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的文化品格与大学文化建设

2015-04-18 02:31吴仁华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林纾品格文化

吴仁华, 郭 丹

(1.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2.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林纾的文化品格与大学文化建设

吴仁华1, 郭 丹2

(1.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2.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林纾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林纾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品格包括心系民族和警醒社会的心灵世界、“畏天循分”和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与魅力、博爱深广的情感世界、“木强多怒”心系国家和民族的爱国情怀等几个方面。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挖掘和总结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并对之发扬光大。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挖掘和认识林纾的文化遗产与人格魅力、文化品格;二是如何弘扬林纾的文化品格与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大学文化服务。

林纾; 文化品格; 大学文化建设

林纾虽为一介书生,但他长期在北京等地多所大学担任教席,编写多种大学教材,所以,他是一位大学教师,是一位教育家。另一方面,1896年,他在福州与陈璧、力均、孙葆瑨、陈宝琛等人创办了“苍霞精舍”,这是一所不同于古代私塾、采用新式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全新的学校。苍霞精舍后来发展演变为福州高级工业学校,即今天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所以,林纾与中国的大学又有着密切关系。林纾是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林纾的翻译小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因为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管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于林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落伍表现,已经有不少学者给予重新的认识。全面客观公允地看待林纾,他仍然有诸多令我们敬仰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品格,值得弘扬。

一、林纾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品格

(一)心系民族、警醒社会的心灵世界

林纾并非一个封建的遗老遗少。他自己一生怕做官,从未入仕,曾说:“生平冷僻,提起做官二字,如同恶病来侵。”有人举荐其做官,他力辞不就,在《答某公书》中,提出三条谢官理由:“幕府之要,原以用才为极策,顾文章之士,动多夸诞,如纾之类是尔。矧纾之所长,又未必足名为文章者,执事竟欲岁糜千金,辟为参佐,窃以执事为过听”;“纾年十八,即侍先君于台湾,童幼不自尅勉,廻念宿过,惭沮万态,固不足以益执事”;“老母明年六十,近视纾益娇贵,若乳下之子”,“深念亲意如此,岂忍割弃”。[1]29此三条,颇似正始名士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之“七不堪”。婉拒的实际原因,在于林纾看透了官场的险恶而不愿陷身其中。

有鉴于此,林纾写了一系列的诗文小品,对如蝇逐臭的利禄之徒、江湖骗子、懒人馋人给予无情的鞭挞,对之深恶痛绝;对所谓饱读诗书却人品低下的“名士”给予辛辣的嘲讽。《湖之鱼》刻画争逐名利者为名缰利锁羁绊,揭露世俗之人未能淡泊名利脱钩而逝。《赵聋子》写世人为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竟被一个江湖术士骗得神魂颠倒。《馋人》《老饕》虽是讽刺“吃白食者”,但其矛头对准的还是那些不顾人格、如蝇逐臭之徒。作者讽刺世人的丑相,亦衬托出自己的人格情志和志趣。

历来,人们对于林纾的认识,总离不开前清遗老的形象,其实并非如此。林纾虽推崇古文,但对于科举制度,他却给予严厉的批评,认为“制举之学,鹄于科名”,乃“取决于庸俗之眼,求幸于蒙昧之获,于向道之心不为无间”[2]68(《赠林长民序》),士人热衷科举,并不能增进其向慕道义之心,林长民无意此道,林纾对其激赏有加。林纾认为知识分子应有国家责任感,时代使命感,读书人不能像那些腐儒,“外间边事烂如泥,窗下经生犹作梦”;他对“方今欧洲吞亚洲,噤口无人谈国仇”[3]73(《知名士》)的现状痛心疾首。1921年5月,林纾南游雁荡,车过沧州,目睹饥民之惨状:“酸风卷出哭声哀,菜色人人杂色灰。”灾荒严重,他也无心游玩:“赤地再无登麦望,白头颇晦看山来。”[3]80(《车过沧州》)表现了一位正直士人的心系百姓、社会担当胸怀。他对慈禧是敢于斥责的:“此句明明肇孝钦(慈禧谥号),卅年府怨士民深。纷奢有过秦人暴,屠胁无难汉陆沉。”[3]137认为慈禧之骄奢淫逸,比之暴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书宋张淏艮岳记后》也是批评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的。这样的批评相当大胆。他欢迎革命,赞同维新,曾参与维新变法:“今朝父老欢呼竞,鼎革仍原上帝心”[3]76(《归途感赋》),大声疾呼改良和变革,内心充满了对改革的认同与激情。他支持实业救国,认为“强国者何恃?曰:恃学,恃学生,恃学生之有志于国,尤恃学生人人之精实业”[3]105;读书学习不在于做官:“天下爱国之道,当争有心无心,不当争有位无位。”[3]108(《爱国二童子传达旨》)这样的思想,今天也还有教育意义。对兴办新学,他积极支持。闻知上海有人提倡办女学,林纾作《兴女学》赞扬:“兴女学,兴女学,群贤海上真先贤。”甚至说“女学之兴系匪轻,兴亚之事当其成”[4]168,把兴女学提高到振兴国家的高度。他身体力行,与孙葆瑨、陈宝琛等人创办了新式教育的学堂“苍霞精舍”。在《黄建人》这篇小说中,他向往革命,歌颂革命,颂扬女革命者;在《与吴畲芬》书中,他同情革命,赞成共和,认为“共和之局已成铁案,万无更翻之理”,而且表白“仆生平弗仕,不算为满洲遗民,将来仍自食其力,扶杖为共和国老民足矣。”[5]239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他热烈称赞。林纾的这些态度,后来虽有一些反复,但就当时的思想来看,不啻为一位维新人物,林纾的心灵世界,不愧于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二)“畏天循分”、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与魅力

林纾一生检身制行,坚持高厉之节;廉洁黜骄,淡泊明志;粗衣饱食,心滋以为足,浩然之气存焉,这是林纾的人格魅力。林纾的祖母曾以“汝能谨愿如若祖父,畏天而循分,足矣”[2]38(《先大母陈太孺人事略》)教导他,而他也谨记在心。“畏天循分”“终身畏”“不为伪”,成为林纾的生活准则。在《畏庐记》一文中,林纾自述一生行事的准则,即“深知所畏而几于无畏,事不在变而在常,用不在气而在志”。其最可畏者,在于“重名美利”,林纾认为,“据非其有而获重名美利,乡党誉之、朋友信之,复过不自闻而竟蹈于败”[2]43,是最可悲者。他在《畏庐记》最后说:“余行年四十,检身制行,不足自立。出观乡党朋友之间,间有誉而信者,吾亦甚畏其沦而为伪也。因筑室于龙潭浩然堂之侧,颜曰‘畏庐’,并记以存之。庶几能终身畏,或终身不为伪矣。”[2]44检身制行,不要“沦而为伪”,时时警醒自己,林纾一生都是如此。可以说,“深知所畏而几于无畏,事不在变而在常,用不在气而在志”;“畏天循分”“终身畏”“不为伪”,这些,是林纾的行事准则,也是林纾的人格标志。

林纾虽不做官,但对于官场有清醒的认识。在《析廉》一文中,他说:“廉者,居官之一事,非能廉遂足尽官。”当官应当廉洁,但仅仅廉洁并非就能做官。“一日当官,忧君国之忧,不忧其身家之忧,宁静淡泊,斯名真廉。”“贪财为贪,贪权贪势尤贪!”而当时的官场是贪权贪势,误国害民:“任气以右党,积偏以断国,督下以委过,劫上以迁权,行固以遂祸,挑敌以示武,朘民以佐欲,屏忠以文昏”,种种劣行,不一而足。这些贪官,是“劫君、绝民、覆国之廉,直豺狼耳!”[3]122他揭露“程要金”“梁不满”之类的贪官广纳赇贿、结党营私[3]146((《奸臣便捷》);讽刺孝廉方正的欺世盗名[3]146(《孝廉方正》),官场中人“一逢朱邸即低眉”的丑态[3]153(《画竹自题》);其批判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他要在浊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正气与人格:“不妨浊世高标格,愈信风人富性情。”[5]326(《寄恨何梅生》)另一面,儿子做官,他告诫儿子应该平心静气,洞察民情、爱民亲民,谆谆教导说:“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示儿书》)甚至认为“今日汝能抛薄宦,吾家分本是农夫。”[3]30-131不做官,回乡当个农夫也好。这些看法,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失其积极意义。

林纾反对劳民伤财的骄奢淫逸,趋炎附势者的蝇营狗苟;称颂的是忠肝义胆、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他拒绝袁世凯的征召,说:“任他砭骨寒威重,不到袁安卧榻边”[5]325(《题画三十首其十五》);他曾对前去说项的徐树铮说:“将吾头去,吾足不能履中华门也。”[6]413并嘲笑当时的一些趋炎附势者:“可怜眼底名士尽,那分遗臭与流芳!”[5]3251921年,林纾70寿辰,陈宝琛在为他所做的寿序中说:“洪宪称制,重其名,陷之以高等顾问,弗就;又以硕学通儒征,益拒之。”[7]2其《追忆》一诗,就是拒绝袁世凯征召之后所作。相反,林纾无情地揭露和嘲讽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咏史八首(其六)》影射之:“邦昌篡孱宋,僭妄窃钟簴。”“入梦岂即真,出梦足发噱。妄意觊非分,终竟作公路。”[3]160袁世凯病亡之后,中国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对此,林纾有着深深的忧虑。在《述变》一诗中,揭露的是军阀混战的乱像,以及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也表露了自己对于国家、时事的悲伤与失望。这些,体现了林纾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他在《题画诗》里写到:“绕屋松篁山气寒,开轩长日据床看。年来纵有征书及,却自廻翔惜羽翰。”[5]325松、竹刚正不阿、耿介孤傲的高洁形象,是他自己人格特质的写照。

(三)博爱深广的情感世界

林纾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多年远离家乡,客居京津、沪杭等地,然而最不能忘怀的是乡情、亲情、友情。林纾常年在京城、杭州等地游学,但对家乡也一直不能忘怀:“遥想故园春半后,轻烟焙出女儿家。”[3]30(《题画诗卅首》)“儿孙长自他乡惯,未必清明便忆家。”[5]324(《近寒食偶成》)苍霞精舍后轩老屋,让他一往情深,在《苍霞精舍后轩记》中,他深情地回忆故居生活情景,与母亲妻子一起度日的琐事,从生活乐趣中缅怀亲人,犹忆及母亲、亡妻,日夜萦怀,深情缱绻,音吐凄梗,读之令人欷歔[8]。在《亡室刘孺人哀辞》对亡妻刘琼姿的怀念,《高氏妹哀辞》记兄妹手足离别,对亡妻、妹妹的哀思,其用情之真之深,都可令人扼腕。正如后人评述的,“拧出泪水的哀情却正是凭着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来的。”[9]2

林纾真诚待人,对友人、师长的感恩,对朋友的诚挚,都铭记心头且身体力行。两位亡友,王薇庵和高凤岐是林纾的至交。王薇庵与林纾为总角之交,王薇庵曾将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林纾当塾舍,二人遂成为挚友,生死之交。王薇庵亡故,林纾哭诉而祭奠他,写了情真意切的《告王薇庵文》。后来,王薇庵留下的一子一女,均由林纾抚养成人,并为其嫁娶婚配。高凤岐、高而谦、高凤谦兄弟三人与林纾是同乡挚友。宣统元年二月高凤岐在上海病故,林纾事后才知道,乍闻噩耗,他是“纳屣忘倒,南向哀号,胃脘交擣,俯视庭轩,仰对穹昊,忽忽若痫,莫知所可”。随即“呼儿治装,破晓上道”,拟赴上海祭奠。因妻子看他如此悲伤,怕他中途病倒,极力劝阻,乃未成行,但林纾深感内疚,责己“忘义徇私,我实老愦”,忆及往日情谊,“若漆投胶”,今日别离,虽作《祭高梧州文》以寄托哀思,然情何以堪!对“长乐三高”昆仲,林纾有极深的感情[3]25-26。三兄弟都早于林纾下世,林纾有多首诗作怀念他们。对同年李畲曾、座师宝廷,林纾都是感念深深。这些诗作,既怀念挚友先师,也感念世局的艰难,人才的夭折,可谓是恸中愈恸。

林纾的情感世界,不仅有一己之亲情,还连接着平民百姓,他始终关心民瘼,同情百姓,忧民疾苦。1920年夏,闽江下游因海啸成水灾,林纾闻讯立即捐款救灾,并作《哀闽》长诗:“去年闽海啸,浊浪高于屋。草舍若渔舟,伏地受怒瀑。”“米价与珠并,灾黎较病笃。”[3]166大水无情,但官府无视灾情,不管百姓死活,更是令人气愤,所以诗中怒斥:“大水毒匪深,毒深在民牧。但能去壅蔽,尤为斯民福。”[3]167前已说到,《车过沧州》他看到“顺奉一带半成槁壤”,车站饥民景况悲惨,他甚至无心出游。其诗《灯草翁》,乃“伤贫民苦于税券”而作,他写“灯草翁,卖灯草,日得百钱养衰老。力疲脚惫行蹒跚,冬苦严寒春苦潦。百钱匀作两日餐,嗽声达晓焦肺肝。”而官府极其凶猛:“突来厮役猛于虎,清厘屋税归官府。”对此林纾大声责问:“闻官风节甚严正,奈何行此虐民政。”[3]150林纾的《闽中新乐府》诸诗,就是仿照白居易《新乐府》的意图与手法而作,充满了对百姓细民的同情,体现了深挚的人道情怀。如《谋生难》,是“伤无艺不足自活者”;《水无情》是“病溺女也”,即揭露对女婴的侵害;《小脚妇》是“伤缠足之害也”。《灶下叹》则反对虐婢。《闽中新乐府》关心社会下层人民,饱含爱国御辱激情,郑振铎盛赞其《闽中新乐府》,甚至称赞林纾“在康有为未上书之前,他却能有这种见解,可算是当时的一个先进的维新党[6]1506”。

当你深入林纾的情感世界去真正了解他,可以发现林纾是一个知道大爱、真爱的人。

(四)“木强多怒”、心系国家、民族的爱国情怀

林纾的一生,充满着爱国激情。国家盛衰、民族存亡,是他一心所系。当年(1884)马江战败,他义愤填膺、捶胸大哭,曾和周长庚一起拦左宗棠的马告海防大臣张佩纶怯战误国。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林纾义愤难平,曾会同陈衍、高凤岐等人叩阙上书抗争。台湾割给日本,他更是痛心万分。后来他为周长庚作《周莘仲广文遗诗引》,说到“宿寇门庭,台湾今非我有矣”[10]110,仍是痛不自已。家事、国事的蹭蹬破败,导致了他“木强多怒”(《冷红生传》)的性格。在林纾的作品中,对大好河山落入人手、外来侵扰频繁、国势岌岌可危所表现的忧愤之情、用世报国之心,随处可鉴。

鸦片流毒,他清醒地意识到阿堵物的祸国殃民。作《生髑髅》以“伤鸦片之流毒”,揭露鸦片荼毒社会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对于为国死义之士,他极力赞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但许多爱国将士却英勇奋战,血洒海疆。在《徐景颜传》《杨公墓志铭》中,他颂扬徐景颜、杨用霖等死义之士的英雄壮举,称颂他们的民族气节。后来在他翻译的日人言情小说《不如归》所作的“序”中,还用主要篇幅重提甲午战事,希望当局吸取教训,振作自强。并直抒胸臆:“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3]202可见他忧国忧民的一腔“血诚”!法国小说《两儿童周游法国》,他翻译时改名为《爱国二童子传》,目的在于突出“爱国”二字。他在《黑奴吁天录跋》的最后说:“今当变政之始,而吾书适成,人人即蠲弃故纸,勤求新学,则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3]177可见其翻译此书,乃出于“爱国保种”、变法图强的目的。在《夜中望岱》一诗中,想到北洋军阀不断出卖国家权益,面对大好河山,他发出了“莫教落人手,松石被胡腥”的呼喊[3]180。在《谢枚如先生赌棋山庄记》中,他对外来的侵略表示深深的忧虑:“今之为苻氏者,凶狡百倍于坚时。铁骑突过戈壁,止吾塞上,且已侵探腹地。中原虽完好,异于当日江南之被兵,而不测之忧殆有过之。”[3]191担心如此下去,会有亡国的危险。其游西湖,想到的是宋代赵氏子孙不思“复仇尽敌”,而是“溺情于富丽之地”“日逍遥于湖山之上,宸游数出,觞咏相属”“不能一力于国家之事”[3]206(《西湖诗序》),联系当时清廷的作为,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他提出了莫蹈宋人覆辙的警告。

林纾的爱国情怀是深刻的,执着的。甲午战败后,林纾痛感中国“国势颓弱,兵权利权悉落敌手,将来大有波兰印度之惧”[10]322(《上谢枚如师(一)》),《闽中新乐府》的第一首诗《国仇》,集中表现了他的心情。“国仇国仇在何方?英俄德法偕东洋”。诗中历数列强侵辱瓜分中国的事实,痛惜清廷的腐败,“欧洲尅日兵皆动,我华犹把文章重”,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所以他要做“叫旦鸡”,唤醒国人。“激士气”“无忘国仇”,激发同胞振作志气、奋力抗争、抵御外侮,“我念国仇泣成血,敢有妄言天地灭”[3]210。其诚可鉴日月。

二、弘扬林纾的文化品格与大学文化建设

诚如开篇所述,自创办“苍霞精舍”之后,林纾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各类学校任教,先后执教于杭州东城讲舍、京师大学堂、励志书院、孔教大学等学校,还编写了大量的大学教材。林纾与大学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称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名副其实的。

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挖掘和总结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只要有足够深长历史渊源和办学历史的大学,首先应该挖掘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对之发扬光大。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一所大学拥有像林纾这样著名的文化人的遗产,是非常难得的。具体到林纾这么一个个案来说,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如何认识和挖掘林纾的文化遗产与人格魅力、文化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是这样,具体到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也应该对其所持有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唯有将历史作为致远之源,大学的特色文化建设才能根深叶茂。“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有清晰认识,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历史特点,集中力量,自觉担当抢救、整理、研究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特定领域创造出新的文化研究成果,为推动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使学校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形成文化上的紧密联系。

林纾及其同仁创办了“苍霞精舍”。“‘苍霞精舍’作为福州第一所兼习中西文化科学知识的新式学堂,既是福州乃至福建教育现代化的滥觞,也是福建工程学院的肇始与源头。林纾,由此被确立为‘苍霞精舍’之后绵延百年各阶段学校的‘校主’之地位。林纾的文化品格与文化遗产、他与福建工程学院的历史渊源,是福建工程学院建设特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将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独立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林纾的文化品格的再认识,是学校坚持立足区域、特色办学的重要组成,对于福建工程学院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林纾文化对学科发展的滋养、渗透,有助于彰显人文学科特色,挖掘学科专业的文化内涵,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11]

林纾的文化遗产,既是近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颇具特色的闽都文化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福建工程学院文化积淀的宝贵遗产和鲜明特色。研究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绕不开林纾。林纾生平交游甚广,与蔡元培、胡适、鲁迅、陈独秀、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旧人物皆有往来,是商务印书馆早期最重要的作者之一,众多现当代名家受到林译小说和林纾古文的影响。他还与严复、陈璧、陈宝琛、谢章铤、林旭等闽籍名士过从甚密,其学术活动和据此建立的文化圈成为近代福州文化的独特现象。因此,无论林纾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还是他个人的学术思想、学识品格,都还有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领域,有的尚未开拓。研究林纾,不但是弘扬林纾精神以用于大学文化建设,同时也是对近现代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二)如何弘扬林纾的文化品格与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大学文化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2]101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3]林纾身上的人格正气和爱国情怀,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人的优秀品质。林纾 “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

应该说,林纾的人格气质与文化品格,是复杂的,多面的。他也不免有彷徨,有落伍之举,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但是,林纾并非一生“反动”,就是在晚年也并非全面“反动”。就第一部分我们总结出来的林纾的四个方面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品格,纵观林纾的一生,其人格气质与主流品格是积极的,向上的,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我们拨开‘唯政治’的帷幕,对林纾的复杂人生进行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林纾的心灵世界进行进一步解读与诠释,就可以发现:林纾一生,心系民族、儆醒社会,耕耘学问、争理卫道,教书育人、奖掖后进,畏天循分、忠义侠胆。他有开风气之先的勇气,也有即便‘守旧’并不失人格的豪气,不依附权贵,不凭据世态。他是一个敢于担当的文化人。其为人、为教师、为学,令人景仰。”[3]2-3他的心系民族、儆醒社会的心灵世界,担当精神,足以为当代学子修身正德的榜样;他的“畏天循分”、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在今天道德滑坡、物欲横流的社会,足以让人们儆醒;他的深广博爱的人道情怀,可以教育后人应该如何培育自己的亲情、友情、乡情,知道感恩;而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更是今天培育爱国主义情操的一个生动的样本。作为一名教师,林纾怀着强国理想在教学,带着真挚感情在教学。林纾对学生之挚爱与厚望之切常常在课堂上表露无遗,其心可鉴,其情可感,堪称师表,当令人敬仰,深值弘扬。大学特色文化建设既是对传统文化积淀的坚守,吸收优秀的文化遗产,更要转化成为新时期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提升。这是认识和弘扬林纾文化遗产的目的。

三、结语

福建工程学院弘扬林纾文化品格的指导思想,就是突出林纾品质中的正能量,把林纾的心系民族、警醒社会的心灵世界、“畏天循分”、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关心民瘼同情百姓、忧民疾苦的朴素情感、执着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心,结合新形势的特点,用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3]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方面,学校成立专门机构,深入挖掘林纾的文化品格与精神特质,客观、公正地评介林纾,还原林纾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应有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学校还在全校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宣传林纾的文化精神,整理林纾全集,出版《林纾书画集》,选编林纾的优秀作品,编成《林纾读本》,并作为全校选修课教材进入课堂。这些具体措施,目的在于激活林纾文化品格之生命力,让全校师生感知林纾精神的存在;通过林纾精神世界及人格气质、情操情怀的展现,让全校师生领悟林纾的人格魅力;通过林纾人生经历及坚定信念的显现,让全校师生感受林纾的激励;通过林纾的文化内涵及当代启示的呈现,让全校师生内化林纾的文化精华,使林纾的道德文章、精神思想发扬光大。

弘扬林纾的文化品格,对福建工程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是有益的,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1] 林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4辑·畏庐文集·诗存·论文[M].台北:文海出版社.

[2] 林纾.畏庐小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 吴仁华.林纾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4] 冯奇.林纾 评传·作品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5] 曾宪辉.林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6] 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7] 朱义胄.贞文先生学行记[M].民国丛书第四编·94.上海:上海书店,1989.

[8] 林纾,畏庐诗存[M].民国丛书第四编·94.上海:上海书店,1989.

[9] 张俊才.林琴南古文的阴柔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1-7.

[10] 林纾.林纾诗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1] 吴仁华.地方新建本科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2):103-106.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1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责任编辑: 许秀清)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Lin Shu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Wu Renhua1, Guo Dan2

(1.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2. School of Humanities,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

Lin Shu is a significant cultural personality, whose personality and cultural qualities include his soul world that linked to the Chinese people and awakened the Chinese society, positive power of observance to the Emperor/nature and gentlemanness, wide emotional world as well as straightforwardness due to inborn nature that concerns for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fostering college culture is to excavate and to summarise the inh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to invigorate it. Exemplified by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wo issues in fostering the college culture are alerted, which cover mi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n Shu and his personal charm and cultural character and highlighting his cultural character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 serv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culture.

Lin Shu; cultural character; inheritance; college cultural construction

10.3969/j.issn.1672-4348.2015.02.001

2014-12-10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4JCZ033)

吴仁华(1964-),男(汉),福建龙岩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教育史,高等教育学。

G64

A

1672-4348(2015)02-0103-06

猜你喜欢
林纾品格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谁远谁近?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