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性化疗方案在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5-04-19 09:10张绿洲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17期
关键词:经验性结核菌个体化

张绿洲

肺结核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的致病菌是结核分枝杆菌。本病是营养相关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1]。根据我国第四次肺结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感染过结核杆菌,其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涂阳患者150万,发病人数在世界仅次于印度居第2位[2-3]。由于本病是一种营养相关性疾病,患者感染后,机体抵抗力下降,而且出现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情况[4]。然而随着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或者滥用,耐药的结核病对结核病控制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耐药的肺结核病是指从患者分离出的结核菌至少耐异烟肼及利福平或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的结核病,使得以这两种药物为核心的标准化方案失去了疗效[5]。耐药肺结核病人病程长,痰菌不易阴转,传染性强,易导致原发耐药病人的产生,给结核病的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防治耐药结核病已经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治疗方案类型主要包括个体化方案、经验性方案(Empirical therapy,ET )、标准化方案(Standardization therapy,ST)[6]。个体化治疗(individualized drug therapy,IDT)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针,为探讨个体化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在耐药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的150例耐药肺结核病患者资料发现,个体化治疗方案较标准化治疗方案、经验治疗方案在痰菌阴转、胸部影像吸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的150例耐药肺结核病患者,其中标准化方案组(ST组)50例,个体化方案组(IDT组)50例,经验性治疗方案(ET组)50例。ST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1~62岁,平均37岁;IDT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2~60岁,平均38岁;ET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2~60岁,平均39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且同时对异烟肼或利福平或两种以上药物有耐药性;有明显结核中毒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胸片或胸部CT病变明确,有或无空洞;无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及糖尿病;年龄21~63岁,非孕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1.3.1 标准化治疗方案 6Z Km (Am,Cm) Lfx (mfx) Cs(PAS,E) Pot/ 18Z Lfx (Mfx) Cs (PAS,E) Pto。方案说明:(1)Lfx,1次/d,Z、Pto,2次/d;Pto从小剂量(250 mg/d)开始使用,3~5 d后加大至足量(750 mg/d);(2)注射器用药1次/d;(3)使用Cs 250 mg时,加入维生素B650 mg。

1.3.2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痰结核菌培养的药敏结果,当标准化方案药物不能组成有效的组合时,组成个体化方案。6ZEMfxCs(Am)Pot/ 18ZEMfxPtoPas。方案注解:以Z、E、Mfx、Pto为核心,Cs(Am)注射6个月,除注射剂外其余药物均需全程使用,总疗程24个月。

1.3.3 经验性治疗方案 选择1种二线注射剂,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若其一耐药再选用卷曲霉素。注射剂至少应用6个月,选择2~3种口服二线药,选择顺序为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丙硫异烟胺。培养转为阴性后再治疗至少18个月。

1.3.4 检查 治疗前查血、尿、便及肝肾功能,痰结核菌培养,药敏试验,肺部X线平片(或肺CT)。治疗期间,每月查肝、肾功能1次,痰结核菌涂片3次,每2~3个月进行痰结核菌培养及肺CT检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测定,应用改良罗氏培养基,按《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规定的标准执行。

1.4 观察指标 记录痰涂片、肺部X线平片(或肺CT)等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各组间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三组患者痰菌阴转阴率情况比较 IDT组中的痰菌阴转率为70.00%(35/50),ST组转阴率为58.00%(29/50),ET组转阴率为34.00%(17/50)。IDT组的痰菌转阴率高于ST组及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58,P<0.05)。

2.2 治疗后三组患者病变改善情况比较 IDT组中的X线检查胸部病灶好转率明显高于ST组及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5.62,P<0.05)。见表 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后病变改善情况比较 例(%)

2.3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15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共有20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胃肠道反应、头疼眩晕,肝功能异常等症状。IDT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ST组和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18,P<0.05)。见表 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现代社会,尤其是21世纪,科技的巨大进步,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营养过剩成为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是,仍存在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的人群,如偏远山区等地的人民群众等[7]。肺结核的发生不但是由于结核杆菌的感染,还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营养状况差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及不易治愈的重要因素[8]。有研究显示,世界上大约有1/3的人群感染有肺结核杆菌,而该菌属于肺结核常见致病菌[9]。肺结核属于发病率与病死率皆较高的疾病,这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尤甚。我国近几年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加剧及老龄化加剧等,使得肺结核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肺结核高负担国家,每年肺结核发生人数在130万左右,同时死于肺结核的则有20万左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0]。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肺部传染病,其基本病理特征为渗出、增生、干酪样坏死等,可形成空洞[11]。我国倡导的结核病化疗的五项原则是:早期,抓紧第一次发现的初治患者尤其是初治痰涂片阳性患者的治疗;联用,几种抗结核药物联用可增强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适量,用药量过大或不足,易产生不良反应或耐药性;规律,化疗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有规律地按方案用药;全程,遵照合理的疗程坚持按规定时间用药,决不可因症状消失或痰菌刚刚转阴而提前停药[12]。

本研究对三种治疗方案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阴转比率为58.00%,高于经验性治疗方案的阴转比率,达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在经验性治疗组中,转阴比率为34.00%。尽管达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病灶恶化的比例却高达18.00%。经验性治疗,虽然对临床检验要求相对要低,但是临床医师需详细了解患者的治疗用药史,以及对当地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氨基甙类抗生素的应用需要做充分的了解[13]。

从个体化方案组治疗效果分析中来看,痰菌阴转率为70.00%,胸部X线吸收好转率为70.00%,疗效高于标准化方案及经验性方案。在经过个体化方案治疗后,其恶化比率也控制在5%以内,对耐药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可取得满意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痰菌尚未阴转的病例中,有的为厚壁空洞、毁损肺,有的为并发症及反复感染情况。加强临床控制管理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对社会不利因素的重视程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影响及控制耐药菌的传播[14-15]。由于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结核杆菌耐药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对于耐药性肺结核的治疗方案必须高度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病人的个体差异、强调个体化原则。目前已有一些应用个体化方案成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案例,如结合外科手术治疗、免疫治疗、营养支持治疗以及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等[16]。但是制定个体化方案,必须有结核菌培养及药敏检查,这就对临床检验有很高的要求,在贫困地区及边远地区推广有一定的难度。

在三种治疗方案中都出现了不良反应。化疗过程中,大剂量、多种类药物的应用会导致肝、肾、胃肠道以及关节等的损害,尤以肝损害严重[17]。除了定期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之外,还要应用一些护肝药物,加强护肝治疗。对其他症状的发生,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以使患者能够完成整个疗程的抗结核治疗。耐药肺结核病患者肺内伴有广泛纤维病变,厚壁空洞等不可逆病变,而且患者常反复感染、咯血,因此,需密切监护患者,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8]。除此之外,肺结核疾病的传染性也应引起重视,尤其是咯血患者,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1]胡克.结核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160-162.

[2] Burns K E,Liu W T,Boshoff H I,et al.Proteasomal protein degradation in Mycobacteria is dependent upon a 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J].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9,284(5):3069-3075.

[3]李芳.支气管结核单纯化疗和介入综合治疗近期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44-45.

[4] Striebel F,Imkamp F,Sutter M,et al.Bacteria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Pup is deamidated and conjugated to substrates by distinct but homologous enzymes[J].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09,16(6):647-651.

[5]万轲.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治疗初治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51-52.

[6] Sutter M,Striebel F,Damberger F F,et al.A distinct structural region of the 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 (Pup) is recognized by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e proteasomal ATPase Mpa[J].FEBS letters,2009,583(19):3151-3157.

[7] Wang T,Darwin K H,Li H.Binding-induced folding of 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 on the Mycobacterium proteasomal ATPase targets substrates for degradation[J].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10,17(11):1352-1357.

[8] Burns K E,Pearce M J,Darwin K H.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 provides a two-part degron to Mycobacterium proteasome substrates[J].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10,192(11):2933-2935.

[9] Striebel F,Hunkeler M,Summer H,et al.The mycobacterial Mpaproteasome unfolds and degrades pupylated substrates by engaging Pup’s N-terminus[J].The EMBO Journal,2010,9(7):1262-1271.

[10] Imkamp F,Rosenberger T,Striebel F,et al.Deletion of dop in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abolishes pupylation of protein substrates in vivo[J].Molecular Microbiology,2010,75(3):744-754.

[11] Cerda-Maira F A,Pearce M J,Fuortes M,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 (Pup) conjugation pathway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J].Molecular Microbiology,2010,77(5):1123-1135.

[12] Darwin K H.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 (Pup),proteasomes and pathogenesis[J].Nat Rev Microbiol,2009,7(7):485-491.

[13] Sutter M,Damberger F F,Imkamp F,et al.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protein (Pup) is coupled to substrates via the side chain of its C-terminal glutamat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0,132(16):5610-5612,

[14] Reyes-Turcu R E,Ventii K H,Wilkinson K D.Regulation and cellular roles of ubiquitin-specific deubiquitinating enzymes[J].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2009,78(6):363-397.

[15] Wilkinson K D.DUBs at a glance[J].Journal of Cell Science,2009,122(14):2325-2329.

[16] Burns K E,Cerda-Maira F A,Wang T,et al.Depupylation of 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protein from mycobacterial proteasome substrates[J].Molecular Cell,2010,39(5):821-827.

[17] Imkamp F,Striebel F,Sutter M,et al.Dop functions as a depupylase in the prokaryotic ubiquitin-like modification pathway[J].EMBO Reports,2010,11(10):791-797.

[18] Vandal O H,Nathan C F,Ehrt S.Acid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J].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09,191(15):4714-4721.

猜你喜欢
经验性结核菌个体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PCR-反向点杂交法耐药基因检测和BD960结核菌药敏在耐药结核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结核菌培养方法对照与效果研究
先验性与经验性的融合: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实质
12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误诊分析
个体化多媒体时代微电影的流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