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冬梅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1)
2013 年10 月3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借用国际社会对丝绸之路的认同与关注,2015 年3 月我国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引发国内外热议、研究聚焦这一领域。学术期刊网以“海上丝绸之路”为检索词的检索结果表明,2014 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是1978 年至2013 年1644 篇的近两倍;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检索词的检索结果则显著骤增,1991 年至2013 年,相关文献为8 篇,2014 年553 篇,2015 年1079 篇(注:文章篇数统计截止于2015 年10 月20 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热潮折射出这一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更具有宏大而长远的战略实践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将向着纵深全面展开,将产生一大批重要的理论成果、咨询报告、平台机制,并引导区域广泛合作、全球治理方向与可能路径。
古丝绸之路的研究发端于德国学者李希霍(F.von Richthofen),1870 年代由他首提“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日本学者三杉隆敏、香港学者饶宗颐、北京大学陈炎对海上丝绸之路均加以研究,早期多从历史、文化及民间交往等角度展开。于光军指出“近年在新丝绸之路概念下,构建亚洲、欧洲、北非的区域国际关系体系再次被许多国家重视”;联合国“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日本“丝绸之路外交”、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等强调通过连通争取和提升在欧亚大陆中的地位。尹文渊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战略意义、建设方略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研究。目前,已有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者高兰撰文《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外交的动脉与桥梁》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被赋予和平纽带、增强软实力的新渠道、海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海洋安全的缓冲器等新内涵。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指出TPP 与TTIP 谈判给将中国带来新挑战和威胁,一带一路战略有利巩固中国与中亚、东南亚等合作基础。陈万灵,何添传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认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全球贸易网”。李世杰,王成林《“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经贸纽带与战略支撑》认为在战略意义上,“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中国拓展周边国家经贸关系,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有效应对南海问题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议题;在战略内容上,“海上丝绸之路”以经贸为主,和谐、文明对话为辅,全方位协调推进,努力营造中国与东盟的政治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的区域大合作格局。谷源洋《大国汇聚亚洲与中国“经略周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指出“中国对亚洲地区的外交政策则是以突出“经略周边”为重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我国经略周边的外交与战略谋划及全面对外开放的大战略。张勇撰文《略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正是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动力来源,同时海上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国价值观,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卢昌彩《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思考》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覆盖范围广、经济总量巨大,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力量。朱翠萍《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与风险》认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中国与沿海利益相关国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理性地寻求在利益汇合点“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经济合作大战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务实”与“共建”是关键;各国只有相互借力,共担风险,才能共享利益。
张建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困难挑战及对策建议》指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形势下应对内外挑战,用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径。周方冶《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建设的几点看法》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建设要形成合理的功能定位,切实保证诉求、能力与目标相互契合等。卢昌彩《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思考》特别关注了中国自身的海洋工业生产,他认为“设备落后、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匮乏也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制约因素,还提出推动货币流通”。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强调了加强海洋经济和产业合作以及推进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陈万灵、何传添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分析了“相关国家在区域内的竞争关系,重点论述了中国的经贸定位,提出按不同航段拓展与相应国家的经贸关系”。鞠华莹、李光辉《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关注了区域内的重点工程如中国东盟升级版、RCEP谈判、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建设谈判等。张林,刘霄龙《异质性、外部性视角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研究》建立在经济的异质性、外部性为核心的国际经济合作框架,在全球化和深化南南合作的背景下,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得出务实是成功的关键,并指出“中国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机遇来自于全球市场的外部性、产业链重塑、能源分布不均与要素全球流动,挑战来自于地缘政治的变化与经济外部性的分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差异、技术为本、公共产品和组团格局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是以福建省为专题的研究。吴崇伯《福建构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优势挑战与对策》提出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应抓住机遇,发挥海洋渔业、闽籍侨商丰富的人脉资源、国际商业网络的优势;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在各个层面的合作;争取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凸显福建的地位和作用”。尤权《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提出“福建应发挥好海上海外的特色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经济合作与人文融合并重等”。李鸿阶《福建自贸区的对台特色》提出“福建自贸园区建设应凸显对台特色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特色”。朱鹏颐,施婉妮《“一带一路”战略提振福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提出抓住机遇、借助海丝资源、提高出口质量、加强东盟贸易合作等提振福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建议。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福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地位作用及相关建议。王日根认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具有五大优势。林香红,高健,张玉洁《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势与发展路径研究》从福建优势出发提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经济合作、拓宽产业合作领域、加强贸易能源物流合作、扩大双向投资等发展路径。汪威毅《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福建的战略配合》指出“在国家实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福建必须在服从国家全局战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战略配合,并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发展本省经济,实现本省建设海洋强省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张蕙,黄茂兴《福建自贸试验区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融合发展分析》认为“福建自贸试验区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将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新引擎;福建自贸试验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福建经济的开放性,利用这一平台,福建开放优势将获得更大程度的发挥;福建被定位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将可以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科技、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福建经济新增长”。郑智敬、徐伟《福建港口加快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步伐》文中指出福建港口要加快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步伐。何军明《福建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认为“福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着国际政经环境复杂、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缺乏经验等不少挑战;应借鉴其他省份的相关经验,充分考虑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注重产业合作与投资,淡化出口,将地方发展战略融入国家宏观战略,将对外经贸战略提升为发展模式转型战略”。
二是以其他沿海省区为专题的研究。沈世顺《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内涵及海南省的作用》指出,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海南省已承担起国家管辖南海的重任,“是中国与东盟各国海上交往合作最前沿,是最理想的试验区和缓冲区”。岑树田《广西与其他省市参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比较研究》提出要转变建设思路,即从现有以“硬件”为主转向以“软件”为主;注重发挥广西的比较优势,重点参与面向东盟的“海丝”建设;要加大北部湾海洋合作开发,壮大广西海洋经济与科研实力等思路。黄建钢,骆小平认为浙江建设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的建设。廉军伟提出“浙江要加强对周边省份动态研究、联合周边省份编制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规划等”。郑贵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经济深度开放的重大战略》提出“山东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利用区位优势,建设海陆统筹新兴经济区,达到海陆经济科学发展”。
三是以跨境区域性合作国际视野的研究。向晓梅《广东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模式创新研究》认为“广东要抓住这次战略机会,以共促转型、共拓市场、共赢发展为战略取向;围绕着经贸合作的重点展开探讨广东与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经贸合作模式”。王敏文章《台湾参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可行路径》认为“台湾参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构筑新平台、增添新活力,也将有助于解决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历史地缘、经济等层面看,台湾参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较强可行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台湾可通过借助两岸经合会平台、推动两岸五通、促进闽台社会经济率先整合、创新合作机制等路径参与进来”。刘松竹,吴尔江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合作问题”;周练阐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对中泰经贸合作积极意义与发展建议”;邹立刚对中国-东盟法律、实践基础分析,提出要从领土争端、远洋渔业、南海行为准则等着手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林优娜《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印度尼西亚视角》认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走廊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东盟国家的金融政策和金融业务相协调,与东盟国家不断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有利于建设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
四是从海洋产业经济角度的研究略有涉及。韦有周、赵锐、林香红《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路径研究》针对远洋渔业如何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出建议。曾启鸿、蔡文静《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通过回顾国内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研究进展状况,探讨了跨区域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合作方式;海丝旅游品牌的营销以及筹划制定海丝旅游合作的总体规划等对策。
五是从模型分析开展定量研究的较为稀有。张丽丽、吕靖、艾云飞的《基于ISM 和AHP 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因素分析》,以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各因素解析,构建ISM 模型。姜宝等《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航运与贸易关联度研究》一文,基于VAR 模型的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航运业提出建议:应充分发挥运价指数的“晴雨表”功能,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运力和调整营销策略,推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有效实施。谭秀杰、周茂荣《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潜力,并采用一步法分析了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仍有很大潜力。为进一步提高“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效率,应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加强海运互联互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并注重金融风险防范的合作。此外,董彦等提出“一带一路”功夫在钱外,需要更多的文化和人文交流。
国外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的背景下,国际上对丝绸之路的关注,更多体现国际竞争中大国战略,以及中小国家对发展机遇、经贸合作和自身地位的维护等,从未来发展看丝绸之路所包含的区域,其地理区位、资源储备、产业基础、劳动人口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将超越今天的亚太地区,具有重构世界发展格局、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划分世界版图的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国外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高度关注。在“2014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帕拉西奥表示,“古丝绸之路成为文明沟通桥梁的代名词,不冲突不对抗的独立外交政策是新丝绸之路的精华所在;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是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方法”;缅甸资深媒体人吴温丁认为“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了一带一路设想,这也是为了解决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问题”。但是,也有少数国外学者疑虑“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动机;美国、印度等国家的战略家感到担忧。国内近几年围绕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更多地针对国内改革面临新局面以及关注各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博弈。学术界、专家及管理层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意义、经贸合作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但就整体看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初步,仍存在不足及探讨空间,主要问题如下:
迄今研究集中于经贸、外交、地缘政治方面,理解和研究海丝文化及文化融合的相对较少,文化在过去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远未挖掘。海洋社会互动恰恰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海洋社会互动离不开文化的包容兼蓄、互学互鉴,亟需从历史中传承与借鉴。
现有研究相对隔离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在逻辑联系,并未在一整体框架下突出体现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格局的海上支撑的战略要义。回顾古丝绸之路不难发现,海上丝绸之路通过经济贸易方式对广阔的内陆腹地、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播的重要海上支撑作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跨区域、跨国境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纽带桥梁的战略地位应予凸显及高度重视。需要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作更加全面清晰的理论创新、探索及阐释,同时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一带一路两方面的内在关联机制,不断丰富深化其内涵和互动机理。
现有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数据模型、定量分析支持较未缺乏。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离不开经济与文化两轮驱动,内容丰富、层次不同,需要深入细分领域,用翔实数据和动态模型来预测发展、提供可能的策略,以便能够选择对中国、福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沿海省份、重要港口城市经济带来的积极变化和可能存在的冲击,及早把握时机、规避风险、赢得主动,推动互利共赢。实证研究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战略性认识为主,这类研究虽然对宏观性、方向性问题判断可以有一定参考作用,而对于即将展开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港口建设、海洋合作、贸易政策、对外投资、商业策展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性的问题尚未深入展开,难以为各方策略选择、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导。
研究成果还仅停留在阐述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内涵认识、论证其正面意义的价值判断,尚不能回答国内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给国内公众、企业带来的挑战、风险及解决之策。同时也未能阐释及消除国际社会,特别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关切及担忧。
前导性研究欠缺,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即将投入运作,其运行规则、盈利模式及信用风险等有关研究寥若晨星。从产业层面看,结构矛盾、产能过剩对新常态下经济形成极大的压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在全球产业价值链调整过程中,在促进我国产业转移过程中,同时提升合作国家区域的产业层次,因此如何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加快对外投资,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以助力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等的研究也是极为紧迫而必须的。另外,在竞争合作成为国际主流的背景下,跨国界、跨区域、跨文化层面的竞争合作机制研究仍然欠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构建全方位深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战略组成和战略支撑,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规划热点及政策焦点,亟待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前瞻探究。主要趋势如下: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新成立的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有紧密关联的研机构约有31 家;“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17 个省均设有省级研究中心;有关高校也成立了新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另有区域性、国际性研究机构,例如“丝路国际论坛”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4 年创立的重要论坛品牌,目的在于凝聚各国智库的力量,以推动新丝绸之路有关国家互联互通,促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研究主体日益呈现团队化,尤其是跨部门、跨区域及跨国界的合作研究,有利于推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开放性平台机制的建构。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主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也是“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地区以及亚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互利共赢的大平台机制,具有广泛性、开放性、长期性与复杂性。这也为持续的、跟踪研究提供了开阔的空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必然聚焦对于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研究视域由省市扩展到国内,由国内扩展至周边国家及亚太区域。
近年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表明,所研究内容出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态势;研究方法手段不仅限于定性研究,也出现了建构模型、预测变化的实证研究,并必然将有增多趋势。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内容是互联互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区域合作等多层次、宽领域、广布局的时空网络交织的巨复杂大系统,综合运用投资、金融、区域经济理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海洋管理理论及系统动力理论等多学科交叉,推动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同步,不同学科融合协同创新。同时研究学科综合化将带来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比较研究、案例分析、文献考证等方法结合数理逻辑思维、博弈思维,结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田野调查、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手段来支持研究。进而必然使得研究内容系统化,由面上的经贸、人文、产业等研究深入到关联性、整体性、全过程研究,极大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预见性、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必然具有时代内涵与价值指向,其研究趋向会越来越走出单纯的象牙塔里的学术模式,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理性、知识性,更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和对实践指导作用。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空间范围、地域区位以及国别范围上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加需要区域内各国共同推进合作进程,在推动经济贸易、生态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同时,更是面临区域跨国别合作与跨文化融合管理新契机。对外开放战略将面临着来自沿线不同国界与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研究机构国际化将通过多样性的视角来提高创造力,以及提高研究机构在面临多种需求和环境变化时的适应能力。研究机构国际化有利于根据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种族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找寻超越区域国别的研究模式,建立维系跨文化的共同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合作研究机制有益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升人民福祉。
总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文明互鉴、经贸合作、创新之路,是以经略海洋为目标的全球及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机制,为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它需要国家战略层面、区域策略层面和节点港口城市的合力运作,抓住发展新机遇、拓展合作新空间。展望未来,唯其智库化研究才能满足实践需求。
[1]习近平.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EB/OT].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c_125482056.htm.
[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EB/OT].http://sg.mofcom.gov.cn/article/ziranziyuan/201504/201504009336 45.shtml.
[3]于光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热点述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6).
[4]尹文渊.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评述[J].现代商业,2015(6).
[5]高兰.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外交的动脉与桥梁[N].文汇报,2013-10-31.
[6]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
[7]卢昌彩.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思考[J].决策咨询,2014(4).
[8]张林,刘霄龙.异质性、外部性视角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3).
[9]韦有周,赵锐,林香红.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4(7).
[10]周方冶.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建设的几点看法[J].国际政治与经济,2015(2).
[11]张建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困难挑战及对策建议[J].新经济,2014(31).
[12]吴崇伯.福建构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优势、挑战与对策[J].亚太经济,2014(6).
[13]尤权.打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J].求是,2014(17).
[14]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4(4).
[15]黄茂兴,季鹏.福建积极融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方向[J].福建论坛,2015(7).
[16]黄建钢,骆小平.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出发点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2).
[17]郑贵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经济深度开放的重大战略[J].新经济,2014(11).
[18]向晓梅.广东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新经济,2014(11).
[19]王敏.台湾参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可行路径[J].亚太经济,2015(1).
[20]张丽丽,吕靖,艾云飞.基于ISM 和AHP 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4(11).
[21]朱翠萍.“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与风险[J].东南亚纵横,2014(10).
[22]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