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必镇
(中共宁德市蕉城区委党校,福建 宁德 352100)
民间标会首先在闽东村庄开始,然后逐渐蔓延到城镇。它是以亲情、乡情和友情为纽带,建立在血缘、地缘和人缘基础上的民间互助融资形式。它是以“熟人社会”的信任为特殊控制机制。据调查,闽东多数家庭都有参与标会,它的兴衰成败牵动着每个闽东家庭。标会早期是以互助为目的,后来发展成为投资,甚至投机。从标会的历史、内在机制和社会需求来看,使其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
关于闽东标会的起源,众说纷芸。其中一种认为起源于福州民间,后传到温州,带动了温州商人的崛起。据笔者深入闽东几个乡镇调查发现,一些老人记忆相传,最早标会形式是“实物会”,发生在上世纪。以蕉城区洋中镇一带最具代表性。“实物会”会员多发生亲朋好友间,他们中哪家有做红白喜事,就由其它家集中大米、木柴、蔬菜等实物为会标,后来逐渐发展为货币形式。目前,标会现象不仅在闽东地区甚至在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都很普遍,即便是在美国、东南亚等地的华人社区也较为常见。
民间标会也称互助会、合会或抬会,《辞海》中解释为:“标会,旧中国民间盛行的一种信用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称‘会头’)邀请若干亲朋好友(称‘会脚’)参与,约定每月、每季举会几次。每次缴一定数量的会款,轮流交一人使用,用以互助。”标会主要有摇会、轮会、日日会等形式,是闽东民间融资的重要形式之一。互助会是个临时性组织,在所有会员轮流各获得一次集中的会钱后,该组织自行终结。标会在国外学术界一般被称为轮转储蓄和信用互助协会,简称ROSCA,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金融制度。
闽东民间标会的运行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招募阶段,会头需要一笔资金,就可以准备起个会,决定好金额、人数和标会机制后,开始招募会脚;二是执行阶段,会头按约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标会,开标后通知会脚,即可上门收取会金或转帐收取会金,然后交给中标的会脚。有时得会者可以当场拿走会钱,有时需要几天拿到会钱,这取决于会头的实力。
标会按照支付利息方式分为不同的两类:一是未来的利息是在所收会金里扣除的,称为贴现标(diseountbid)(通常所讲的“标低”或“标下”);二是未来利息是以贴水的方式在将来支付,称为贴水标(premiumbid)(通常所讲的“标高”或“标上”)。比如,1000 元的会,会脚以420 元获标,标低的会,会脚只要出580 元,得会者将来要付1000 元会金。而标高的会,会脚必须支付1000 元,得会者将来要付1420 元会金。
闽东原始民间标会与外地相比,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因素,比如,会金比较小,会员承受力较弱,凝聚性较差,易受外界冲击,倒会较频繁。当然,更多的是一些共性的特点。
1.操作简便。据资深会头介绍,每场会的会脚一般有10-100 人不等,会头发一张会单,再也没有其它凭证,每次开标后,会头集中会钱交给中标的人即可,手续十分简便,无须专门机构、场所和运营费用,交易成本低。对参会人员的信用要求也很低,无须财产认证和担保(跟会头不熟的人例外,但也仅需熟人口头担保)。会员不需要专门的金融、证券和财经知识,非常适合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据了解,有些会头甚至小学都没毕业,却操纵几十万、上百万元的会金,这也给倒会的清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形式公正。标会形式公开透明,只要会脚把标金写好,交给会头后准时开标,谁写的标金高,谁中标。有时会脚没空,也可以用电话报标金,取得标会的资格。中标的会脚得到会钱,其他会员尊重个人隐私,不干预会钱的使用。因此,无论对会头和会脚来说,这都是“以小钱换大钱”民间融资,中标者可以获得急需的生产生活资金,未标者可以赚取相应的利息。
3.合乎人性。互助会是普通阶层融资最合适的形式之一。它充分挖掘个人和家庭的道德信用和财产资源,关注个人和家庭的生产力及发展前景。标会机制中,只要你有熟人、有信用,就可以当会头或会脚。急需用钱时,不必东张西罗,只需在规定的日期参加竞标即可,会钱是分期偿还,不欠人情。这种简单的融资方式,让普通人感到尊严,是对人性充分的尊重。
闽东民间标会盛行与当地的社会网络、社会文化、和村庄信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分析标会的形成和社会基础,主要是以闽东村庄为例来考察。
民间标会属于非契约型社会组织,这种组织依靠的是会头自身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来完成。我们通过一个会的会员构成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社会网络。案例1:会头谢某起的会,共79 人参与,这79 人分为几类:一是原居住乡镇的亲朋好友,是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网络,共21 人。二是现居住城区新认识的社会关系,共30 人。由于原乡建水库,谢某移民到城区居住,五年内她认识了许多新的社会关系,建成社会网络资源。三任职积累的社会资源,共10 人。谢某原是村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认识了部分的机关单位人员,发展为社会网络。四是她女儿的社会资源,共18 人。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会头谢某的社会网络共四类,虽然亲疏远近不同,因为做会,他们结成了社会网络。这种网络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及的水面就发生联系。会头谢某就是标会组织这个波纹圈子的核心。这个组织里,人们以“乡土社会网络的亲缘关系为基础,每一层社会网络都有密切的横向联系”。她们彼此熟识,知根知底,彼此共享熟人社会的信息,会员间监督成本比较低,排除了做会的风险。比如,某个会头或会脚出现问题,她将承受声誉的制裁,她的信息将被整个关系网络所分享,他损失的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他的整个社会网络。恩格斯说过,人的本质是他的社会性,假如她失去所有的社会网络支持,在社会上也就寸步难行了。换个角度看,每个人所拥有的社会网络都可能成为做会的抵押品。所以出现问题的会头或会脚,是很难在本地发展,只能过远走他乡,隐姓埋名的生活。
标会是非制度性的社会组织,它是自主的民间秩序,这种秩序是通过非正式制度作用而形成的,这个秩序纽带的基点就是村庄信任。案例2:某村,地处偏僻,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全村234 户,700 多人口。标会历史很长,全村有三十多个会头。闽东像这样的村镇很多,村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习俗规范形成了村庄信任,推动了标会的盛行。
1.超强宗族势力推动村庄共同体的形成。该村90%同姓,10%杂姓。村子实际控制势力是宗族,由族长和老人会管理村中大小事务,村委会多听命于老人会。该村与外界联系比较少,村中男女通婚的现象较严重。可以看出,他们村庄共同体坚实,形成单姓的村庄信任。村里人为了完成一些人生大事,或应付一些突发性事件,发展了互助会,会员基本都是含有血缘、亲缘和友缘的关系同村人。随着时间推移,有些会也会有由熟人带入陌生人参加。
2.强烈归属感推动村庄信任的发展。历史上,该村与沿溪其它5 个自然村经常发生械斗。因此,村里人有习武的传统,村中多数是师兄弟或师傅徒弟关系,他们之间纽带更加密切。但该村也有痛处,就是读书人中,考上大学的特别少,就成为其它村庄的笑料——只会武斗不会文斗。因此,该村人更需要抱团,更需要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推动了独特的村庄信任,甚至拒绝吸纳外来文化,比如,由于矛盾,他们祖辈还交待后人,不能与邻村的吴姓人通婚。
宗族势力和归属感主宰村庄的秩序,产生了特殊的信任,制约了村民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制度,嵌入到每个村民观念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村庄信任社会圈子,外人是无法融入,为自足自给的标会提供深厚的社会土壤。
文化是标会的源泉,闽东是农耕山地,又兼含江海文化、精英和功利的文化,闽东商帮闯荡沪浙苏也留下一些的文化的烙印,它们铸就了标会的不同历史时期。
1.产生阶段。大量的迁徙,冲淡了闽越先民的土著文化。梁朝光禄大夫薛贺、隋朝谏议大夫黃鞠等中原士大夫家族,迁徙入闽后,使闽东从蛮荒之地,成为“王化之乡”。特别是唐和五代几次众多的移民,人口逐渐超过闽东土著。地域和历史延袭多元农耕文化、典型山地文化又兼含江海文化因子融合,形成闽东乡村精英文化的独特性。这里社会相对封闭,人民百折不挠,贬斥迁徙叛逆者意识和忍辱负重的退守者思想相融,产生独立封闭的社会圈子和人文精神,互助是社会生活的必然,民间互助会得以产生。
2.发展阶段。分析闽东福鼎民间标会发展,可以找到浙东功利主义学派的影子。福鼎与温州靠近,两地贸易和交流比较频繁,受功利学派影响,福鼎在改革开放之初,商贸十分发达,标会这种简易的融资形式,填补了商贸资本的空白。经济带动了现金流的增加,标会由原来的互助走向了投资,甚至投机。
3.转折阶段。历史的发展往往物极必反,其转折点往往是由一些偶然性事件构成的。闽东商帮的发展和没落,可以作为闽东民间标会盛与衰的偶然性事件。闽东商帮从八十年代开始闯上海、苏浙一带,他们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历史机遇,创造了万亿产值,从业人员多达几十万,相当于闽东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些创业者启动资金基本都是借贷和标会互助所得,企业发展后称为闽东商帮,贷款盛时达6000 多亿人民币,并与一些银行家发明了“五户连保”的贷款融资模式。贷款推进投机,也带动了民间标会的投机,最大的会每次标金达300 多万元。受经济和通胀紧缩影响,资金链断裂,“五户连保”融资连带还款模式,把大部分企业家拖跨,反噬家乡,一夜间连锁倒会。至今,闽东人谈会色变。标会也由鼎盛转为没落阶段。
在调查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标会金额、人群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变化,带来了倒会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闽东标会首先从农村开始,后来逐渐发展到了城区。这里有几种原因:一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进城打工,把标会带入了城区;二是随着社会网络的扩大,有些农村能人进城发展的比较好,会首把这部分城里的亲朋友好友拉入标会中,增加标会的信任度;三是城区居民的高收入给标会注入新的力量,他们不但把标会作为融资渠道,也把标会作为了投资平台。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寻求业缘关系的意向强于农户。因此,标会由农村向城镇发展,推动了标会的普及。
标会的金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年变大。据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单会金额一般在10-100 元的范围;90 年代,单会金额一般在100-300 元的范围;21世纪后,单会金额一般在200-1000 元范围;2010-2015 年,会单会金额最高发展到10 万元。膨胀的会金,有些大大超过了个人的承受程度。这种来自于乡土社会、依靠信任为纽带的民间融资形式,在投机欲望挑战下,超越了个人的信任边界,最终将导致了整个“信任链”和“资金链”同时断裂,就会出现倒会的风险。
早期标会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互助和融资,但是,随着标会的发展和金额的扩大,融资、消费功能逐步向投资和投机的功能转变。
1.标会的融资功能。早期标会大多集中在普通阶层中,通过标会的形式,筹集一些资金,解决家庭紧急性的突发事情、一些资金量需求大的事情,比如治病、交纳学杂费等。
2.标会的消费功能。他们把闲散资金用做会的形式积累起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消费支出,比如,完成农村中盖新房、娶媳妇、做坟墓等人生三大事。
3.标会的投资功能。利用标会把小额资金作为投入,获取利息收入;或者筹办企业、做生意;有些利用标会筹得的资金,投入担保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标会的功能拓展与延伸,有些变成了投机,为倒会埋下了隐患。
这些变化,给原来互助性质的标会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比如投资、投机。利益的最大化和过度的市场化,私人信用这样非契约因素逐步消亡,民间标会失去了互助的本质。
民间标会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中小企业的繁荣。但倒会时有发生,又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风险。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标会盛行不衰,一定具有它的合理性。
闽东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倒会风波,有的比较严重,被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但是不久,标会又重新发展起来。究其原因,是标会在历史发展中自身具备了自我繁殖的和发展能力。
1.标会自身运行机制方面,它的利息安排通过拍卖竞争所得,是一个纯市场化的过程,能有效地反映当时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
2.标会资金用途方面,它相对民间借贷来说,更具互助性质,它通过集体合作互助来解决社会资金短缺问题,而这种短缺是社会各阶层人们都可能面对的,因此,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可能利用标会这种社会组织为自己服务。
3.标会风险控制方面,标会是利用民间信用资本作为抵押,在“熟人社会”里,特有的舆论压力和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约束力。当然,当这种特殊控制机制遭到破坏时,就会出现倒会。
正是这种运行机制、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以及标会本身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产生了内在的自生力,促使民间标会在历史的灰色地带不断地曲折发展。
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民间标会进行规范,但从宪法和其它法律条文的相关内容中,包含了它合法性的渊源,表现在。
1.在《宪法》方面,规定了公民私人合法财产保护权利,也间接地说明了公民对其财产享有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这些从法律的角度给标会一定程度的肯定。
2.在《民法》方面,规定和限制了民间借贷的利率和期限,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了借款的最高利率范围,不能超过银行利息的四倍,互助性质的标会利息一般在四倍以下。
3.在《刑法》方面,对民间融资界定,主要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全国人大及“两高”均未对此做相应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但从实践来看,吸收对象为不特定的公众,超过150 人以上的,可以作为违法的一条参照线。互助性质的标会对象大多为亲朋好友的特定对象,一般单会的人数在150 人以下。
当然,也正是专门法律规范的缺失,参会主体缺乏权利和义务法律保障,容易被不法投机分子利用,倒会后容易造成财产损失。
标会是一种忠诚信义、济危救困、友善相亲的伦理文化产物,许多人在这种融资渠道里受益,这说明了社会里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与根基。
1.满足家庭和个人资金需求。标会手续简单,无须抵押和担保,有偿使用,低息互助,很好地解决了家庭或个人资金需求。因此,它有利于居民日常生活的稳定,减少了家庭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和谐发展。
2.优化社会资金配置。标会集中利用了社会闲散资源,提高全社会资金使用效率,解决资金投资单一的渠道。人们通过标会平台,利用闲置的小资金赚取利差,积少成多,也加速民间财富的积累。
3.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标会是民间的“储蓄和贷款机构”,合理的模式和利息设置,既满足入会者的存款获利的需求,又满足了借贷者的资金需求。解决了普通群体贷款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财产抵押中介收费高等问题,促进了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然,一些个人和企业的剩余资金也推动了标会的发展。
标会已成为闽东社会的细胞,许多家庭因此而获益,缓解了家庭困难,捕捉到发展机遇,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典型特征。标会的存在,对于资本不足的地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标会功能的变化,背离了它的互助性质,变成了恶意资金投机,危害社会稳定,这类标会应该予以坚决打击。因此,当前最重要的、能做的就是趋利避害,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防患风险,重视引导和规范,使它成为正式金融的有益补充。
民间标会长期生存在灰色地带,政府不提倡也不反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因此,要引导和规范它,必须在法律、制度、道德、诚信等方面加强监管,使它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1.借鉴台湾地区经验,从法规的角度进行规范。台湾地区把合会写入《民法》,规定了合会的运作框架,对其传统上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部分内容作了限制性规定,包括合会一次会员最多应有多少人,合会一次标金或会金金额的高低,标会利息最高不能超过多少,不允许会套会,也不允许日日会等内容。从而使得合会成为一种低风险的民间理财工具和农村融资服务工具。
2.借鉴登记方法,从制度的角度进行规范。温州成立的民间金融登记中心,是对民间金融发展的一个探索,民间标会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政府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民间标会进行登记,特别是会首和会脚个人财产等方面信息,及时向参会人员公开,防患标会风险。
3.借鉴担保制度,从道德诚信的角度进行规范。借鉴银行担保的制度,把熟人社会里产生的标会过渡到契约经济的范围,把参会人员情况列入征信评级。也可以秉承“人情”“面子”“父债子还”等传统观念,借用社会关系网里的成员参与担保,形成无法解除的“嵌住关系”。
民间标会是一种隐蔽的民间融资活动,属于“地下经济学”范畴。如何由地下引导到地上,成为正式金融的有益补充,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点。
1.加强教育引导。借鉴“清会”经验,通过单位、企业和社会的范畴,引导文明参会,重在互助,量力而行。禁止会头偷标,把偷标列入刑事范围。禁止会套会,强调逃会失去社会关系的代价。
2.增加信息透明度。成立标会行业协会,借鉴网络平台力量,强制进行网络登记,共享会员信息,透明标会的资料和流程,最好能做到公开标会的资金流向。
3.加大投机打击力度。划出标会性质红线,界定该会是互助、投资还是投机性质。如果是以投机为目的赚取各种利差的标会,风险无限扩大,应当坚决取缔并予以打击。
4.探索整合途径。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乡村银行经验,引导民间标会从地下走上地面,补充农村正式金融的缺口。可以集中农村闲散资金,成立乡村银行或基金会,采用土地、房屋抵押或个人担保方式,既可以做到理财,又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三农”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使标会逐步走上民间融资的正轨,成为正式金融的有益补充。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五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2]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24.
[3]胡必亮.村庄信任与标会[J].经济研究,2004(10).
[4]张文宏.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 年[J].江海学刊,2011(3).
[5]邹宇春,敖丹,李建栋.中国城市居民的信任格局及社会资本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2(5).
[6]刘冬.闽东畲族传统文化特征[J].宁德师专学报,2008(2).
[7]刘新荣.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J].民营经济研究,2007(4).
[8]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11).
[12]张景芬.社会资本与中国人的合作意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