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三
李老干部
吴宝三
李老干部,本名李成发,16岁跟随父辈徒步从东北赴延安参加革命,在毛泽东身边当过警卫员,曾任中央机关供给处副处长。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下派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一个大型企业担任副厂长。
从中央调来一位行政13级的大干部,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林产化工厂,不啻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这个厂是由波兰援建的,有一栋专家楼,而他不住洋楼住宿舍,他说喜欢和工人师傅在一块儿聊天。这位两鬓斑白的老者,每天背着手低着头,东也看看,西也看看,这也问问,那也问问,没几天把偌大的工厂走了个遍。厂里有一台华沙牌小轿车,还有一台小越野车,却没见他坐过一回。没过多少日子,很少有人称呼其官衔了,都亲昵地叫他“李老干部”。
那时,我在这个工厂行政办公室当副主任,办公室归李老干部分管。起草报告、写讲话稿、陪同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等都是我的活,我自然而然成了李副厂长不是专职秘书的秘书。记得见面那天,我正在走廊拖地,李副厂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微笑着对我说:“我没念过书,只上过扫盲班,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笸箩。咱俩分分工,你专管写材料,以后打扫卫生的事归我。”见我有几分愕然,他严肃地说:“秀才,就这么定了!”
这天,工厂在大俱乐部召开“抓革命,促生产”动员大会,李副厂长第一次登台亮相。但见他背着手低着头,走到麦克风前,戴上老花镜,从兜里掏出我给他写的讲话稿,一字一句地念起来。当念到“全厂职工动员起来,大干实干加巧干”这句话时,他将巧干念成了23干,台下一片哗然。李副厂长停顿了一下,似有所悟,自言自语道:“文化太低,照稿念也没念明白。”台下一片笑声,都说这个“李老干部”挺实在。
“李老干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事必躬亲。他亲自到群众反映强烈的千人就餐的职工食堂蹲点,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就如何改进伙食,提高饭菜质量征求职工意见。然后,召开有关处室负责人和食堂管委会人员会议。会上,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要多听群众意见,不要把群众当成蝌蚪。”虽然李副厂长把阿斗说成蝌蚪,但与会者领会了他说的意思,这就是要心系群众。
临近新年,福利科给李副厂长打了一个报告,准备年前卖掉十几头食堂圈养的生猪,再买仔猪饲养,或者宰杀,新年春节期间食堂不用买肉了。李副厂长看罢报告,对我说:“林业职工生活太苦了。这样吧,每个职工家分几斤肉,不要钱,好好过个年!”当即签批:同意杀李成发。尽管六个大字写得歪歪扭扭,把字又写成一行,但却无一人见笑。
“文革”风暴袭来,“李老干”部当然不能幸免。别有用心的人给他贴了一张大字报:东也抓,西也抓,一天不知抓些啥。有请示就批字——同意杀李成发。群众看后,颇为气愤,几位工人师傅一气之下,在这张大字报上写了一句批语:人身攻击,纯属胡说八道!可见孰优孰劣,群众心里有杆秤。而“李老干部”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和每天一样,依旧背着手低着头,走在通往食堂的那条泥水马路上。
我从工厂调转到省城那年,“李老干部”离职休养。我们时有电话往来。我问他闲赋在家干点啥?他告诉我,还挺忙,早晚散步,白天学学文化……此后的日子里,他让家人到我这里来过几趟,向我借了一些书,《三千里江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等。一日工厂来人说,“李老干部”在家写书呢!我不以为然,也不相信。来人说,老人家下了大功夫啦,《新华字典》查飞了两本,草稿摞起来有半人高。5年过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老干部”的书稿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书名为《我所经历的岁月》,感情真挚,语言平实,自述了他半个多世纪走过的路程。当我一页页翻阅这部10多万字的散文集,既惊又喜,惊的是这把年纪竟有这般毅力,喜的是这些年的心血没有白付出,天道酬勤,终成正果。我从心底由衷感叹,好一个“李老干部”。
责任编辑/张博
zhangb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