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历史不能忘记
——访哈尔滨抗战文学作家雪墨同志

2015-04-18 05:10
奋斗 2015年4期
关键词:哈尔滨抗战文学

适 之

昨天的历史不能忘记
——访哈尔滨抗战文学作家雪墨同志

适 之

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前夕,我采访了原哈尔滨市文化局局长王洪彬,也就是以创作哈尔滨抗战文学而蜚声中外的著名作家雪墨同志。

阳光透过飞扬的雪幕,从欧式的窗口流进来,斑斑驳驳地洒在哈尔滨市文管会的会议室,雪墨手捧一杯清茶,缓缓地向我讲述他创作哈尔滨抗战文学的历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雪墨在工作之余特别是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潜心研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抗战的历史,由此扩展到对于近代史以来中日关系问题的研究,开始了卷帙浩繁的以反映哈尔滨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在不足十年的时间创作出版了《哈尔滨保卫战》《大雪谷》《梦断虎头》和电视剧《荒原城堡》《帝国军妓》,话剧《魂归何处》,以及反映韩国民族英雄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歌剧《安重根》,2009年又用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了揭露日军731部队进行细菌战罪恶的长篇小说《人性悲歌》等等。

他的这些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赞,并被翻译成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日本、韩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出版或上演,立刻引发了这些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关注,一时间出现了“雪墨作品热”或“哈尔滨抗战小说热”。

雪墨面对这些却是十分的冷静。他说:“创作的这一系列反映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文学作品,是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反思过去历史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警醒现在,呼唤世界的永久和平。”因为,他深知:一个只有不忘记昨天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对于今天和明天更有责任感。

雪墨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哈尔滨抗战文学,他说:“哈尔滨抗战文学的时间起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止于1945年‘八一五’光复。”

他的系列作品都是从这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开始,以哈尔滨为中心,展现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人民反侵略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人民“团结起来,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那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他的第一部反映哈尔滨抗战文学作品的长篇小说,就是创作于1985年的《哈尔滨保卫战》。

他常常凭窗眺望夜色中和平、安静的城市,思绪飞扬到已经凝固的历史硝烟之中。此时,他的眼前出现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漫漫长夜的血雨腥风,他的耳畔间还仿佛回响着哈尔滨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进攻哈尔滨的隆隆炮声,他仿佛看到东北军和哈尔滨人民奋力抵抗日军的壮烈画面。

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时,就会忘记饥饿和困倦,忘记一天的案牍劳形。他奋笔疾书,向世人展示了1931年哈尔滨军民在“巩我疆土,保我主权”的神圣旗帜下,戮力抗击日本侵略者向哈尔滨进犯的战斗场景。

他与历史中的人物交流,达到息息相通的境地,从而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表现了李杜、冯占海、张作舟、赵毅等一批爱国将领的形象。还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英雄群体,塑造了极具典型性的众多普通人物,有送子抗敌的老母亲,有无数牺牲在保卫哈尔滨前线的士兵,还有以杨照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物形象,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国难当头之际,表现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的一致性。这是这些牺牲的人们,用自己的鲜血和年轻的生命铸就了哈尔滨抗战的精神世界。

这部第一次记载哈尔滨抗战的长篇小说,经过半年多日夜的艰辛创作,于1990年出版后,即刻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他从中得到了启示,获得了力量。之后,他又把目光聚焦在日本开拓团上。多次到日本开拓团比较集中的方正县,实地考察,采访了尚存的老百姓和日本遗孤,在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后,创作了名为《大雪谷》的长篇小说,全景式地反映日本开拓团在中国东北的罪行,以及他们背井离乡的痛苦和面对战争的忧伤,歌颂了中国东北人民的无私和善良。

他在工作中也时刻关注与哈尔滨抗战有关的历史事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作为哈尔滨市文化局长到虎林市走访,并参观了虎头要塞。

那天,在晨光的映照下他站在五十多年前,苏联红军和日本关东军决战的旧战场,清风习习,阳光熙熙。而他的脑海里却是战火硝烟、炮火嘶鸣、生死别离,却是正义和邪恶的较量。

回到哈尔滨坐在办公室里,而思绪仍在虎头要塞、仍在与日本关东军进行生与死的血肉决战的画面之中。利用工作之余,他再次走到虎头、再次走到海拉尔,对于二战终结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做了大量的笔记,为了使作品更加的真实,利用一切时间在图书馆查找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创作实录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终结的长篇小说《梦断虎头》。

他以严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生动形象的描述,充满深情的文学笔触,向全世界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役的内幕。为了求得历史的真实,他还请工匠在家里打造了最后一役敌我双方态势沙盘,为了一个细节他会像军事指挥员那样,对照历史资料演示,直到达到历史的真实为止。在小说中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战争的宏观大局和微观细节,热情讴歌了苏联红军和中国官兵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的反法西斯精神,刻画了一批中、苏军人的形象,讲述了中国劳工的苦难和悲惨。同时,揭露了以黑浜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的顽固、残忍、变态,并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军人中的不同心理状态,表现了普通士兵和家人、避难的开拓团的农民,在日本军国主义的荼毒下的凄惨境遇。

他说:“中国需要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不管是组织要求我进行这个主题的创作,还是自己主动为之,这都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作家应该自觉担负起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1935年,雪墨出生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小村。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东北大地的时候,也许正是他的幼年和童年饱受了“亡国奴”的切肤之痛,使他要以文学反映哈尔滨抗战这一段历史的宏愿,始终挥之不去整日缱绻在胸。他说:“也许会有人笑我使‘圣洁’的文学过于使命化和目的化了。然而我不悔,我会沿着特定的‘开拓带’耕耘下去,直到爬行不动为止!”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哈尔滨抗战文学紧紧地连在一起。

雪墨在平房地区工作时,从当地老人的口中知道了许多日本侵华731部队研究细菌战、制造细菌武器的事情。这引起他的研究兴趣,但随着他更多的挖掘采访,更深入的考察研究,一向谦和儒雅的雪墨震惊了、愤怒了。为了那被凌辱的历史,为了那些惨死的人们,1987年,他和齐燕滨、张国城、骆仲林共同创作了电视剧《荒原城堡——731》。

2011年,雪墨又以中东铁路的建设为历史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远东角斗场》,以文学的表现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全民保卫哈尔滨的历史。它和长篇小说《哈尔滨保卫战》遥相呼应,再一次歌颂了哈尔滨军民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雪墨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外面飘飞的雪幕,目光茫然又陷入思索之中,沉默了良久后,说:我们这一个在历史上曾被宰割的、痛苦的民族,到了现在还没有一部像列夫·托尔斯泰反映1805年俄罗斯卫国战争,把拿破仑所统帅的法军赶回法国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史诗性的文学作品,来全方位真实立体反映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抗击外辱,特别是全景式反映中国抗日战争战场,以及中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侵略,所作出牺牲和贡献这段历史的文学作品。

“国家的苦难不该忘记,民族的血泪应当记忆。严肃地思考过去,才能科学地规划未来。这是我们当代每位文学工作者应该自觉肩负的历史责任。”

雪墨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作品不仅要有高原,还要有高峰。这为我的哈尔滨抗战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我虽已年逾古稀,但思想在运动、精神仍然青春。我要深入挖掘哈尔滨抗战的历史,创作出既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的反映哈尔滨抗战精神的、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实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献给世界爱好和平的广大读者。

我们的采访结束了,他健步走在纷扬的雪幕里。我望着他高大的背影,祝他健康并实现他的宏愿。我漫步在洁白的雪中,回想到1993年在哈尔滨市组织的“雪墨作品研讨会”上,他发言中的一段话:“我写这些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一个不忘记昨天的民族,才能对于今天和明天更有责任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世世代代不能忘记过去的昨天。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哈尔滨抗战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