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
【陈汉强简介】
台湾著名学者,现任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主任、中华木铎学社理事长、中华幼儿教育发展基金会董事长、中国幼儿教育学会理事长。早年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获英国韦克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英国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客座研究员。曾在台湾屏东、新竹师院两校任校长,后任台湾省教育厅督学,台湾省教育厅副厅长和代理厅长、台北市教育局局长、上海民办恕德大学副董事长兼筹备主任,被誉为“台湾幼教之父”。著有《教育辅导》《九年国教实施前后教育经费支出之分析研究》《美国大学评鉴之研究》《两岸民办幼儿教育》等。
陈汉强先生从事教育事业40余年,曾任台湾省教育厅代理厅长,台北市教育局局长,屏东、新竹师范学院校长,是岛内家喻户晓的教育专家。2006年退休后,他又致力于两岸的教育交流,不辞辛劳地奔波于两岸的大学、中学、小学及幼儿园,架起了两岸教育交流的桥梁,做出有目共睹的突出贡献。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人格决定一生成败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几年,内地流行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意思是让孩子早早开始文化课的学习,为将来的学业竞争打好基础。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意愿,对孩子提前进行小学式教学。陈博士,您是早教专家,对此有何看法?
陈汉强(以下简称陈):望子成龙是海峡两岸家长的共同特点,但是,孩子早跑一步真的不算赢。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都应冷静,坚守学前教育的规律和特色。
记:那么,早教的规律和特色是什么?
陈:早教规律就是小孩子成长的生理特点,特色是不同幼儿园百花齐放的教育形式。举例来说,我在与内地幼教界同行座谈时经常被问到,幼儿园到底要不要给小朋友一张纸一支笔学习写字?台湾幼教界的观点是不应该让学龄前儿童学习用笔在纸上写字,因为,按照儿童肌肉的发育特点,他们手部的小肌肉很稚嫩,没有发育完全,用笔写字容易拉伤肌肉,甚至影响肌肉发育,如果要学习简单的汉字,应该用大笔在地上或者墙上写,做大肌肉的运动。
记:本刊接触过不少幼儿园教师,他们的苦恼是,不教孩子用笔在纸上写字,理论上讲得通,但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尽管国家正在推行零起点入学,但大多数家长很焦虑,唯恐自己的孩子上小学时落后,所以幼儿园面临很大的压力。
陈:国家的政策已经走在了观念的前头,家长们必须适时做出调整,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否则国家的政策有落空的可能。与用纸、笔写字一样,幼儿英语教育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科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智力和语言功能在学龄前不适宜学习整句对话,甚至老师领读、孩子们跟读的方式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儿童的发音、语法记忆都不成熟。另外,如果按照错误方式养成了发音和语法习惯,到了小学阶段老师还要花精力纠正,得不偿失。所以,不需要让幼儿园的孩子背26个英语字母,也不需要学习多少日常对话,多讲几个“I love you”的故事就很好。
记:去过台湾旅游的朋友普遍反映,台湾人在生活中很有秩序,多数人很看重为人处世的细节。有人把这种社会风尚归功于教育,您也这样认为吗?
陈:海峡两岸人民是同祖同宗的同胞,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没有大的差别。重视学前教育的确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因为6岁以前的人格发展决定了人一生的成败。比如,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会把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用小盆小桶收集洗手水和雨水,用来浇花;上自动扶梯靠一边站立,留出一条通道给着急的人等行为,都是很好的细节,而细节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坚守,即幼儿园必须做好儿童的生活教育。我认为,学会感恩,学会礼让,学会替他人着想在当今这个争权夺利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生真的有起跑线的话,这才是起跑线。
台湾幼教发展历程
记:陈博士,您有“台湾幼教之父”的美誉,请问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陈:那是同行们的恭维之词,不足挂齿。说到台湾幼教近几十年的发展,倒是有些经验可以分享。我早年服务于台北市教育局,就任局长职务期间,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在台湾做得并不好,投入不足导致公立幼儿园的数量很少,私立幼儿园收费较高,水平良莠不齐。于是我开始致力于规划、促进台湾幼儿园的发展。1986年,教育局制定政策帮助扶持发展幼儿园,规定每所公立小学必须办幼儿园。通过几年的努力,台北市实现有多少所公立小学,就有多少所幼儿园,后来在台湾全省推广,迅速帮助公立幼儿园发展壮大。在扶持公立幼儿园的同时,教育管理部门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幼儿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记:当时投入的资金有多少?
陈:教育局强势推动台北的小学划出一部分区域设立幼儿园,给每个幼儿园投入50万台币改建教室、厨房和厕所,更换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的小桌椅、小马桶,另投入2万台币购置幼儿园设备,每个幼儿园配备两名毕业于幼教专业的老师,福利待遇与小学老师相同。当年幼儿园这一块增加了3亿多台币的支出,效果是公立幼儿园从10所增加到135所。因为得到了实惠,家长们非常支持。虽然这笔巨大的预算经历了几个月的争论,但最终成功通过,给如今台湾儿童都能免费上公立幼儿园打下了基础。
记:改革动作如此之大,幼儿园师资问题如何解决?
陈:要想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幼儿教师的培养非常关键。于是我推动台湾幼教专业的学制从2年改为4年。幼儿园老师不像小学老师那样按学科分类,幼儿园老师必须什么都会,只学两年怎么能够呢?幼儿园老师除了学习文化、教育知识以外,还必须精通孩子成长的生理特点,明白孩子语言、骨骼、肌肉等方面的发育过程,这样才能制订出科学的教学计划,进而发展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否则就只会按照教材像教小学生一样上课,幼儿园就成了小学的预备教育。如今在台湾,4年制本科幼教专业的毕业生才有资格担任幼儿园老师。
记: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内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陈:是的。目前内地的幼教专业多数还设在高职、中职院校中,幼师队伍缺少研究生、博士生,幼儿园的老师还需要加强学习的深度。
记:台湾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陈:目前,台湾幼儿园主要采取“区角+主题”的教学方式。所谓区角教育,指的是一个教室会有语文角、数学角、自然角、音乐角等多个角落,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在哪个角上课。而主题教育,则是一节课有一个主题,大家一起做游戏。比如今天的主题是“盖房子”,老师就会围绕盖房子这个主题来完成各种游戏。同时,台湾也引入国外各种幼教先进模式,如蒙特梭利教育、瑞吉欧方案教学等。可以说,各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故事教学、魔术教学、戏剧教学等,各种幼教模式在台湾形成百花齐放的丰富格局。
记:您是台湾“立法委”的委员,对幼儿教育成功立法居功至伟,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这个说来话长,许多人像我一样长期致力于幼儿教育方面的立法。通过大家多年的努力,《幼儿教育法》于1981年正式实施。该法提升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地位,也提升了幼教的规格,幼儿教育的独特性无论在法令、学界还是民间都得到肯定。社会各界对在幼儿立法暴露出的弊端进行大胆批评,纷纷提出修正案,使得如今的《幼儿教育法》渐渐成熟,成为台湾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幼儿园的发展和儿童成长有重要意义。
记:您认为台湾的幼教经验可以在内地复制吗?
陈:至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做法可以复制到内地的一些地方。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一个是基因,一个是教育。基因是不能改变的,而教育是可以改变的。日本这个民族对我们很有挑战性,未来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领袖与另外一个领袖的竞争,也不是一个团队与另外一个团队的竞争,而是一个民族与另外一个民族的竞争,一种文化与另外一种文化的竞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的是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使命。
两岸交流智慧共享
记:说到两岸幼教界的交流,您应该最有发言权。2006年退休以后,您致力于两岸教育交流,多次来内地,足迹遍布北京、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湖南、江苏、浙江、吉林、海南、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半数省份。您领导的台湾木铎学社与内地幼教机构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合作。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台湾教育界非常希望加强和内地教育界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海峡两岸地缘近、文缘深,两岸教育存在许多共性,两岸教育界人士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也有许多可互相借鉴的地方,应该多给两岸教师创造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交流,两岸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甘苦与心得,比如在中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方面,内地教育界屡创佳绩,有许多很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值得台湾教育界学习;在“课改”方面,台湾很早就在努力和尝试,也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可以和内地教育界同仁分享。教育界交流应属于文化交流,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化解两岸间的隔阂和误解,对两岸和平统一也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010年底,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与台湾木铎学社共同创建的海峡两岸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宣布成立,这意味着海峡两岸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在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正式启动。海峡两岸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首批学生,就是来自福建省9个区市的3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我将与内地同行一道共同促进两岸中国人早教事业的携手发展。
记:刚才我们谈到幼儿英语教育,与之相对的母语教育在台湾是怎样的情形?
陈:对,两个问题应该放在一起谈。我认为,母语教育应该在英语教育之前,而且学得好比学得早更重要。现在学汉语在世界范围已形成热潮,不久的将来,汉语将和英语一起成为全世界最强势的语言。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全世界都在学习我们的母语,我们更应该努力将它发扬光大。母语的推广和传承,对于两岸是一样的。目前,两岸的语文教育都面临危机,学生的语文程度有所削弱,两岸语文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大有可为。
记:近几年,内地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台湾的职业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陈:职业教育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贡献非常大。如果没有基层技术人员,就不可能有台湾的经济发展契机。过去,有人说台湾的职业教育是终点站,是二流教育、次等选择,如今台湾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规模相当,平起平坐。近年来,台湾出现“考7分可以上大学”现象,不少学生宁可选择读职业学校也不愿意读高中。社会需要高精尖人才,但更需要能把蓝图变成现实的技术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能把人口转换为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记:最后一个问题,您不遗余力地促进两岸教育交流的动力是什么?
陈:我祖籍福建,生在福建,1945年我从福建移居台湾。福建有我的祖先,台湾有我的子孙,内地和台湾,本来就是一家,同族同源。台海两岸多开展交流联谊活动,更能够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而教育是国家最根本的大事,最重要的事业,所以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为培养下一代而努力。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