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2015-04-20 21:45:35蔡宇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樱子蝴蝶小说

蔡宇

摘 要: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却内含蕴意,这几年多被选入教材和高职考试卷,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文体之一。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认识不明、解读不到位等情况。本文以公开课《永远的蝴蝶》为例,从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方面浅谈中职语文微型小说教学中该如何赏析其艺术技巧的运用,以提高微型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微型小说;技巧;赏析

郁达夫先生曾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任何小事物都会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会含有真感情。对于文学作品,并非只有鸿篇巨作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常言道: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一叶勃发而见春,一叶飘落而知秋。有时浅墨淡笔、精致小作更能让人为之徘徊不前,难以忘怀。

微型小说,也称作“小小说”、“一分钟小说”、 “镜头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注意省略、讲求寓意的小说品种。它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体或文类。很多微型小说名作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或作为现代文阅读大量存在。材料入选高职考试题;不少高职考作文获高分的学生都读过甚至写过微型小说,而每年的高职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不少就是微型小说佳作。无疑,微型小说教学理应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它情节的单一、布局的单纯、技巧的简单而忽视甚至忽略挖掘文本,课堂上快速地解决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情感归纳,对文章不做揣摩和品味,对学生只是给予、灌输,而非赋予、感悟,以致学生对微型小说鉴赏不得要领,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中答题不知所措和不着边际。

微型小说的形体特征虽然是小的,但是其中却含有重的质。篇幅是短小的,但不等于简陋;情节是单一的,但不同于单调;人物是单纯的,但不等于单薄。抓住这个本质特征来审视微型小说,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才能用真正的微型小说的艺术规律来指导我们的欣赏和创作。

笔者以公开课《永远的蝴蝶》为例,从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方面谈一谈中职语文微型小说教学中如何赏析其艺术技巧的运用,提高微型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放大微环境,感受氛围

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环境是微型小说构成的重要元素。事件越单一,环境越集中。微型小说的环境比短篇小说更集中、更精练,空间场面单一,场面的社会描写和自然描写都简明扼要。

《永远的蝴蝶》环境焦点直指关键词“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此时此刻的雨,全文呈现,它不再是纯粹的环境。作者已赋予它特定的意义。雨是悲剧的起因,夜晚的时间和湿冷的街面,形成了一个朦胧凄迷的场景,被设置成事故发生的必然背景。雨又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是生命的某种终结、生活的某种缺憾、情感的某种迷茫象征,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到黄昏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美丽的爱情在雨中飘逝,无尽的哀痛在我们心中跌宕。这种单一的环境烘托,是恰到好处,增减不得的。

因此,微型小说的环境描写极“微”,它把作品内容浓缩在这个特定的 “点”上。教师在教学微型小说中,要适当把小说的“微”环境放大,让学生投入在作品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中充分感受。

二、“弱”化微人物,突出重点

人物堪称是小说的灵魂。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决定着小说的成功。通常,小说会运用大量的描写手法和篇幅,去构建一个个活生生地人物在读者面前。而微型小说一般几百字,人物描写的构成量是极少的,教学中必须抓住它“微小”的艺术特征。那么,做的就只有突出重点,忍得取舍,某种程度上“弱”化微人物,不必过度深挖,以免浪费探究小说精髓的课堂时间。

“白色的风衣”“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轻轻地飞了起来”“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这几处细节描写,足以体现女主人公的本真。文中樱子形象并没有实写,只在语言、神态、动作、着装方面,淡淡几笔,我们仍能感觉到热恋中的樱子是个温柔体贴、年轻美好的姑娘。这个犹如蝴蝶般的美好女子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脑海。任何对于她的伤害,都是不忍直视的。她的逝去,显得格外揪人心肺。情感领会更是呼之欲出的。微人物的弱化分析,不是对这个人物刻画的漠视和省去,而是提纲挈领、关键性语句和词汇的要领性品读。“浅尝辄止”有时效果是如出一辙,或更显轻松和意外。

三、还原微情节,感悟留白

我们都知道,情节在小说元素中的重要位置,它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然而,许多成功的微型小说的情节往往呈现出一种不完整状态,它们或者是一个片断,或者是有头无尾,或者是有尾无头,或者是省略了许多细节。我们必须认可微型小说这种不完整状态情节的合理存在。

实际上,微型小说往往运用情节空白艺术,这样不仅可以压缩小说的长度,形成精巧的情节,而且还可以使读者对情节空白形成模糊、多义的解读,激活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在还原情节的阅读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产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阅读效果。

《永远的蝴蝶》一课讲述的是我和热恋女友樱子感情深挚,我写了封信要寄给远方的母亲,不想樱子却因为替我寄信横过马路时突遭车祸遭难,失去樱子我深受打击,从此沉浸在无穷无尽的痛悔之中。故事看似是个极为普通的爱情悲剧,甚至觉得此种桥段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但作者在文章收尾时,静静地点出信的内容“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情节内容的重磅一锤,无疑更多的是砸在读者心上,眼泪夺眶而出。“我”本欲给樱子惊喜,樱子却正为她所不知的惊喜而身亡。文章没有太多着笔这对恋人的甜蜜和幸福以及噩耗的伤痛,可是种种都已在读者想象中真切还原,进而感悟出更深刻的主观体验。

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阅读联想及想象,使其与写作者一同参与到审美的创造活动中来,得到一种饱满的审美快感。

四、升华微情感,思考生活

阎连科在《情感狱》该书序言中反复说道,书中所写的经历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情感一定是真挚的。情感是贯穿于小说生命中的。小说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其情感足够真挚,感动了读者,使读者信服了故事中人物的所知所感,进而与其同喜同悲。

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挽歌《永远的蝴蝶》,它之所以具有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得益于美好的事物在人面前活生生地被撕毁时带来的悲剧美。美在痛心疾首,美在追悔莫及,美在指向我们该如何对待生活。文字背后所带来的,恰恰是最深刻的,是我们应该去好好感悟的。笔者以“悲”之情始终串接于课堂整体设计,环境、人物、情节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作品情感体现而服务的。笔者以“叹悲”“问悲”“品悲”“续悲”四个环节,层层深入,创设诸多情感类问题,以“情”逐步推进读者对这爱情悲歌的共鸣。

比如,“叹悲”环节中,“这是怎样的一个悲剧?”“文中谁是最美好的?”“这是怎样的一个姑娘?”正因美好,才会让人格外痛惜惨剧的发生。这样的提问令读者渐进悲境。“问悲”环节中,“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刹那间,这么美好的、和你深深相爱的女孩却因为帮你寄信而永远地离开了你,你在那一刻是什么样的心情?”角色换位,读者犹如主人公附体,在思考空间里演绎了痛彻心扉的咆哮。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劫难。“品悲”环节中,“你觉得这篇小说最让人肝肠寸断的地方在哪里?结婚意味着什么?”结婚的喜与死亡的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小说的已然上达一种高潮,没有人不为之扼腕、悲泣。“续悲”环节中,“如果文中的“我”,出现在你面前,你想和他说什么?”悲剧的出现,不是为了昭示世界的黑暗和生活的不幸,其积极的指向才是悲剧的初衷。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笔者希望在悲剧品读之后,传递给学生的是生活仍在继续,有喜有悲,才是人生。哪怕命运蹂躏,也要向阳而生!事实证明,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归向都是向上的。

感性之余,无需说教,学生体会到作者倾注于文字中澎湃汹涌的情感,并自主升华为理性思考。

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小说文体显示自己的艺术个性。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于细节处见真情,善用小说各元素之长短,定能更有效地赏析到微型小说独具光彩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岱 小说叙事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年.

[2]杨昌江、甘德成编著的《微型小说技法与鉴赏》(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猜你喜欢
樱子蝴蝶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不喜欢牛奶的小樱子
伤脑筋的衣服
为了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
找找看
最后一幢房改房
女性天地(2014年1期)2014-04-29 00:44:03
心悲之至,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