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中的文化之维

2015-04-20 09:12任华妮邹惠玲
上海戏剧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基奥戏剧功能

任华妮+邹惠玲

一、莫马迪和他的《三部剧》

美国印第安作家N.斯科特·莫马迪(N.Scott Momaday)是一位多栖作家 ,其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黎明之屋》、《远古的孩子》等,除此之外, 他还有自传《通往雨山的路》,故事集《姓名:回忆录》,以及其他的作品,包括诗集《跳葫芦舞的人》等,但这位把印第安文化推向世界的伟大作家,其戏剧作品实为鲜见。

《三部剧》包括三部戏剧——《懒男孩》、《太阳的孩子》、《两扇窗里的月亮》,其中第二部《太阳的孩子》,结合了基奥瓦传说,讲的是地球人艾拉和太阳神结合后,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又一分为二,变成一对双胞胎兄弟,为印第安人谋取福利的故事。《懒男孩》、《两扇窗里的月亮》都是以19世纪末2 0世纪初为时代背景,当时的美国已经成为白人的世界,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被圈在保留地,为了更好地消除异己,军人出身的理查德·亨利·普拉特创办了印第安寄宿学校,把印第安人的孩子都带到他的学校,使他们远离家园和亲人,在那里接受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懒男孩》和《两扇窗里的月亮》的剧情都发生在这样的印第安寄宿学校,讲述了孩子们对白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排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他们的恐惧,忧郁,思乡,反抗,悲情构成了这两部戏剧的主旋律。

二、戏剧翻译的特点及其理论依据的探讨

戏剧创作者的终极目的是希望自己的戏走向舞台,戏剧翻译也应本着这样的目的,这就决定了戏剧翻译必须适应舞台的表演性,既要让语言对白口语化,又要打破文化壁垒,让观众零负担地接受,实现文化信息的通畅传递。在戏剧的创作过程中,戏剧创作者一定考虑到了语言的表演性问题,但肯定没有考虑如何把文化传递给译语观众的问题,因而译者要把翻译当成面对译语观众的一次创作,就得考虑异域文化的传递问题。

苏珊·巴斯奈特对于戏剧翻译颇有建树,她认为,翻译不是语言之间简单的解码,而是要多方面考虑的复杂的行为过程:译者将原语文本带入译语文本,原文本的信息,文化,以及语言条件也许会发生改变,要在这种情况进行复制,译者应尽可能做到让译语与原语文化对等的功能(Bassnett,1998:50),而“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最初称为“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后来为了强调“功能”这一概念,更名为“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奈达曾给功能对等下了个定义: 功能对等理论就是让译本读者能够理解译本,并能像原语读者欣赏原文本那样去深刻理解和欣赏译本( Nida,1993:118)。由此可见,功能对等理论更在意翻译过程中的交际功能,希望同一部作品能给原语和译语读者相似的感染力。奈达也曾把语言的交际功能进行了分类,认为交际功能应该包括:表达功能,认识功能,人际关系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司事功能,表感功能,美学功能 (谭载喜,1991:274)。戏剧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观众的反应,在翻译莫马迪这三部戏剧的过程中,笔者学习欣赏原作的同时,又站在译语观众的角度去理解和领略译文。

三、戏剧“神韵”之传达

由于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戏剧翻译肯定会面临各种文化传递方面的障碍。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的矛盾基本上来说就是语言之间和文化之间的矛盾(Nida,1993:7)。如果说语言是戏剧之“外形”,那么文化必然是戏剧之“神韵”。文化翻译内容很广,可以包含文化学的三个子系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明文化(王秉钦,1995:8)。如何更好地翻译这类信息,这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整地传递其信息功能,还要考虑每场戏剧的演出时间限制(仅二三个小时),这种表演的即时性让演员没有时间在台上为观众补课,再加上观众知识结构不同,文化层次的差异,对戏剧的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难免给文化的传递带来一种紧迫感。笔者在翻译《三部剧》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文化词语的特点,以及这些文化词语要传递的信息内容或感情色彩,进行了相应处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文化形象词。有些文化词语具有形象性,从字面上能带给译语观众和读者信息内容,直译就比较省事省力。例如剧本中出现的hit-and-run warfare (P.113),cradle board (P.90), 直译为“打了跑战术”和“摇篮板”既可以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内容,又可以给观众画面感。

(二)情感传达词,有些文化词语,在戏剧对白中提到的目的,只为了通过类比的方法传递某种感情色彩,以便达到增强语气的作用。这时通过补充感情信息词,增加熟悉的信息,使观众对于此文化词有所了解或产生“表感功能”,使戏剧译本对白能和原语文本一样,产生等效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例如:

原文:JOHN PAI:… And then

I had to choose again my Christian name from a list on the blackboard, pointing with a stick. It was like counting coup. (P.33)

译文:约翰·派:……我不得不拿起棍子,在黑板上众多的教名中为自己再次挑选一个,这动作就像在计数妙招,只是少了那份荣誉感。

“counting coup”是盛行于北美平原印第安人的统计战功荣誉的方式,其不要求在战斗中杀死敌人,只要用手,胳膊肘,战棍碰到敌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被记载下来,最后进行统计,所以这是个获取荣誉的场面。文中让印第安孩子用棍子指名字,看起来像在计数妙招,但实际上对印第安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笔者在后面补充了一句:“只是少了那份荣誉感”,这一方面解释了“计数妙招”,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了,“指名字”这件事并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从而达到了交际功能的对等,让观众产生同样的情感。endprint

(三)物质文化相似词,对于某些文化信息,尤其是物质文化信息,原语和译语文化中很可能存在相似的东西,所以用替代的方法既不会影响台词的上口性,又能带给译语观众同等“认识功能”,和“信息功能”。例如:

原文:CARRIE: The beautiful hoop you made with the leather strings, like a cat‘s cradle.(P.34)

译文:卡丽:你用皮绳做的那个漂亮的网圈,就像要玩翻线游戏似的。

“a cats cradle”,这种游戏方式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称为“翻线游戏”,尽管各个地方的称呼不一致,有的叫“翻花绳”,“翻绳”,“翻交交”等,但用“翻线游戏”来替代,外加演员动作演示,给各个地方的观众也是能够准确地传达文化词语的信息内涵,达到“信息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对等,适应观众地域文化的差异。

(四)文化专属词,戏剧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即便面对的是原语文化观众,也得考虑到其认识结构的不同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要对戏剧中某些文化词给予解释说明。对于这些文化词语,即便有了原语的简单解释,译语观众也依旧难以领会。例如:

原文:FIRST TWIN:… When

I was a child I divided myself in two, I have divided myself again. I give myself ten times to the Kiowa people. Each of these medicine bundles contains that part of me which is the blood bond between my father, the Sun, and the people, the human beings. This is Talyi-dai, the boy medicine. In this medicine I will belong to the people forever…(P.102)

译文:第一个双胞胎:……小时候,我就把自己一分为二,这次我再把自己分成十份,献给基奥瓦人。这些药包,每一个里面都有我,都有我的父亲太阳和基奥瓦人,甚至全人类的血脉。这个东西我们叫它Talyi-dai(掏一袋),他是用男孩做的药,可以庇佑基奥瓦人。我会在这些药里,把自己永远地交给基奥瓦人民……

“Talyi-dai”是印第安语, 它指印第安人的“药”,在印第安文化里,它具有通灵,辟邪,护身作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经常被供奉起来。笔者没有抹杀“Talyi-dai”原有的异域风情,而是变动了一下后面的补充说明:“它是用男孩做的药,可以庇佑基奥瓦人民”,这样“Talyi-dai”无论从字面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实现了信息功能对等。

四、结束语

总之,戏剧翻译的标准,至今也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到这个问题,甚至巴斯奈特也“依旧深陷迷宫”。但是针对不同的剧本,不同的人物特点,不同的受众群体,传递的不同内容信息,译者都应竭尽所能,尽量“充分”(adequacy)(Nida,1993:117)地传达原语的信息,又积极地考虑译语观众(或读者)的接受能力,在信息完整,“表感”准确的基础上,用美学的,交际学的方式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这期间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虽然没有约定俗成的套路,但是只要本着:让译本观众能够像原语观众那样深刻理解和欣赏的原则,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戏剧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也就能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水到渠成”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为戏剧传递异域文化信息开拓新的途径,提供新的借鉴。

[本文为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JZZ_0197)下“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作者任华妮为安徽理工大学讲师,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邹惠玲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

[1]Momaday,N.Scott. Three Plays[M].Oklahoma: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7

[2]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History & Culture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

[3]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5]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奥戏剧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功能关系面面观
前人栽树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