宪荣,等.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22):87-88.
[5]艾力·依明,李祖美,林小波,等.5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救治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8):35-36.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