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妹
2015新年伊始,人们大都在忙于回顾,总结刚刚过去的2014年。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人们喜欢用一些词汇来串联过去。对于2014,有人说“寻找”一词很有代表性,从“找”马航失联的飞机,到“找”朝鲜领袖,再到遍及全中国反腐行动所引发的“找”钱热……亦或者表现国民之爱的那个“萌萌哒”,隐含深意的“你懂的”等等,当然,这些热词串联起的2014都是娱乐版的,不无对人、对事的调侃。在中国纺织行业中,“新常态”可算是2014年度热词中沸点最高的一个。无论什么会议、什么活动、什么讲话、什么人,几乎都会谈及这个词。不过,如此高频率出现的词汇,人们到底有没有“走心”去感受?去认知?到底有没有努力搞清楚,这个词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
前两天在微信圈里看了一篇吴敬琏关于“面对新常态”的讲话整理稿,感触很深。他对于“新常态”的思考,可谓深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发人深省。
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两个“转向”非常明显:其一,是经济发展呈中高速状态。这个所谓的“转向”已经不是未来的状态而是既成事实;其二,则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转变。这一转向目前仍处于目标或者初步践行的状态。两个“转向”并未同步,因此,还需要人们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平衡它们。
面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旧常态”下靠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灵丹妙药”,已经无法在今天的“新常态”下展现其当年的威武了。在应对一次次经济发展增速下降国家采取的刺激政策,显然已经无法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增速拉回到以往的水平了。“旧常态”无法继续,已是铁一般的事实。然而,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吴敬琏对于“新常态”特征的分析,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对于未来的规划应该以什么为根本,需要靠什么去实现。
对于“新常态”特征的分析,让人们看到了保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发展,需要以“高效率”为支撑。这是个结论也是一个方向,是指给中国的,其实也是指给每个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的细胞——企业的。中国纺机企业,作为偌大中国企业阵营的一员,自然也要在这一宏观经济形势下寻找到自己的未来。
谈及对于“新常态”的认识,让记者想到了一些目前在行业里仍旧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有很多企业仍旧活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下,从管理到经营,从研发到市场,“大致可以”随处可见。还有一些企业仍旧在千方百计寻找方法去做大项目、找大投资、等大力度政策支持……意图通过这些条件回归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存在状态下,且存在这种“想回去”想法的企业并不是少数,尽管很多人都能就“新常态”高谈阔论,但在内心中,仍旧未把这个“新常态”放在心上仔细琢磨。
可以肯定,这些都不可能是活在当下该有的精气神。粗放经营,企业势必无“利”可谋;而总想着回到过去,企业的力量就会放在“如何回去”上,自然无法合力适应新环境。但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个新环境,是需要人们有不破不立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需要人们去塑造全新的自己。走出“旧常态”,走好“新常态”,才能拥有“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