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斌 叶燕珠
(1.浦城县仙阳中学,福建 南平 353409;2.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01)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活动之一。然而当前多数教师仍然采取题海战术,重量缺质,过于强调知识的巩固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欠佳。目前大量教辅与教材不配套,作业设计与教学活动“两张皮”各搞一套,严重脱离新课程目标,违背新课程理念,失去了作业应有的功能。
合理的作业设计是落实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不同类型的作业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迁移应用以及拓展延伸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对“水的离子积常数”为考察点的不同试题进行分析,谈谈不同类型作业的定位与功能。
【案例1】下列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因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是KW=[H+][OH-],所以 KW随溶液 [H+]和 [OH-]的变化而变化。
B.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是同一物理量。
C.水的离子积常数KW仅仅是温度的涵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D.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量。
该题检测KW的定义及适用的条件,学生只要掌握KW的含义 (①KW只受温度影响与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当温度一定时KW是一个常数;②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任何稀溶液中KW=[H+][OH-],且[H+]和 [OH-]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的 [H+]和[OH-];③无特别指明温度一般为25°C)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C。
该类作业属于知识巩固型作业,注重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内容掌握情况的单一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层次较低,通过知识巩固型作业,学生只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学习目的。
【案例2】向纯水中加入少量NaHSO4,在温度不变时溶液中:
A.PH值升高
B.酸性增强
C.水中 [H+]与 [OH-]的乘积增大
D.[OH-]减小
案例2与案例1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同 (KW的含义),但是案例2设计了在酸性溶液中 (加入固体NaHSO4,水溶液中NaHSO4会发生电离生成H+)的情境。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KW的含义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要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在纯水中加入NaHSO4,溶液的酸碱性以及离子积常数的变化情况。在能力要求层次上比案例1高,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3】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 [OH-]可能为 ( )
A.1.0×10-7mol/L B.1.0×10-6mol/L
C.1.0×10-2mol/L D.1.0×10-12mol/L
这类习题虽然主要也是考查在酸或碱性条件下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W,但这类题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它与课堂所学知识虽然有联系,但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学生必须以所学过的知识作为载体,对题目所呈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才能转化成解题的信息和思路。该题首先要确定在酸碱性条件下离子的来源,其浓度受何影响,教材并无直接涉及。因此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引起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直接加入OH-引起的,还是强碱弱酸盐发生水解引起的 (前者抑制了H2O的电离,后者促进了H2O的水离)。该类作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功能,能力要求层次比案例1和案例2都高。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能够对题干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工处理,从而促使概念的形成和判断思维的养成。
作业形式多种多样,作业功能及重要性也是不言可喻的。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掌握、落实教材内容、知识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以实现减负增效为目标,坚持作业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
当前,高中化学作业布置中普遍存在着作业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过于强调知识的巩固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作业背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等问题。为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巩固上,更重要的是要促使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要定位合理,有的放矢。首先,在设计作业之前,教师应明确知识来源于何处,要考查哪些知识点,为什么要考查这些知识点等等问题。其次,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上也不尽相同,因此应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避免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同样的题目,使作业失去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在同一学科、同一知识点上均可能处于不同水平。因此在作业设计上要根据不同个体、不同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应充分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比如在新课的配套练习中,可设计一些以知识巩固型、理解应用型为主的作业。而在专题复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应以能力发展型的作业为主,可出一些能力创新题,让学生通过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展开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现行教材重课堂教学而轻习题编制,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有效的作业设计,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作业设计应与教材编写有机融合,作业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巩固上,更重要的是要促使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习”,更要重视“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练习的选择与指导,避免习题有量无质,同时还应理清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从而达到“习中有学”“学中有习”的辩证统一。
[1]朱亚萍,王后雄,彭慧.高中化学有效作业的标准及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25).
[2]薛锦芳.反思自己高中化学作业使用中的问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27).
[3]吴俊明,李艳灵.关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