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彭珮云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2)顾秀莲主编:《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中、下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3)陈至立主编:《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与政策推动》,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3月;(4)宋秀岩主编:《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上、下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10月;(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年3月。
(1)张李玺主编:《中国女性社会学:本土知识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2月;(2)金莉、李英桃等著:《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3)肖霞著:《元始女性是太阳——“青鞜”及其女性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4)樊洛平、王萌著:《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1)李玫等:《民族地区女性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2年12月;(2)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编:《上海妇女60年发展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8月;(3)王金玲主编:《转型与发展:福建妇女社会地位研究(2000-2010年)》,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月8月。
(1)金一虹:“流动的父权: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2)刘爱玉、佟新:“性别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3)林建军:“规制夫妻暴力民事立法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中国法学》,2012年第6期;(4)王鹏、吴愈晓:“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的研究”,《社会》,2013年第3期。
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民国政府卷(上、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年11月。
(空缺)
(1)胡玉坤著:《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2)刘筱红、聂金山著:《村庄治理中的女性:角色、地位与制度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3)尹旦萍著:《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姻变迁——以埃山村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4)万琼华著:《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以周南女校(1905-1938)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5)董丽敏著:《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月;(6)陈千里著:《因性而别——中国现代文学家庭书写新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7)马蔡琛等著:《社会性别预算: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8)张莉著:《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9)周巍著:《技艺与性别——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10)孙文恺著:《法律的性别分析》,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
(1)全芳:《市民化转型中的群体性焦虑:进城务工女性的心理问题与治理对策——基于全国22省市的调查与H厂的干预实验》,上报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2013年6月;(2)华中师范大学农村妇女研究中心:《2012年湖北省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报告》,上报湖北省妇联,2012年;(3)魏颖主编:《杭州妇女发展报告(2014)——女性就业与创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4)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江苏省妇女学研究会编:《江苏妇女社会地位十年回眸(2000-2010年)》,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9月。
(1)严静:“身体的自我规训与抗争表达——对阿玲就业流动经历的性别解读”,《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第3期;(2)韩贺南:“性别文化‘嵌入性’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4期;(3)汪炜炜:“建国初妇女解放中的自杀现象——以福建省惠安县妇女集体自杀为考察对象”,《南方人口》,2012年第3期;(4)刘钊:“清末小说女性形象的社会性别意识与乌托邦想象——以《女子世界》小说创作为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5)马焱:“从公共政策层面看对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5期;(6)薛宁兰:“防治职场性骚扰法律的性别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 年第 6 期;(7)杨慧:“80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与性别差异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第3期;(8)叶文振:“中国女性心理健康:现状、原因与对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9)侯杰、赵天鹭:“近代中国缠足女性身体解放研究新探——以山东省淄博市部分村落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5期;(10)王宇:“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及其意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陈明侠、黄列主编:《性别与法律研究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2)李志生著:《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3)温益群、赵捷主编:《性别平等与村务管理——农村干部读本》,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
(1)杨国才等编:《女性学著作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2)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
(1)裔昭印、洪庆明、康凯、张凯译:《世界妇女史(上、下卷)》,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2)杨可译:《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妇女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
(1)杨静著:《政治理想与现实冲突——女领导干部生命故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2)郝鲁怡著:《欧盟妇女劳动权利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3)荒林著:《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4)赵津芳、金莉主编:《世界城市妇女发展状况比较研究——纽约 伦敦 巴黎 东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5)周小李著:《科学教育背后的性别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6)崔应令著:《柔性的风格:女性参与建构社会的实践逻辑——双龙村性别关系的百年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7)李东著:《影视文化的性别批评》,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9月;(8)陈雁著:《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9)苏智良、姚霏、陈丽菲编:《侵华日军“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2月;(10)程郁、朱易安著:《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的职业群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11)庄渝霞著:《资本与行动:生育决策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12)焦杰著:《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13)蒋美华著:《转型期中国女性职业变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14)周全德著:《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社会学探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15)杨木高著:《中国女犯矫正制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月;(16)吕红平、丁娟、包芳主编:《中国性别文化概论》,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8月;(17)陈苇主编:《我国防治家庭暴力情况实证调查研究——以我国六省市被抽样调查地区防治家庭暴力情况为对象》,群众出版社,2014年5月。
(1)吴倩等:《青海省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上报青海省妇女问题研究会,2013年;(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教处、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新时期女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女干部教育培训调查为例》,2012年5月;(3)黄粹:《当代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年6月;(4)吴旭主编:《四川妇女社会地位研究(2000-2010年)》,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年4月;(5)跨境民族婚姻调查课题组:《云南跨境民族婚姻现状调研报告——云南边境四县外来妇女婚姻状况问卷调查分析》,2014年6月;(6)张务伟等:《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梯度融入机制及路径优化研究》,上报共青团中央,2013年5月;(7)张雅维等:《山东省女性劳动权益法律保护调查与研究》,上报山东省妇联,2012年第6期;(8)张宝义:“犯罪中的性别差异及比较研究——以21世纪初天津市为背景的研究”,《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9)刘越等:《转型期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上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0年12月;(10)都沙等:《2005-2009重庆女性素质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与决策建议》,上报重庆市妇联、重庆市科委,2010年6月;(11)华侨大学调研小组:《福建省女大学生创业状况调研报告》,上报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2010年8月;(12)何银玲:《宁夏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状况研究报告——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宁夏数据分析》,载于《2014年宁夏社会蓝皮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马冬玲:“情感劳动——研究劳动性别分工的新视角”,《妇女研究论丛》,2010 年第 3期;(2)杨雪燕、李树茁、李艳、石艳群:“中国县区级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社会政策系统协调性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9 第 4 期;(3)张荣丽:“‘嫖宿幼女罪’存废论——基于儿童优先和非歧视原则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1期;(4)张敬婕:“论性别与传播交叉研究的两种范式”,《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2期;(5)张文馨、叶文振:“旅游地女性表演者身体的社会型塑——基于广西L演出剧场的考察”,《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第3期;(6)陈丽琴:“建国以来女县长身份认同变迁透析——基于湖北省35个女县长的访谈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7)苏彦捷:“亲子交流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文化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2012 年第 3 期;(8)居凌云、梅强:“女性创业的现状与需求分析”,《软科学》,2014年第4期;(9)牛天秀:“中国女性参政改革的可能模式分析”,《江海学刊》,2013年第2期;(10)柳华文:“性别平等:联合国人权条约机构的实践及其启示”,《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11)周云:“对日本2011年《男女共同参与白皮书》的解读——以政治领域、科技领域女性参与为重点”,《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 3期;(12)王志华、孙燕玲:“从当前电视相亲节目看中国社会的性别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 3期;(13)管健:“外来务工女性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策略与认同管理”,《心理科学》,2013年第4期;(14)杨笛:“看与被看的性别政治——民国时期金陵女大女生和金陵大学男生的故事”,《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6期;(15)徐延辉、熊欢:“女性高层次人才的社会排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省的调查”,《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3期;(16)黄桂霞:“中国共产党妇女就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 4 期;(17)陈方:“性别与发展研究:起源、理论和方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18)黄洁华:“我国IT行业女经理的社会网络研究——社会性别化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2期;(19)林丹娅、郑斯扬:“论近年女性写作中的乡土伦理观”,《东南学术》,2013年第5期;(20)孙浩然:“民国早期女性基督徒的社会责任与文化精神——以中华国内布道会在云南的活动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4期;(21)田丽丽、周文静:“职业女性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6期。
(1)刘明辉主编:《社会性别与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2)厦门大学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编著:《女性主义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孙晓梅主编:《中国近现代女性学术丛刊》,线装书局,2010年8月。
(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