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香,杜世凤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纺织工程系,山东 淄博255300)
201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建设纺织强国纲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四大战略。为适应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我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紧紧围绕岗位需求对专业课程提出的技能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推进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院依托淄博市纺织行业协会、淄博市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联合淄博银仕来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山东丝绸研究所、高青县职教中心、学生和家长代表等组建纺织工程系校企合作理事会,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系主任担任理事长,主要合作企业领导担任副理事长,聘请行业与职教专家担任顾问。理事会下设综合办公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技术应用委员会。理事会组织架构见图1。
图1 理事会组织架构图
理事会主要负责研究、制定纺织工程系的发展规划,审核新专业申报方案,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等重大事项;理顺各理事会成员关系,探索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校企在人才培养、专兼职教师管理、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责任、权力和利益。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办法》《校内专任教师企业顶岗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等,保证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及良性运行。运行项目见表1。
表1 纺织工程系校企合作理事会运行项目
(1)深入纺织企业调研。为适应纺织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对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变化,我们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省内纺织企业调研,合理设计专业调研方案,深入企业、人才市场及职业院校,综合人才需求、岗位分布、就业岗位所需专业能力和素质等,形成专业调研报告,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2)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院“一定三年、每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要求,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调研报告进行分析论证,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系统优化,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会议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会审意见,依据会审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纺织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管理、质量检验、跟单与贸易等工作,精技术、通工艺、会检测、能管理、懂贸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以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创新“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指的是: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三同步”指的是:项目实训与产品生产同步;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同步;技能培养与素质提高同步。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图2 “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根据企业需求、课程特点、设施条件,采用“能力递进、分段实施”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职业能力逐渐提升。
第一阶段:基本素质培养。完成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并开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加强英语、计算机及纺织专业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学习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教学在教室和实训室交叉进行,并结合企业参观、专业单项技能训练、模拟实训等方式,完成纺织技术及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在生产中选取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完成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岗位核心能力的分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整合学习内容,形成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调研分析见表2 和表3。
表2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
表3 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表
(续表)
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遵照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的要求,遵循我国人文素养教育规律,执行学院的“三维课程体系”规划。在专业上,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纺织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完善“基于培养纺织生产工艺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见表4。
表4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信息反馈、行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座谈等多种渠道,按照山东省大中型纺织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制订课程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序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项目,提炼工作任务,实施以生产工序为项目导向,以工艺设计为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其中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以纺织生产工艺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纺织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纺织生产工序,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将“纺织材料性能与检测”“现代纺纱技术及应用”“现代机织技术及应用”“织物结构设计与应用”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见图3。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学院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支撑,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典型的企业案例、质量标准、工作规范、操作流程等资料,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网站、专业课程及技能测试题库、工学结合教材、电子教案与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内容。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方面满足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同类专业及企业提供共享服务。
图3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定顶岗实习计划,确定实3 习单位。学生与合作企业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学生与学院、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三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以保障实习单位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掌握纺织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完成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实现由学生到专业人才的角色转换。在生产中选取合适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技能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在校企合作理事会领导下,组建由利益相关方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督导和信息收集队伍,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四方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等制度。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加强实习实训全过程管理,将学生“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稳定率、企业满意度等纳入教学质量核心评价指标,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