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銮
(长乐市第七中学,福建 长乐 250206)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注重自己讲授的艺术和课堂引导的过程,而容易忽视一个看似微小却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将反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说:“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1]在此,他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双方比做信息交流输送过程的两个因素,教师是信息输出方,学生是信息输入方。反馈有正负之分。在语文课堂上,有的学生只接收到部分信息,或接收错误信息,这属于负反馈。而有的学生领悟力强,他不仅接收了老师传递的全部信息,而且产生了新的联想或联系,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正如子贡,当孔子告诉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时,他马上联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属于正反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是否处于平衡或优化的状态,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重要标准。
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一些教师在讲授完知识后,总是问一些诸如“你们懂了没有?”“是不是这样?”之类模式化问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反馈方式只能流于形式。相反,如果一节课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笔者认为,一节语文课要有反馈的环节,而反馈要力求精简、有效。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精简而有效的课堂反馈?从时间节点来看,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对知识点是否进行了复习巩固,复习落实了多少,如果没有检测,我们不能掌控。平时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或其他语文活动,有多少学生完成了?完成的情况如何?是独立完成的,还是抄袭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没有反馈,教师也不好把握。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活动,来检验学生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1.书面检测。反馈内容以检查上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为主。如教学文言文时,可以选取文本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或文言句式让学生解释、翻译,以增强记忆,积累知识。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也可以通过这几分钟的时间来检查反馈。可以全段默写,也可以抽选一些句子填空。这样,既能检测学生背诵的熟练度,还能检测出背诵的准确度。
2.演讲、讲故事。福建省高中语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七部中外世界名著,一个学期至少要完成一部名著的阅读,而只看一遍肯定是无法将其中重要的人物、情节记住,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课前五分钟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轮流将这些名著中重要的情节讲述出来。这样,既可以检查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情况,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当小先生。目前,《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为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2]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自主选择《论语》《孟子》中的一两则材料,制作成PPT课件。上课时轮流上讲台当五分钟的小先生,向同学们讲析他对该材料的理解。这样,一个学生精心准备,他对该材料内容肯定印象深刻,而其他人听自己同学的讲课有一种新鲜感,也会保持高度的关注。一轮讲析完毕,新的一轮再重新开始,直到将两部文化经典都让学生讲析一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渐渐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有效反馈,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唯分数论高低,以成绩论英雄,而应该以信心诱导为主,通过赞赏、信任、期待等方式,增强其积极向上的动力,使之变得更加自信。
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作,真正体现其学习的本来面貌,将其学习上的优缺点真正展示出来,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反馈。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其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使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反馈—调整”的双向互动。同时,为了使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还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此外,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环节时用语必须精简高效,以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的教学环节中去。
语文文本解读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鉴赏能力和思维活动,通过师生紧密配合、共同参与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借助设问来掌握学生学习反馈信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部表情和眼神来了解学生,用自己的目光与之对话,将学生的一切活动尽收眼底。如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是否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等等。
例如,《说木叶》是一篇学生比较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章,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我首先用杜甫的《登高》作为导语。通过熟悉的诗歌,让学生触摸精妙的诗歌语言。其次,带领学生以“寻疑—追问—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在解读过程中,通过每组学生的言行举止所反馈的信息,加强巡视指导,再辅以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能体现作者所引用诗句的意境的图片,让每个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起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它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3]
除了观其行,当然更重要的是听其言了,学生问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更是其学习信息的有效反馈。敏感的教师正是善于抓住这些有效反馈信息来调整课堂,从而使课堂出现一种生机勃勃的生成现象。
当然,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课堂检测等手段,通过练一练、试一试、比一比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一节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对课堂上教师指导的写作理论是否领会,写作技巧能否加以应用,这些都需要学生付诸实践,写成文章来反馈学习信息。当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牛刀小试,当堂完成片段练习,教师巡视察看,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通过个别指导、小组交流和整体讲评来发现个别的和共性的问题,再逐一加以解决。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初学写作者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展示其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将作文布置为课后作业。针对这类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批改 (最好是当面批改)、讲评,再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升格自己的病文,直至形成一篇优美的文章。
批改作文时,不能仅仅给个分数,教师需要花功夫写评语。不少学生说,自己辛辛苦苦写下一篇文章,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理解和认可。因为教师对其作文的评价,既能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更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写评语上,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将其写作思路做个简要说明,那么,关于这位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语文能力水平的反馈信息,教师就更加一目了然了。此外,教师还要将学生的作文进行整理归类,记录在案,以便在讲评课上有的放矢,形成有效的反馈。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简而有效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及时把握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发现问题讲深了就调整浅一些,太难了就调整容易一些基础一点,太快了大部分学生跟不上就要慢下来,多数学生出现问题应及时强调纠偏,从而做到详略得当,疏密有度,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佳。另一方面,在教师通过反馈及时加以调整的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对自己学习的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回答老师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完成布置的课后习作以及平时的课堂小测等反馈信息,进一步梳理知识,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需要关注教学中的反馈环节,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剖析课堂信息交流的规律和方法,有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1][美]加涅.学习结果及其作用[M].皮连生,王映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