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中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

2015-04-18 01:16李良华廖春华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通识职业道德价值观

李良华,廖春华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自我修养提升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大学生道德观培育。培养学生“做事”和“做人”的统一是通识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如何在通识教育中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

长期以来,高校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看作以道德灌输为主的教育过程,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在经济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多元价值观对学生的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其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年时期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学生在面对功名与诱惑、成才与发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维护等方面举棋不定,他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会计领域为例,目前会计界议论较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就是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所导致。已有研究表明,高校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会计师职业道德判断标准有积极作用[1]。

在价值观多元化时代,如果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来统帅全局,必将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和行为的失范。高校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要认识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担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 学生社会责任感亟待强化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必备条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重要构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更应注重自我价值的认知、自我素质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潜能的发挥,部分学生未能处理好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之间关系,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正义感、责任感的弱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个人行为失范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等苗头。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高校亟待从多角度、多环节入手来加强学生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1.3 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整

长期以来,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教材开发相对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方式单一,仍有许多教师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以老生常谈的方式告诫学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成效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在部分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第六章中设置了一节关于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内容,没有涉及专业性的职业道德教育[2],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未能与专业教育建立联系,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教育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教学若不能与时俱进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等,则无法让学生从理论上认知职业道德的内涵、从感情上认同职业道德的理念。

2 通识教育对培养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通识教育以回归知识整体性,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于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新形势下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培养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

理想信念是基于当下面向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真实生活世界的价值意义在主体中的超越性生成,具有未来的指向性这一基本特质[3]。因此,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具有理想性和现实性双重品质。一方面,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契合时代发展要求,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意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下,与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进行批判性理解和真实性感知,建立起对理想的认同和追求。

2.2 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像一个通晓多门知识的综合家而不是某项专门问题的分析家去思考问题,我们今天已处在一个新的综合时代的边缘”[4]。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许多重大问题,日益需要注重通过多学科融合的实现,需要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以前的以分析为主向以综合为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已不局限于精湛的专业能力,更加需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识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造就复合型人才

2.3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科技的发展使得各门学科呈现大分化又大综合的趋势,经济转型升级又催生了许多综合化的问题,这使得社会对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均衡且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加注重社会实践,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学生选择、鉴别和吸收新事物的本领,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向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3 通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有机共融的路径

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始终包含着对德育功能的关注,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相通相融之处,启发我们要有借鉴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之能够进行职业道德认知与判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行为。

3.1 坚定理想信念,突出适应性和包容性

确立理想信念是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教育。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通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契合点,着力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让学生爱岗敬业、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正气、引领风尚。

3.2 完善课程体系,突出过程性和全面性

通识教育在高校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实施。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借鉴经验,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把各个要素统筹分解到各门通识教育课程中,明确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准入标准,强化师资培训,优化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充实教学资源,从而帮助任课老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教材应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职业道德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建设职业道德课程教材,坚决抵制那些传播错误观点的教材进入大学课堂,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学生职业选择的误导,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职业道德教材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过程性和全面性为重点。就过程性而言,要从新生入学时抓起,有计划、分阶段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让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学生的大学学习全过程。从全面性来说,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仅要有显性课程,还要开发隐性课程,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内容上,要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为支撑的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体系,打牢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为职业道德教学的辅助手段,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从而增强教育活动时效性。

3.3 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协同性和实践性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没有正式职业体验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身体力行,没有切身体会和实践感悟,传统灌输式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

道德不能停留在规范性知识,要化为生动鲜活的道德实践。只有当道德知识变为道德实践时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改变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探索立体化、多样化、开放式的道德教育。结合学生学习具体专业的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突出情景性与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职业道德实践,进行道德选择和判断,不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通过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高校和企业合作等形式促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活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要求学生根据本专业和行业工作需要,积极融入工作角色,承担实际工作,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利用所在企业的卓越企业文化,在学生中开展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企业的认同,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操守的理解,提高职业道德认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4 强化文化育人,突出渗透性和内化性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通识课程中美国历史、文明、道德的灌输和渗透式教育,特别是美国文明史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新形势下,高校也要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跨越教育的时空界限,起到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

要坚持灌输与渗透的有机统一,突出渗透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要落细落小落实,教育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从点滴做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要打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学生的价值目标和自觉行为,使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良好的职业道德。

3.5 健全评价体系,突出交叉性和统一性

职业道德教育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容。就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评价而言,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层面的内容,更应该看学生身上体现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要将职业道德教学目标置于学生的日常的学习、人际交往、毕业实习等活动中去考察,从而作出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的真实性评价。

高校尤其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整体性,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建构,统筹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效评估和教学管理,逐步转变单一的职业道德知识考核的评价方式,考察目标注重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思想行为表现的一致性,更加关注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的转化,将通识教育精神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使高校通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再到评价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整合,实现学生“做人”与“做事”的高度统一。

[1]吕伟.高校专业教育对职业道德形成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1(3):87-91.

[2]曹洪军.加强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2009(5):133 -134.

[3]柯羽.回归生活世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究,2012(7):104 -106.

[4]黄红发,石钧.知识经济时代特征与人才社会适应性探讨[J].经济师,2002(7):239-240.

猜你喜欢
通识职业道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