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兴 林 勇
(1.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建瓯 353100;2.南平市师范附属小学,福建 南平 353000)
在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自私、任性、孤僻、逆反心理、自残以至自杀、犯罪等。笔者曾在南平市、建瓯市进行过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异常(含临界状态)者为53.5%,小学生心理异常 (含临界状态)者为45.92%。南平市小学、中学的优秀生,到大学不适应大有人在。为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文件上,理论研究中,而在于将研究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团结、联系南平市各县 (市、区)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心育实验校领导和教师帮扶中小学生心灵成长,提高南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开展中小学生心灵成长行动研究势在必行。心灵成长是指个体在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的发展历程,其主要目的是体会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愉悦性,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工作的成就感,生活的幸福感。学生心灵成长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心理的发展历程,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生活的幸福感。“行动”主要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教师的实践活动,“研究”则是课题研究活动,行动研究是把两种活动结合起来,一边探索一边行动,一边行动一边探索,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本研究旨在将研究与行动结合以实现帮扶中小学生心灵成长的新突破。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帮扶中小学生心灵健康成长,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在课题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主要取得了七项成果。
“温馨宿舍”不仅仅是物理意义的空间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氛围,其主旨在于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温馨宿舍”重点在于建立和谐的宿友关系,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建瓯东峰中心小学在“构建温馨宿舍”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其做法如下:
第一,开展心理测验,对四至六年级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以心理焦虑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指标,因此,课题组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作为调查材料,调查学生在学习焦虑倾向等八个方面的特点。每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 (<8为正常焦虑,>8为异常焦虑)。
该校四至六年级的寄宿生431人,其中男生247人,女生184人,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测验的结果是89位男生有焦虑倾向,占测验男生的36.03%,80位女生有焦虑倾向,占测验女生的43.48%,男女生共有焦虑倾向人数169位,占测验人数的39.21%。恐怖倾向83位,占测验人数的19.3%。女生恐怖倾向高于男生,男生的冲动倾向高于女生。学生焦虑大部分体现在E至G。总分超过64分有4人 (六年级男女生各1位、五年级女生1位,四年级女生1位)。这些数据为生活指导教师、专职生管教师、班主任对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使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
第二,美化宿区环境。对宿区的周边进行绿化,打造舒心、温馨的生活区。
第三,确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分别从组织管理,学生住宿管理和卫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每个宿舍选了相应的舍长,楼层有楼长,有文明督导队,食堂有桌长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每个宿舍配生活指导员。每舍配一名生活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本舍学生的内务和活动。现在很多孩子在家中都比较娇生惯养,生活习惯比较散漫,在老师的引导下内务如何整理,如何和同学相处,减弱孩子们离开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孤独感和不适应感。让学生感到:有了生活指导员好像在学校里有了亲人一样。
第五,宿舍文化建设。学生自己动手装饰自己的小天地。展现学生个性,彰显本舍特色,做到六个一:每舍一主题,每生一个作品,一条心理标语,一首舍歌,一张笑脸像,一则自我介绍。每期举行宿区比赛活动,开展舍歌比赛,内务大比拼,以及文明宿舍的评比。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促进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
第六,设立“洋洋信箱”。
第七,设“祝你生日快乐”专栏。把当天生日同学的名字公布在专栏上,利用小广播为当天生日的孩子点一首歌,给他们一句生日的问候,设立爱心热线让他们和家长通电话,并且还可以到食堂领取一份生日蛋糕。让孩子们体验到大集体的温暖,体验被关注的幸福,同时也渗透感恩教育。
第八,设“笑脸墙”。主题可设为“笑对生活,放飞梦想”,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笑脸墙上每张笑脸都非常有感染力,让孩子们在忧愁或情绪低落时看看自己的笑脸或别人的笑脸,从中受到感染,改变自己的心境。
东峰中心小学构建了温馨宿舍,促进了学生心灵成长,寄宿生的心理更健康、更阳光。该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建瓯市教工委、教育局和关工委领导的高度评价。该校的做法已逐步在建瓯市中小学推行。
“温馨班级”强调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重点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温馨班级”主要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建瓯一中叶建丹老师所带的班级,在“构建温馨班级”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其做法如下:
第一,创建书香班级,架设心灵桥梁;
第二,励志影片,激励成长;
第三,活动激励,积极暗示;
第四,结合学科教学,启迪学生心灵。
该班通过上述四种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促进高中学生心灵成长。
紧紧围绕建瓯市教育局提出的建设“幸福校园(平安校园、宁静校园、温馨校园、感动校园、活力校园)”的工作目标,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关注师生身心和谐。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大批心理健康的阳光儿童、阳光少年,阳光青年。
围绕构建“平安校园”的目标,对心理焦虑的师生、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例如,某中学初二叶某,大便拉到罐子且放到镇政府食堂饭盒架上,偷东西被警察抓到公安局教育后,第二天又到城区偷东西,因未满14周岁,教育的责任落到了学校,心理测试后发现,他有恐怖倾向,经心理辅导后,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变。心理辅导室建设做到“六有”:即有独立空间、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有规章制度、有开放时间、热线电话和咨询记录。
围绕构建“宁静校园”的目标,宣传“幸福,从心开始”。学校领导要静下心搞管理,教师要静下心教书育人,学生要静下心来学习。学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体现育人环境智慧化,如,“师生笑脸墙”“心理漫画”“心理小报”等。
围绕构建“温馨校园”的目标,以“温馨教室”“温馨宿舍”为载体,着力营造校园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围绕构建“感动校园”的目标,树立“幸福教师”的典型。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倡导教育者应该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激情和阳光心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友爱、互助、真诚等美德。在校园中发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无私奉献有良好心态的感动人物。树立“幸福教师”的典型,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以榜样的作用引导人,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围绕构建“活力校园”的目标,开展“阳光少年”人物评选活动。以“你有优点、我有亮点,阳光少年,共同成长”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阳光少年”的评选工作。实验校通过创建“幸福校园”,涌现出一批批阳光少年。
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对四年级到高三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中低年段及幼儿园分别采用叶一舵教授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幼儿心理健康量表 (家长卷)》进行心理测验。课题开题会议上,曾建兴教研员对与会老师进行了测验操作培训。会后,部分实验校选用它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在理论层面,确明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特点、目标、原则、评价。在实践层面,建瓯第一小学、延平王台中小、南平二实小等校开展了操作性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南平市盲聋哑学校承担《聋哑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子课题研究之后,学校形成了关注课题的科研氛围,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制,课题组成员人人有研究任务。从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各级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以学科渗透心育为主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聋生心灵成长,提高了聋生的心理素质。
各实验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心灵成长。例如,山海协作,举行“厦门新民中心小学·建瓯市第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协作”启动仪式。通过合作平台,拓宽办学渠道,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心灵成长。
建瓯市东峰中心小学在“构建温馨宿舍”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帮扶小学生心灵成长的新突破。如何将构建温馨小学生宿舍的做法延伸到中学,这是今后要思考的问题。因为中学生与小学生心理特点是有区别的,由于中学生离家求学,许多中学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寄宿生”的身份使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与方式也发生变化,其心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中学“温馨宿舍”的建设重点在于给学生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在宿舍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增强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辅导员应注重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使之适应寄宿生活,预防“孤独心理”的产生,处理好男生与女生宿舍的关系。各宿舍粘贴体现心理健康的标语或名言,有“温馨宿舍”公约,定期举行卧谈会,交流宿舍同学的想法,分享喜怒哀乐,促进宿舍同学感情,营造校园良好的生活氛围。实现温馨宿舍:中小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摇篮。
“温馨班级”主要包括班级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本课题在“构建温馨班级”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其研究侧重心理环境的建设。构建温馨班级,讲究“和谐”,讲究师生关系的和谐,讲究生生关系的和谐,讲究师师关系的和谐,讲究教和学的和谐,讲究自身的和谐。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一切为了教育生活的幸福”为理念,围绕“和谐课堂”“活力课外”“温馨集体”“健康个体”四个维度,师生一起探究,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积极进取,充满强大凝聚力的幸福班级。在构建温馨班级过程中,注重心理环境建设,还要兼顾物质环境的建设。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应用性很强的工作,课题组部分教师心理教育理论水平一般,有些实验教师没有熟练掌握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等测验的操作技能,如缺乏对心理焦虑的学生有效辅导,没有典型的案例。可借南平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远程通识培训之机,组织开展中小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校本研修活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让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善于运用心理教育机智的策略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机智,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本研究在构建“温馨宿舍”“温馨班级”,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帮扶中小学生心灵成长的新突破,得到了结题鉴定组专家的好评。由于子课题外延过于宽泛,课题组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真正的研究实施仍显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有些实验校的实验为前实验,内外效度较低。课题结题不等于研究结束,课题组成员可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深入研究。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宁静校园、温馨校园、感动校园、活力校园)的工作目标,继续深入课题研究。例如,做好主题《构建幸福校园,促进师生心灵成长》的课题研究。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应用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遵循师生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关注师生心理和谐;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大批心理健康的阳光儿童、阳光少年,阳光青年。在“幸福校园”里,教师心灵的成长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学生心灵的成长又反促教师心灵的成长,最终实现师生心灵相长。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
[2]曾建兴.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旬,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