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才
(重庆市南川区乐村林场,重庆408400)
重庆市南川区地处重庆二环与三环之间,属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南川区地形以山为主,以湘渝公路为界,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湘渝公路以南属大娄山褶皱地带,呈中山地貌,以北呈丘陵低山地貌。南川区岩溶地分布广泛,石漠化土地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尤其在中山地貌区域表现尤为突出,是重庆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区的典型代表。南川岩溶区区位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南川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应顺应南川旅游产业未来发展需要,依托金佛山景区,在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将石漠化治理与打造金佛山景区旅游精品线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石漠化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治理模式。
南川位于重庆南部,东南与贵州接壤,东北与武隆为邻,北接涪陵,西连巴南、綦江和万盛,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全区幅员面积2 601.92 km2,东西宽52.50 km,辖3个街道、31个乡镇,68万人口。南川区地处重庆二环与三环之间,属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距重庆CBD、空港、长江深水港、保税港、铁路枢纽港仅1 h车程,目前正规划建设“六高、三铁”,构建“渝湘、渝道、南万、南涪”4大对外通道,正在成为重庆南部交通枢纽。
南川岩溶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古老的时代,缓冲了第四纪冰川的袭击,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古老而又不同地质年代的原始自然生态,山势雄奇秀丽,景色深色迷人,峰谷绵延数十条大小山脉,屹立100多座峭峻峰峦。区内天然溶洞星罗棋布,雄大幽深,洞中有山、有河、有坝、洞中有洞,层层交错。
南川岩溶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短、春早、夏长,雨热同季、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南川岩溶区的地质、自然资源、温润的气候条件,创造和繁衍了无数珍贵的生灵,森林覆盖率高达51.1%,是一座品种繁多,珍稀集中的生物宝库。植物群落由于地势高差大,呈垂直成带分布,亚热带针叶林、针叶与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林、原始森林、平竹林、灌丛、草甸均有特殊风貌;古稀植物呈区域性分布,组成罕见的古稀植物群落景观,层次分明,高大乔木林下是方竹林及各类灌木丛。
南川岩溶区内有植物资源5 000多种,其中古生植物250余种,特有植物136种,稀有濒危植物82种,珍稀植物52种。丰富的植物资源,养育了野生动物150种,亚种113种。其中有珍稀禽兽37种,包括金钱豹、红腹角鸡、黑叶猴等。
南川岩溶区地处南川金佛山景区腹心,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遗产、科普教育基地等“七顶国家级桂冠”,以其生物多样性特点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单。
南川岩溶区旅游资源呈现四大亮点:①典型喀斯特台原。区内喀斯特是世界台原喀斯特的典范,顶部为波状起伏的古夷平面,台原周边的两级圈闭陡崖雄伟壮丽,一级陡崖和二级陡崖周长分别为50 km和60 km,高差150~500 m。②古老高海拔洞穴系统。岩溶区1800~2100 m高程处,发育有3个巨大而古老的高海拔地下河洞穴系统(古佛洞-仙女洞-灵官洞-燕子洞洞穴系统、金佛洞-羊子洞洞穴系统、观音洞洞穴系统),洞体规模巨大、形成时代久远、发育层次清晰,反映了当地水文地质和古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的重大变迁。③多彩地表喀斯特景观。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溶丘洼地、落水洞、穿洞、石林、岩柱、瀑布、峡谷、悬谷、单面山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并伴有冰雪、雾凇、云海、日出、佛光等自然天象景观,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美。④生物多样性丰富。南川岩溶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是同纬度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濒危、特有、模式及孑遗物种保存较好且成片分布,如著名的银杉、珙桐、金佛山兰、白颊黑叶猴、金佛山拟小鲵等,构成了罕见的生物多样性景观。
南川岩溶区涉及街镇区位优势:南城街道办是南川城市拓展区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重要;水江镇、山王坪镇、三泉镇临近渝湘高速,在建的渝道高速公路更是贯穿三泉镇,一旦建成通车,将盘活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渝黔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金山镇区位独特,地处金佛山、柏枝山、箐坝山“三山”璧合之腹地,北承南平、南城,东接头渡、德隆,南射贵州狮溪,西靠万盛景星,一直是南川小河片区中心镇,自古以来,场镇商贸兴旺,流通活跃。
以石雷公路为界,东南属大娄山脉西北侧,山势高峻、切割强烈、多陡崖和峡谷,地形成层性明显,岩溶发育多溶洞,山顶多在海拔1 400 m以上,为深切低中山地貌形态;西北部具有川东“红层”地貌特征,为海拔500~1 100 m的浅切低山地貌形态;中部石雷公路沿线为海拔500~800 m的低山槽坝,多溶蚀残丘阶地。根据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全区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平坝、台地等五个地貌类型。
受全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南川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渝公路两侧以及南部中山区域,涉及东城、西城、南城等街道办事处,南平、水江、三泉、金山、山王坪、头渡等镇。总体看来,南川石漠化土地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尤其在中山地貌区域表现尤为突出,是重庆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区的典型代表。
南川区属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全区岩溶面积1 226.04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1%。其中石漠化面积170.03 km2,占岩溶面积的13.9%;潜在石漠化面积739.21 km2,占岩溶面积的60.3%;非石漠化面积316.8 km2,占岩溶面积的25.8%。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45.89 km2,占石漠化面积的26.9%;中度石漠化面积119.42 km2,占70.2%;重度石漠化面积4.63 km2,占2.9%。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耕地108.29 km2,占石漠化面积的63.8%;林地57.77 km2,占33.9%;未利用地3.97 km2,占2.3%。
山区、岩溶地貌、石漠化,一度成为制约南川岩溶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石漠化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不和谐。要达到治理的最后目标,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需要注重长短结合,转变发展方式。南川岩溶区区位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南川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要顺应南川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好趋势,依托金佛山景区,在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将石漠化治理与打造金佛山景区旅游精品线有机结合起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带动区内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由此,南川岩溶区石漠化治理应采取如下模式:石漠化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治理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南川岩溶区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石漠化程度等因素,以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提升旅游价值为取向,转变和调整南川岩溶区产业结构,以发展“旅游生态经济”为核心,通过充分利用区内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和生态文化积淀,发展旅游资源及市场,加快农家乐、特色旅游小商品等副产业的形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减少山区农民对耕地的依赖,提高其经济收入,使南川岩溶区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从而形成良性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循环,既有效保护了岩溶地貌景观,又实现生态建设效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治理目的。
为实现石漠化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南川岩溶区生态旅游发展,主要采取以林业植被工程为主导的治理措施,一是在石漠化耕地上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在石山和半石山土地上种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常绿乔、灌、草、藤、花等植物;二是在岩溶景观区域种植桃、李、水杉、枫香等观花和应景植物,提升景区观赏价值;三是把小型水利水保措施与景区基础设施结合起来,通过实施生产便道、排灌沟渠、蓄水池等设施,在满足新造林区灌溉用水需求的同时,提升景区可进入性,提高服务水平。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切实转变“重建轻管”,实现“长治久美”,需要采取建管并重、管理优先的方式,通过经济林、中药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把南川岩溶区内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激活起来,引导他们从事石漠化综合治理,将石漠化重点工程交予他们进行管护和运营,在确保工程高效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的同时,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优的多赢目标,真正体现石漠化综合治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
根据南川岩溶区实际情况,一是对于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管理要求高的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在合作社的纽带作用下,实现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和公司经营这三种经营制度有机结合。二是对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特色林果地,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其流转,推动岩溶地区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提升石漠化土地产出率。三是对生态旅游景区采取“企业+农家乐”的模式,即:企业主导,农家乐增色添彩。在该模式下,对南川岩溶区内大型岩溶景观区域和森林公园,由企业进行运营,利用企业的资金和管理优势,依托金佛山景区,打造岩溶地区特色景区;沿主要旅游公路、干道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形成串珠式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美食、住宿等,以旅富民。各流域主导产业和经营主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南川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运营管理模式
[1]刘立才 .浅析南川区石漠化土地现状、成因、危害及前期治理效果[J].绿色科技,2015(8).
[2]刘 曦,田 春,殷颜伟 .都匀市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5(5):28~30.
[3]聂朝俊 .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贵州林业科技,2013,41(2):1~5.
[4]肖杰易,申明亮,易思荣,等 .重庆南川石漠化山地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安微农业科学,2009,37(1):357~358.
[5]马双喜 .易门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J].云南林业,2010,31(1):32-33.
[6]余 琼 .贵州省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6):43~45.
[7]邱 成,阳利永,杨艳俊 .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26(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