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花 黄秉文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糖尿病也呈现年轻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患者以长期高血糖水平为特征,可引起多器官系统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残疾及寿命缩短,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社会生活也受到疾病的严重影响[1]。临床上尚不能治愈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是减少其并发症的关键,也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向,除药物的作用外,更依赖于患者自身长期的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措施,鼓励其发现自身问题,使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并将其转化成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2]。本研究选取本院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观察组中开展动机性访谈为基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旨在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指导患者的生活行为,达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临床目标。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61.5±9.2)岁;病程4~13年,平均(6.1±4.8)年;文化程度小学4例,中学28例,大学级以上18例;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lc)(7.2±1.8)%。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3~76岁,平均(62.3±8.4)岁;病程3~13年,平均(5.7±5.1)年;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30例,大学级以上15例;平均HbAlc(7.4±1.6)%。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及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2 h或随机血糖≥11.1 mmol/L[3],自身抗体阴性;(2)糖尿病病史≥6个月;(3)正在接受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4)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有糖尿病严重并发症;(2)合并传染性疾病或心、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3)有语言、认知、表达功能障碍或合并精神疾患;(4)住院期间不能完成该研究或无法按要求随访[3]。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即每两周进行一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宣讲,包括糖尿病的危害,并发症的预防,生活习惯的影响等。针对不同个体制定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计划,由责任护士对其用药进行指导。每个月电话通知患者赴门诊复查,随访6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行动机性访谈干预。由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并经过专门培训的专职护士分五个阶段对每个患者进行访谈:第一阶段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访谈者通过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对患者表示支持和理解,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第二阶段在患者完成入院检查,了解其病情后开展,引导患者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强化其健康意识,唤起患者改变行为方式的动力。第三阶段于入院后第3周开始,根据患者改变的意愿,与其探讨具体的目标和实现方法,帮助患者制定相应的科学化、个体化的计划。第四阶段,患者采取行动后每两周进行一次访谈,访谈者对患者采取的行动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反馈,肯定其取得的效果增强其信心,并给予改进的建议。第五阶段的目的在于巩固患者的行为的改变,充分利用其家庭和社会资源,提供多方位的支持,鼓励患者长期坚持,患者出院后每月进行电话、视频或面对面随访1~2次。一共随访6个月,每个月通知患者赴门诊复查。
1.4 评价指标 (1)于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6个月使用糖尿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估,包括饮食、锻炼、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及高、低血糖预防6个方面26个项目,每个项目计1~5分,总分130分[4]。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越高。(2)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随访半年后的空腹血糖水平(F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值。(3)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治疗4个方面27个项目,每个项目计1~5分,总分135分[1]。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资料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一般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评分 干预前两组的自我效能与管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提高,观察组的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评分比较(x-±s) 分
2.2 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两组干预前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之前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平均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FPG及HbAlc比较(x-±s)
2.3 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各项评分较之前均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组仅在治疗成果上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6个月后观察组在各个维度上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不科学的饮食、锻炼、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是近年来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群中,成人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9.7%,作为需长期坚持治疗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对治疗有重大的意义[5]。动机性访谈(MI)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是以访谈的形式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发现并解决其行为与情绪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促进其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这一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更新与完善,以及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临床观察,在医学卫生健康教育上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6]。动机性访谈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临床的可操作性,使其推广应用到医疗保健的各个领域,国外用于酒精依赖者、吸毒者及药物滥用者的不良行为的戒除的报道较多,也有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较常见疾病的研究,国内则多见于辅助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提高其对医嘱的依从性[7-8]。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分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自我效能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为,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可使其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促进对自身行为的管理[9]。自我效能的高低并非由先天决定的,它可以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经历获得,成功经验的累积也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此外,他人的言语鼓励和行为支持对自我效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效果,患者从外界获得的正面的引导越多,也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情绪,从而改善其生理状态,调节行为方式,同时又进行认知水平的反馈评价[10-11]。
本研究对比了动机性访谈与常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结果发现观察组在干预半年后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平均空腹血糖也低于对照组(P<0.05),但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上,观察组在各个方面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动机性访谈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较满意的干预结果。接受动机性访谈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其大部分都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和锻炼习惯,特别是在用药行为的遵嘱程度上有较大的改进,而且大部分患者都能规律的进行血糖监测,有一定的预防高、低血糖发生的措施。这些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对患者的生理代谢有积极的作用,因而血糖控制较平稳,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钱俊英[12]在对120例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动机性访谈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其中以空腹血糖的下降程度最明显,且接受动机性访谈的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大幅提高,抑郁情绪改善,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动机性访谈对患者的大部分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有效,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实施干预后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授权状态以及对疾病的态度都有了较大改善[13-14]。叶会玲等[15]在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机动性访谈与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促进糖尿病患者行为的转变,而且能使其更好的巩固养成的健康行为,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平稳的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动机性访谈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督促患者自己发现问题,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产生改变行为的动机并落实,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的管理有显著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在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在临床上有效的开展动机性访谈工作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1]张建凤,汪星.社区护理干预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2,33(3):352-354.
[2]张茵,赵雅莉,徐蕾,等.动机性访谈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9):9-11.
[3]李蒙,李婷,施秉银,等.动机性访谈对长期血糖控制不良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6-10.
[4]黄皿,谢蓉芝,李粉玲,等.动机性访谈在特诊科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7):67-70.
[5] Jensen C D,Cushing C C,Aylward B S,et al.Effectiveness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terventions for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behavior change: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1,79(4):433-440.
[6] Armstrong M J,Mottershead T A,Ronksley P E,et 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o improve weight loss in overweight and/or obese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Obesity Reviews,2011,12(9):709-723.
[7}Miller W R,Rose G S.Toward a theory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9,64(6):527-537.
[8]李蒙,李婷,施秉银,等.动机性访谈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7-189.
[9]涂骁玲.动机性访谈在医学卫生领域的应用及展望[J].护理学报,2014,21(5):28-30.
[10]黄霞,朱晓雁,朱仕荣.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8):3985-3986.
[11] Walpole B,Dettmer E,Morrongiello B,et 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s an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adolescent self-Efficacy and promote weight loss methodology and design[J].BMC Public Health,2011,11(7):459-463.
[12]钱俊英.动机性访谈在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3] Yang Z J,Liu J,Ge J P,et al.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the 2007-2008 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2,33(2):133-140.
[14]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12):1090-1101.
[15]叶会玲,孙秋华,沈翠珍.授权理论在社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