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 陈玲 林晖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我国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血管壁活性发生变化,造成粥样硬化,或由于血细胞过分聚集进而形成血栓,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导致心肌得不到充分的血氧供给继而发病[1-2]。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加大及生活节奏的改变,过度劳累、易焦易怒、暴饮暴食、抽烟酗酒、长期寒冷刺激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成为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导火索[3]。临床治疗以更好更快地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最大程度恢复机体血氧供给,梗死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小死亡率作为最终目的,而直接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PCI)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不但能使患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4]。本院为了研究直接性PCI与溶栓后PCI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给患者带来不同的效果,特选取了近年来接收的7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31例患者选择接受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为溶栓后PCI组,包括男19例,女12例;年龄41~73岁,平均(57.3±4.15)岁;21例为首次发病,10例为多次发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7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6例,血脂异常患者共13例。另外39例患者选择接受直接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为直接性PCI组,包括男22例,女17例;年龄40~74岁,平均(56.7±2.52)岁;17例为首次发病,22例为多次发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13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1例,血脂异常患者共15例。两组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胸部疼痛、焦躁、出汗、全身不适、心律失常或休克等,并且性别、年龄、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入院后的患者立即予以硝酸酯类药物、ACEI、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1)溶栓后PCI组患者首先予以溶栓处理,静脉注射肝素(速度控制为16.67单位/min,注射量应为5000单位)后,随即静脉注射溶栓药物RT-PA,注射量为42 mg,控制速度保证在1.5 h内注射完毕。接受溶栓后的患者安排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溶栓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安排PCI治疗。(2)直接性PCI组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立即接受PCI治疗,以狭窄面积小于20%作为手术成功的标志,手术结束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剂量为5000单位,连续给药1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患者胸部疼痛、焦躁、出汗、全身不适、心律失常或休克等临床表现消失定义为显效;得到缓解或有缓解趋势定义为有效;症状仍存在或病情恶化定义为无效[5]。总有效=显效+有效。另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20、80 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比较接受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溶栓后PCI组为70.97%,直接性PCI组则为9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左心室收缩能力的改变情况比较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3、20、80 d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室射血分数,两组患者手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直接性PCI组变化程度较溶栓后PCI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走访调查结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出院后进行走访调查,发现溶栓后PCI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为35.48%,直接性PCI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为10.26%,直接性PCI组低于溶栓后PC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情况比较(x-±s)
表3 两组治疗后走访调查结果比较 例(%)
在心脑血管类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趋增高,且来势凶猛,发展快,死亡率高,是人类健康的头号威胁对象[6]。其发病机制在于血细胞过分聚集形成血栓,附着于血管壁使管腔体积减小,血液流动受到阻碍,心肌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氧供给从而发病[7]。诱发原因不确定,暴饮暴食、抽烟酗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都可成为此病的诱发媒介,而本身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发病几率更高。临床治疗旨在将患者血氧供给最大程度修复、梗死面积减小、降低死亡率,而直接性PCI治疗手段完全具备了上述特点,在国内外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崇[8-10]。本院现今为了研究直接性PCI与溶栓后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构成的不同影响,特对近年来心血管内科接收的70例病患做临床试验研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溶栓后PCI组总有效率为70.97%,直接性PCI组总有效率为9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20、80 d的左室舒张末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室射血分数经手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直接性PCI组变化程度较溶栓后PCI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PC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48%,直接性PC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以往的治疗中,以溶栓治疗较为多见,但是,临床药物及手段往往不能将梗死血管完全开通,而且对于管壁过于狭窄的部位溶栓效果不明显且易再次堵塞,某些溶栓较为成功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流也会发生改变[4,11-12]。另外,在溶栓过程中病情发展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溶栓后PCI治疗效果不甚理想[13]。而对患者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最快的时间内拯救即将坏死的心肌,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病情预后效果良好,某些患者本身存在溶栓禁忌证,直接PCI治疗是最佳手段,另外,PCI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病发12 h后仍存在心肌缺血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4]。
综上所述,对比溶栓后PCI治疗与直接性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直接PCI综合效果更好,安全性较高,建议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
[1] Sabatine M S,Cannon C P,Gibson C M,et al.The 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optimal timel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fter fibrin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J].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Natural Science),2014,34(6):766-771.
[2] Armstrong P W,Boden W E.Reperfusion paradox i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n Intern Med,2011,155(6):389-391.
[3]李彦明,程冠昌,洪岩,等.溶栓后介入疗法和直接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690-4692.
[4] Sánchez P L,Fernández-Avilés F.Routine early coronary angioplasty after thrombolysis in 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lysis is not the final step[J].Eur Heart J,2011,32(8):927-930.
[5]张骞,杨跃进,王红,等.极小的类胚胎样干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5):471-473.
[6]王健,颜红兵,郑斌,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的临床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17-319.
[7] Larson D M,Duval S,Sharkey S W,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pharmaco-invasive reperfusion strategy in rural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expected delays due to longdistance transfers[J].Eur Heart J,2012,33(10):1232-1240.
[8] Dubey L,Sharma S,Gautam M,et al.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ing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view[J].Acta Cardiol,2011,66(6):691-699.
[9]李明,张言镇,周衍菊,等.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16-19.
[10]王玉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8):554-556.
[11]赵昕,韩雅玲,王效增,等.磺达肝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10):813-818.
[12]郭玉红.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2):358.
[13]于晓羽,代倩,程淑群,等.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3):277-286.
[14] Pinto D S,Frederick P D,Chakrabarti A K,et al.Benefit of transferring ST 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administration of onsite fibrinolytic declines as delays increase[J].Circulation,2011,124(23):2512-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