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红平 王元地 陈劲 等
摘要:根据创新国际化的主体和对象的不同,把跨国企业进行创新国际化活动的模式划分为传统型、追赶型、现代型和扩张型四类,基于此,分别概括了这四类创新国际化模式的动机。
关键词: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动机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28
中图分类号:F2767;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130-05
1引言
跨国企业进行创新国际化活动的实质是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对创新资源进行配置,以确立其全球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正如Cantwell指出,跨国企业把研发机构融入到全球网络中,进而在全球从事技术创新活动。20世纪末,某些行业在面临全球竞争压力下,跨国企业选择把研发创新活动扩展到海外,希望去世界各国寻找技术卓越中心,而全球宽松的商业环境又加速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最初进行创新国际化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少数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随后包括中国、印度以及巴西等新兴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跨国企业进行创新国际化活动的动机是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研发创新活动的源动力和前提。而对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动机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1~4],并在近年来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5~9]。但是总体来看,国际学者对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动机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仅有少部分研究对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动因做了一定的说明,此外,对动机变化的过程也缺少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而国内学者主要从跨国企业内外部、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角度以及笼统的不分主体地对跨国企业的创新国际化动机进行分析。另外,相比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动机研究的数量,对新兴国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研究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动机是了解跨国企业进行创新国际化活动源动力的途径,也是研究创新国际化相关问题的前提。对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动机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系统总结,将有助于加深对企业创新国际化的理解。为此,本研究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顶级创新管理杂志及国际一流的商业管理期刊上发表的创新国际化文章为综述的主要文献来源,分别对传统型、追赶型、现代型和扩张型四类[10]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动机进行总结和概括,希冀把握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动机历史演化规律。
2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动机的研究现状
如图1所示,在Von Zedtwitz和Gassmann划分的创新国际化管理的四种模式研究[10]的基础上,将企业进行创图1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四类模式
新国际化的模式划分为四类,分别是:①传统型(D-D)模式,表示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Developed economie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简称DMNEs)到发达经济体(Developed economies)进行研发创新活动;②追赶型(E-D)模式,代表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Emerging economie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简称EMNEs)到发达经济体(Developed economies)进行研发创新活动;③现代型(D-E)模式,表示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到新兴经济体进行研发创新活动;④扩张型(E-E)模式, 代表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到新兴经济体进行研发创新活动。基于此,本研究分别对这四种创新国际化模式动机的研究焦点衍生过程进行概括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总结了传统型和追赶型模式动机的相同点以及现代型和扩张型模式动机的相同点。
21传统型(D-D)创新国际化动机及其变化
20世纪末,多数学者对跨国企业跨国研发活动进行了案例研究。如图2所示,Fors等的实证结果表明跨国企业在海外研发是基于产品和工艺的本土化需求,以及接近卓越中心汲取当地的知识溢出的动机。Florida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跨国企业的技术获取动机(HBA)和技术开发动机(HBE)同等重要,并强调获得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性[11]。而Pearce根据子公司的作用和动机的差异性,把海外研发实验室分成三类:包括以调整现有产品和生产工艺为主的研发支持实验室,根据当地的需求开发和产品定制为主的本地集成实验室,以及在全球网络中识别和创造新产品和工艺的国际相互依存的实验室[12]。Kuemmerle则提出了跨国企业获取互补资产的动机,以及Gassmann实证的综合动机,包括获取东道国的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和充足的研发设施,缩短市场距离,扩展特定客户等。
近年来,研究者对DMNEs创新国际化动机的关注焦点有所转向。Chesbrough提出了技术应用本土化以及技术追赶的动机[13]。Thursby的研究指出了扩大市场,获取卓越技术进而为企业在母国达到科技领先地位提供支持的动机。随着生产资料的可得性降低,Rilla提到企业进行海外研发也希望获取较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同时还能汲取知识溢出,提高创新绩效[14];另外,企业在扩大东道国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能接近国际领先消费者,吸收互补知识以及补充生产资料,使其产品本土化,进而促进经营的多元化[15]。
图2传统型(D-D)创新国际化动机研究焦点衍生图
22追赶型(E-D)创新国际化动机及其变化
20世纪末,EMNEs创新国际化的动机在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如图3所示,Serapio等研究了市场需求和生产环境因素,包括协助母公司满足东道国客户的需求以及当地合适的研发环境[1]。Pearce和Florida则从供给的角度对EMNEs的跨国研发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前者指出海外实验室随着市场的跨国界以及需求的复杂性会受到科研技术供给因素的影响,这就催生了汲取东道国科学技术溢出的动机[12];后者通过调查187所位于美国的外资研发实验室,发现这些实验室均存在“技术型”特质,主要表现为发展创新点子,获取美国的科技信息,获得高质量的研发人才[11]。Serapio等的研究也证实了供给因素的重要性。比如,EMNEs起初在美国研发以支持母公司在美国的制造工厂,随后则转向为母公司开发新的技术产品以支撑其全球业务[1]。
近年来EMNEs进行跨国研发的动机在于技术追赶和技术获取,追赶和缩短其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差距[6,15,16]。新兴国家采取先进技术进行创新通常是其追赶发达国家的第一个流程,较为显著的是中国和印度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进行的研发投资、专利申请和贸易往来,两国试图成为“知识型经济体”。国际上把中国称为“科技强国”以及把印度视作“新兴创新巨头”的部分原因也是这两国正在快速越进知识型社会,其跨国企业在拥有卓越中心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进行技术获取和追踪[17],如许多电子与信息技术企业在硅谷建立研发机构,制药公司在波士顿周围建立医药研发集群。Minin等指出EMNEs创新国际化是为了探索和利用全球的创新技术,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资源,接触知识研发网络,降低研发成本并促进创新活动的扩散[18]。图3追赶型(E-D)创新国际化动机研究焦点衍生图
23传统型和追赶型创新国际化的共有动机
因此,EMNEs和DMNEs在发达经济体进行创新国际化的共同动机表现在:
扩展市场:重视技术应用及扩大海外市场。随着国内顾客需求的饱和,企业在海外根据当地顾客的需求对产品和技术进行调整使其本土化,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及时了解竞争对手内部情况,为母公司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工艺流程。
技术获取:在于获取国际领先技术。随着全球经济的信息化发展,MNEs到发达国家进行研发活动目的是在国际领先技术的前沿阵地设立信息窗口,汲取卓越中心的技术知识;也借此了解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提高开发技术的效率。
人才获取:获取高端技术人才和研发设施。海外的分支机构研发新产品需要接近当地的科技研发环境,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外国技术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以及获取国外先进的基础研发设施,以期提升企业在全球竞争的地位。
24现代型(D-E)创新国际化动机及其变化
起初,DMNEs把创新国际化的对象对准了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较低研发成本的新兴经济体,且跨国企业创新国际化流涌向新兴国家的增长速度相较于发达国家更高,这种趋势正在扩大。如图4所示,Reddy实证研究指出DMNEs的动机包括获得科技资源和探寻成本差异最重要;其次是接近亚洲的制造市场[6],政府激励,企业的形象塑造及技术监控等因素[4]。图4现代型(D-E)创新国际化动机研究焦点衍生图
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DMNEs的动机主要是获取高素质低成本的技术人才[16]、扩大市场以及享受东道国的法律政策保障。Chen也指出了当今新兴国家能在“非核心”研发领域供应大量具有高技能低成本的研发人员[19]。另外,Ambos的研究显示:大企业的研发经理进行海外研发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并调整产品使其本土化[20]。另外,部分DMNEs到新兴国家进行研发具有技术导向型的动机,其会考虑到接近新兴国家的大学和研究科技园以及创新中心以便形成技术创新信息网络[2]。
25扩张型(E-E)创新国际化的动机及其变化
20世纪末,EMNEs到新兴经济体进行创新国际化主要受政府基于关系资产实施的政策鼓励。EMNEs起初的动机是产品本土化和获取新技术,Pearson谈到了政府的作用[21]:一方面,政府考虑到部分EMNEs依赖社交网络与民族、语言或文化的亲和力,重视关系资产,专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企业在海外进行研发;另一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试图摆脱传统官僚的限制,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Dunning提到了EMNEs倾向于在技术趋于成熟的行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而非技术发展快节奏的行业,但某些特定行业更专注于商品和服务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如图5所示,21世纪以来EMNEs进行扩张型的创新国际化动机主要来源于市场资源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台湾企业来中国大陆进行研发的目的是对研发人才需求的增长,而中国大陆能供应足够的低成本高技能的人才;而对于某些中小EMNEs而言,在华进行研发活动也可以规避DMNEs的竞争[7]。Marin提出企业进行海外研发的最初动因是资源寻求,即确保供给关键要素和低成本生产要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增强全球审视和学习的能力,能研发、积累和利用独特的技术资产,如特定产品创新和优越的管理或营销技术,以及获得竞争性定位优势等因素成为新兴的动因[22]。图5扩张型(E-E)创新国际化动机研究焦点衍生图
26现代型和扩张型创新国际化的共有动机
现代型和扩张型模式的研发地点均在新兴经济体,其共同动机表现在:
获取人才:获取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特别是海外留学者和华裔科学家在国际著名企业和机构具有明显的研发优势,除了能够满足企业在技术和产品本土化方面对人才的需要以外,也能降低研发的人工成本。
降低成本:探寻生产资料的成本差异。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发机构,能降低研发—生产—销售整个一体化过程的成本,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扩展市场:提高市场规模和全球研发的有效性。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市场的异质性会推动MNEs的研发活动,促进新兴市场产品开发活动的有效进行,以期提高其全球研发的效率。
3基本结论
本文分别探讨了学术界对四种创新国际化模式动机的研究焦点及变化,并比较了传统型和追赶型模式、现代型和扩张型模式创新国际化动机的共同之处。经比较发现,在发达经济体进行研发的跨国企业起初是较重视技术的应用及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但随后把重点转向了获取国际领先技术、高端技术人才和研发设施,从而达到根本的维持和提升全球竞争优势的目的。而在新兴经济体进行研发的跨国企业起初是为了获取低成本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及探寻生产资料的成本差异,随后是以提高市场规模和全球研发的效率为主。从创新国际化动机的研究脉络中可以发现,创新国际化动机已经成为创新国际化研究的前沿,并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创新国际化动机的研究为创新国际化的模式及程度的测量方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创新国际化的模式和程度如何进行具体准确的测量还需要进一步阐述,这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Serapio MG,Dalton DH.Globalization of Industrial R&D:An Examin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R&D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 Policy,1999,28(2):303-316.
[2]Athreye S,TuncayCelikel A,Ujjual V.Internationalisation of R&D into Emerging Markets:Fiats R&D in Brazil,Turkey and India[J].Long Range Planning,2013.
[3]van de Vrande V,de Jong JPJ,Vanhaverbeke W.Open Innovation in SMEs:Trends,Motives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J].Technovation,2009,29(6-7):423-437.
[4]Reddy P.New Trends in 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and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Host Countries:A Survey from India[J].World Development,1997,25(11):1821-1837.
[5]刘云,叶选挺,樊威.开放式创新下的产业创新国际化模式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2):5-10.
[6]Wang F,Chen J,Wang Y.The Effect of R&D Novelty and Openness Decision on Firms CatchUp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Technovation,2013,34(1):21-30.
[7]Lu LY,Liu JS.R&D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ese IT Companies[J].R&D Management,2004,34(4):453-465.
[8]曾德明,张磊生,禹献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软科学,2013(10):25-28.
[9]汤易兵,虎陈霞,张勇.跨国公司R&D投资:国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J].软科学,2012(06):24-28.
[10]Von Zedtwitz M,Gassmann O.Market Versus Technology Drive in R&D Internationalization:Four Different Patterns of Manag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2002,31(4):569-588.
[11]Florida R.The Globalization of R&D:Results of a Survey of Foreign-Affiliated R&D Laboratories in the USA[J].Research Policy,1997,26(1):85-103.
[12]Pearce R.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Transfer Sciences[J].Empirica,1994,21(3):297-311.
[13]Chesbrough H,Crowther AK.Beyond High Tech: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R&D Management,2006,36(3):229-236.
[14]Rilla N,Squicciarini M.R&D Location and Offshore Outsourcing:A Management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1,13(4):393-413.
[15]Liu Mc,Chen SH.Mncs Offshore R&D Networks in Host Country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Case of TaiwanBased Firms in China[J].Research Policy,2012,41(6):1107-1120.
[16]Hoffmann WH,Schlosser R.Success Factors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 Empirical Survey[J].Long range planning,2001,34(3):357-381.
[17]Bas CL,Sierra C.‘Location Versus Home Country Advantages in R&D Activities:Some Further Results on Multinationals Locational Strategies[J].Research policy,2002,31(4):589-609.
[18]Di Minin A,Zhang J,Gammeltoft P.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D in Europe:A New Model of R&D Internationalization?[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2,30(3):189-203.
[19]Chen SH.Taiwanese IT Firms Offshore R&D in China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J].Research Policy,2004,33(2):337-349.
[20]Ambos B.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Study of German MNCs[J].Research Policy,2005,34(4):395-410.
[21]Pearson MM.Joint Ventur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ontrol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under Socialism[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22]Marin A,Sasidharan S.Heterogeneous MNC Subsidiaries and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Explain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India[J].Research Policy,2010,39(9):1227-1241.
(责任编辑: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