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激活、优化学生习作

2015-04-18 02:22陈云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不倒翁动笔习作

陈云勇

(霞浦县第一小学,福建 霞浦 355100)

为了降低孩子们习作的难度,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教师们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发习作教材,纷纷将游戏引入课堂,利用游戏指导学生习作表达,切实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解决了习作教学从内容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但是,有效的游戏习作指导还应借助游戏适当地渗透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激活学生表达的内需,并在习作指导过程中,适时、多角度地优化学生表达,发展习作语言,进而让孩子们有话想写,把话说好。

一、立足体验,激活内需促表达

著名游戏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教授指出,作文游戏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还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激情”。[1]习作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孩子们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应于手”的东西。而在游戏习作指导课中,教师们往往只停留于如何让孩子们获得快乐的体验,孩子们也往往只热衷于游戏内容的新奇、有趣,一旦游戏结束,孩子们也激情不再,更别谈习作热情。此时,教师若牵强提出“游戏如此精彩,相信此刻你们一定有话要说,那还等什么,赶快动笔把它记录下来吧!”孩子们也只会勉强配合,硬着头皮应付动笔,敷衍了事,习作质量可想而知。如果在游戏的基础上,能立足体验,进一步创设情境,再次激活孩子们动笔表达的内需,实现游戏情境到习作情境的无痕转换,就不仅仅能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还能让孩子们有话想写,乐于动笔,出手成章,进而提升游戏在习作教学中的实效性。如:六年级游戏作文课《雕塑大师》教学片断:

(教师在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盲人雕塑师”趣味十足的“塑身表演”后,再次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其实我今天来这儿,不仅仅是来和大家玩游戏的,我还肩负着一个使命呢!听听——

播放学生讲话视频:实小六年(1)班的同学们,我们是西关小学六(2)班的同学,听说你们也要玩“雕塑大师”这个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老师说,快乐要与人分享,所以我们就把游戏过程认真地记录下来,老师说我们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抓住了细节,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都描写得特精彩,还想象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连校长都表扬我们了,还说要把我们的文章推荐到《中国少年报》发表呢!听说你们的作文也写得特别棒,表达能力特别强,那就PK一下吧,你们敢和我们挑战吗?

师:孩子们,你们敢接受西关小学同学的挑战吗?

生齐呼:敢!

师:真是一群不甘落后的孩子,赶快动笔吧!(学生立即埋头写作,一气呵成)

显然,教师把游戏收在热闹处,并抓住孩子们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激将法再次创设“比一比谁能把同样的游戏内容写得更精彩”的情境,在教师的再一次“煽风点火”下,果然,学生们个个“群情激奋”。这样,激活了学生“乐于表达”的内在动机,实现了从游戏到习作表达的有效链接和无痕转换。更妙的是,在视频情境中,教师还巧妙地渗透了习作要求,如此顺水推舟,孩子表达欲望增强了,训练的指向性明确了,习作中可圈可点的地方自然也会不断增加。

二、依托语境,优化语言求发展

习作教学应唤醒孩子们的语言积累和素材储备,鼓励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教学的目标依然要牢牢立足语言学习,要关注语言运用。而在游戏作文指导课中,教师们往往关注习作技巧的指导、习作方法的渗透,突出一课一练,重视一课一得,但忽略了学生语言的学习、积累和运用,习作表达形式单一,语言平铺直叙,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出鲜活动感的游戏情境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如果在悟得写作之道的基础上,教师既能重视在情境中激活学生平时积累的语言,又能重视在过程性的交流互动中适时、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使学生直面自己的表达现状,并反复修正,就一定能不断提升学生语言的表现力。

1.“扩”在只言片语处

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当孩子们的表达浅尝辄止或只有只言片语时,教师应步步设问,不遗余力、巧妙地旁敲侧击,进而唤醒学生的语言积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补充丰满,表达具体。如:五年级游戏习作课《水上“不倒翁”》教学片断:

(课始,教师在学生欣赏完各种各样的不倒翁后,引导孩子们说话)

师:看完这些不倒翁,能说说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漂亮。

生:可爱。

师:可爱!可爱在哪里?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不倒翁脑袋尖尖的,肚子滚圆滚圆的,长得很可爱。

师:真好,你说的是他的样子可爱。

生:不倒翁,笑容可掬,很讨人喜欢。

师:你说的是他的神态。

生:轻轻拍一下不倒翁,他就摇头晃脑,很搞笑。

师:是啊,你说的是他的动作滑稽。

在以上片断中,教师并不满足于学生只言片语的感受,接连通过四次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导向紧紧抓住,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恰当点评,不仅激活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润物无声般地渗透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把话说具体、说精彩的方法。

2.“抠”在词不达意处

当孩子们无法做到贴切准确地表情达意,甚至还未能做到文从字顺地描述情境时,教师要能敏感地发现、捕捉学生遣词造句的典型问题,不失时机并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择优表达,这样才能“抠”出语感,准确表达,提升语言表现力。如:四年级游戏习作课《铁锤捶蛋锤不碎》教学片断:

(游戏时,教师先出示一把铁锤,引导学生描述)

师:你看到了一把怎样的锤子?

生:锋利。

师(拿着铁锤走到学生面前示意他摸一摸):锋利?锋利通常用来形容刀具,能换个词吗?

生1:坚硬。

生2:又长又大。

师:又长又大?还不够贴切。(说罢,老师让这位学生拿一拿锤子)

生:有点长,拿在手上沉沉的。

师:如果用它砸坚果,会怎么样?

生:坚果会碎了。

师:应该说什么碎了?

生:坚果的壳裂了,说不准果仁也会被砸碎……

不难看出,教师不仅对语言的表现力比较敏感,能及时发现并正视学生的用词问题,而且巧妙地借助体验,引导学生去摸摸、去掂量掂量,进而不断自我修正,切实提高语言质量。

3.“扬”在个性表达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习作应“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2]游戏习作通常是全体学生在现场同时进行的,相同的话题、相同的素材易让学生习作千篇一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及时肯定、表扬、放大学生习作中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形式表达、运用富有新意语言等个性化表达的做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四年级活动习作课《水果大拼盘》教学片断:

(在制作水果大拼盘的过程中,教师边把一个火龙果拦腰切开,边举着火龙果的横切面引导学生观察)

师: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果肉黑白相间。

生:果肉上均匀地散布着很多小黑籽。

师:对,这小黑籽就是火龙果的种子,你们能展开想象吗?

生:切开火龙果,清晰可见果肉上散布着很多小黑籽,仿佛那平静的湖面上游动着许多小蝌蚪。

师:好一个平静的湖面上游动着许多小蝌蚪,好在于他不仅展开了想象,而且多么富有创意!习作就应该这样!此处应该有掌声!(掌声响起)……

教师独具慧眼,能适时发现、真心欣赏,并不失时机、郑重其事地放大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充分肯定中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要个性表达,“我笔写我心”,进而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总之,游戏作文教学归根到底要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易于表达、学会表达、乐于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转换情境,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游戏时的那般热情,兴趣盎然地动笔写作,既得“法”又得“言”,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游戏在习作教学中的最大价值。

[1]李白坚.“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不倒翁动笔习作
笨笨熊“说”不倒翁
可爱的不倒翁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毛毛雨
春天的雨
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
为什么不倒翁会倒?
习作展示
多写创意日记激发动笔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