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卿龙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南安 362300)
在学校的教育元素中,学校的文化创建、学生、教科书、教师等一些基本的元素,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充分的调动与整合,师生的潜能得到正确引导与挖掘,学校办学情况就会风生水起,如果长期得到坚持与完善,学校的特色会进一步得到彰显,学生的个性也就能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在学校管理中,就必须做到“依法治教” “依法执教”。学校的制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公平、公正是制度的根基,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保证。
在当前,随着教育形势的深入发展,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管理中,要根据教育改革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改、补充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要围绕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核心要素,强化全体师生的规则意识,充分发挥制度规范师生行为的重要作用。制度的执行要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避免“特殊化”和“小群体利益”倾向,在涉及教职工的关切和学生的权益等方面,要杜绝出现制度制定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其次,在学校制度管理中,存在认识有误差,执行存偏差,选择性执行制度的现象,影响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要形成制度出台人人参与,制度执行人人维护的局面。要杜绝“制度管理”弱化为“文本管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成为一种“摆设”,而要通过制度管理转向“文化管理”,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人人的自觉遵守。在制度制定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有“温度”,给人以温馨。例如,学校值班室写上“请到这里来登记,我们会热情的接待您”;在校园入口处,设置LED的广告宣传栏,滚动播出工作安排及校训等;在教室门外,张贴有班级“全家福” “教师寄语” “课程表”等。在班级管理中,开展“班级文明”活动,出台可操作的班级管理制度,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形成“文明班级”公约,促进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完善对教师的教学制度管理,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行为,为学校的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学校管理中,制度是保障,是一种外在约束,而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是社会管理的主旋律,以人为本,应体现出对人的生命成长、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涯发展的关注和关怀,使人得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良好需要得到足够尊重,美好的愿望得到理解和赞赏。
在学校发展中,要体现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为本。“教师不发展,学生就没有希望,教师发展了,学生才有发展的可能”,说明教师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促进教师的人本关怀要提高教师的内在自觉,努力建立“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群体,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要积极创设条件,由外在的学习变为自觉的主动,通过学习,使教师“四年的高校教育与四十年职业生涯教育”无缝对接。例如: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教职工“每周一讲”,利用教职工会轮流做发言,谈“天”说“地”,拓展教育视野;开展专题“读书沙龙”,进行深度交流互动;定期组织出版由教职工推荐“美文鉴赏”,丰富人文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教师阅读思考,通过学习,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人本关怀应全方位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方面,它既是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智慧的重要思想。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代会、工会的“爱心”条例,及时关注职工的生活、家庭等方面;定期召开“教师的思想动态分析会”,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开展“党工结对”,促进团队合作,开辟“教职工植树园”,让教师在工作过的地方留下印迹。通过系列活动,凸显教师能动本位,突出教师工作的特点,使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职业尊严得到体现。
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亲和力、渗透力和创造力的总和和根本概括。著名学者马尔库赛说过,“观念和文化不能够改变世界,但能够改变人,而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因此,学校文化的创建要在继承中推陈创新,选择提炼、批判、吸纳整合和再创造,形成学校的文化个性[1],即学校办学的特色化。
学校文化要通过载体的外化来体现。在学校的文化精神提炼中,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情怀,围绕时代精神与教育规律,如从传统优秀文化 (如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红色革命文化 (信仰、忠诚等)、闽南文化 (爱拼敢赢等)等层层融合,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特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要围绕“活动、劳动与运动”全方位渗透。教学是一种活动,通过教学,实现智力教育与精神教育的良好结合;通过劳动,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的人格;通过运动,强健人的体格,培养人的进取精神。在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有效载体,推动学校特色项目的开展,如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运动会”等,做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面发展”,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在活动中的优良品质展现出来,并迁移到学习中,促进人的发展。学校要树立“微笑与微小”的“两微”服务,以微笑暖人心,以细节见服务,使学校文化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
“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从字面上解, “和”可拆解为“禾”与“口”,表示“每一个人都有一口饭吃”,“谐”可拆解为“言”与“皆”,表示“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
在学校管理中,要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富学校的发展内涵和实践要求,维护师生的合法正当权益,发扬民主,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声音,代表师生最大的利益,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学校建设上,做到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绿化、美化、人性化,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勤思乐教的场所。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使师生关系平等,教学相长;做到同事关系和谐,教职工关系融洽,和睦相处;做到干群关系和谐,使领导与教职工目标一致,互相尊重与理解。教育的使命是彰显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注重“教”(教化:施教者的价值引领)的同时,更要重视“育”(孕育:生命的内在自觉),通过和谐创建,使“校园和谐”向“和谐校园”转化,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用心经营,才能有序发展;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用情浇灌,才能守正出新;学校管理是一种文化,需要用爱养育,才能芬芳满园。
[1]林晓枫.今天我们将把学生带到哪里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