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铁人”吕庆墀

2015-04-19 05:29文/李
中国石油石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锚链铁人南海

○ 文/李 扬

“全能铁人”吕庆墀

○ 文/李 扬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要追求卓越的吕庆墀,获得大小奖项无数。

●吕庆墀把自己的荣誉奖章从盒子里取出,配戴在胸前,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接受表彰的光荣一刻。 摄影/李 扬

放线工、轮机加油工、水手长、炊事员、清洁工……从一线到后勤,吕庆墀的职业生涯里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岗位身份。

多年来,吕庆墀在各个岗位的调度和辗转间,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令其堪称“全能铁人”。

我国首个浅海石油勘探地震试验队1963年11月在海南岛西南部乐东县的莺歌渔村正式成立。当时22岁的吕庆墀入选其中,负责电缆起放和放炮等施工操作任务,由此正式开启同海洋石油事业朝夕相伴的三十多载岁月。

“感觉从未远离工作岗位,所有的经历都仿佛发生在昨天。”光阴荏苒,如今的吕庆墀73岁了。尽管已经退休17年,但岁月并没有淡化他对往昔的记忆,一聊起来,曾经那些同海洋石油事业共前进的足迹反而愈发变得清晰可见。

为国找油不言惫

莺歌海是吕庆墀的家乡,同样是中国石油工业最先下海的地方。这个神秘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小渔村,曾经见证了中国海洋石油的第一个油气苗、第一口油井、第一支海上物探研究队以及第一桶海上石油的诞生。

在莺歌海发现油气苗之初,吕庆墀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得知“莺歌海有石油”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并成为了中国石油科学院海上研究队的一名船工。

平日里,他手持双桨,驱动着全凭人力才能行驶的小船,配合“南海175轮”和“新华轮”两艘大船的电缆起放和放炮作业,为海上研究队获得相对精准的地震剖面图做前期准备工作。在海面上他一漂就是一整天,还经常需要随电缆一同沉入水底。

日常工作之外,吕庆墀还习惯主动承担起给大船补给生活用水的任务。为了将水箱填满,他摇动着小船多次往返于大船和取水处之间。

“只觉得有机会能为祖国找油出一份力是件特别光荣而值得骄傲的事。” 吕庆墀笑了笑回忆说。

尽管如此,吕庆墀从未感到过辛苦和疲惫。他回忆道:“只觉得有机会能为祖国找油出一份力是件特别光荣而值得骄傲的事。”

迎难而上不言弃

按照组织的安排,1965年吕庆墀临时从南海转战渤海工作。由于临行匆忙,他来不及告诉家人,甚至没有看一眼刚出生的儿子,直到抵达目的地之后才抽出空来写信向家里报了平安。想起家人的担心和牵挂,吕老的眼眶开始泛红,不由感慨道:“这些年的确是对他们亏欠得太多了。”

渤海的冬天寒风凛冽,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大家只能住帐篷。身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吕庆墀并非适应那里的自然环境。但为了不拖集体的“后腿”,他决心一定要“跟着队伍走下去”,毅然克服气候的严寒,狠心坚持了下来。

在一次现场作业中,电缆突然被搅入水进器里,导致整艘地震船无法正常工作。由于谙熟水性,吕庆墀在第一时间内自告奋勇地去解决现场故障。

吕庆墀顾不上考虑现场存在的困难,独自一人前后反复几十次潜入冰冷的海水中,历时两个小时,终于令现场作业恢复正常。谈起那段经历,吕老说:“做工作绝不能讲价钱,我这个人就是从不怕吃苦。”

当冬季来临时,由于海面上冻,海上日常生产受到影响,所有人员都退至基地做设备维保。每逢倒休,身边的不少同事选择回家探亲,吕庆墀却自发地去食堂做起炊事员,或者到附近的农场参加义务劳动,曾一度两年没有回过家。不仅如此,业余时间里,有着一把“好手艺”的他还经常为船上的兄弟们理发。说起这段经历,吕老一度表现出了孩子般的欢欣。他自豪地说:“我的理发技术非常娴熟,5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身边的兄弟们都乐意让我帮忙。”

由于作风过硬、工作表现出色,1968年,在中国石油化工部大港海洋指挥部工作的吕庆墀作为石油工人的代表,同铁人王进喜一起参加了国庆观礼,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往事历历在目,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吕老至今仍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风险面前不后退

吕庆墀1973年7月调至石油化工部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后来担任了“南海501”勘探地震船的水手长。

“南海501” 勘探地震船1976年4月在莺歌海海域作业时,拖在船后方长达3000多米的电缆突然被海底障碍物刮断了,当时的吕庆墀正在休假。

当晚,他接到了尽快将地方政府支援的一艘渔船带到现场打捞电缆的紧急通知。顾不上在家继续照顾发高烧的孩子,跟妻子说明情况之后,吕庆墀便带着渔船连夜赶路,航行100多海里终抵现场。

当时的海面风急浪高,寻找到电缆的难度可想而知。吕庆墀让渔民们把锚链当作拖钩,顶着五六级的大风在周围来回拖找。加之渔船上没有对讲机,若要取得同“南海501”勘探地震船的联系,只能放大嗓门呼喊。

十多个小时的艰难寻找之后,直到第二天下午4点多,电缆终于被发现。尽管已经声音嘶哑、体力透支,不少人还由于抵不住海面的大风浪而出现严重的晕船,吕庆墀始终没有休息,直到和水手一同将全部电缆捞上来。

还是在1976年9月的一天,12级台风席卷整个湛江。当时的“南海501”勘探地震船正在港内实施维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附近的一艘挖泥船竟然突然走锚,顺着风就向“南海501”漂了过来。

为了避开挖泥船,船长即刻指挥甲板组的工作人员实施放锚链作业。然而,风越来越大,船身摇晃地更加猛烈,船上的人随时都有可能跌入海里。就在此时,吕庆墀一边将一条绳子捆绑在腰间,一边将绳子另一头交给船上的其他人,之后便冲向锚机拼命地放锚链。

一小时之后,锚链已经放尽,然而挖泥船还是撞到了“南海501”的尾部,气枪头被撞得眼看要掉进海里,旁边的左舷观察台也摇摇欲坠。吕庆墀再次冲上前去,趁着两艘船被大浪隔开的瞬间把绳子绑在气枪头上,将气枪头固定住,从而避免了更大的危险。

台风过后,由于需要把推进器的损坏情况摸清楚,而船上没有专门的潜水员,吕庆墀又一次挺身而出。他戴着面罩,4次潜入水下观察,由此这名水手长肩上又添了作为船上潜水员的重担。

吃苦耐劳、做就做好的工作作风让一系列的荣誉接踵而至。1976年,吕庆墀被评为茂名石油公司和茂名市的劳动模范;1977年,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授予他“学铁人”模范和优秀党员的荣誉;1978年,他又荣获了石油化工部“铁人标兵”和广东省劳动模范的称号。

听吕老回忆过去亲历的海洋石油往事,不知不觉中三个小时过去了。临走之时,老人向我提出一个请求。他说,自己之前从来没有戴着那些劳模勋章拍过照片,此番想实现这个心愿。

随着相机快门的声响,昔日的“全能铁人”和他的荣誉奖章留在了镜头中。照片上,吕老的神情严肃而庄重,一切都正如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待本职工作、对待海油事业的态度。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猜你喜欢
锚链铁人南海
南海明珠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锚链和锚链轮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及啮合过程力学分析
北海北、南海南
船用锚链发展及标准化现状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锚唇受力分析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从铁人文化体系的形成看铁人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