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5-04-17 23:31孙元君
奋斗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孙元君

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所在。就国家领袖而言,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于中国发展远景的文化解读深度,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文化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形象。习近平的文化观可以用“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来概括。文化自觉,就是指其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自知之明,以及对于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就是其在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一、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滋养着我们华夏人的身体,同时也孕育着华夏子民最深沉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更加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进步的精神标识,因此习近平在谈文化建设时经常运用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的词汇和语言,并将其有机运用于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国际关系等各领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根基,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其次,习近平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本质意义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可以为人类共享的具有普遍性的生存智慧。他说,“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同时还表达了以史为鉴的观点,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种概括表明我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以往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最后,就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认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华文化除了作为一种纯粹的中国文化元素形态以外,它更多的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制度紧密相连,以一种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制度化的面貌展现给世人的,当下国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要集中于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侧重点在于回答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中国人的文化经历了由自信到失落再到回归复兴的漫长曲折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不断锤炼和反复选择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体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首先来源于对历史规律的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道路决定命运,理论指导行动,制度是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逐渐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内容的准确把握。习近平因此说,“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条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其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与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切合度。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具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对此,习近平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三、弘扬和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正视自我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尤其要在弘扬和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方面下大力气、寻求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努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其次,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代表,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再次,要重塑国家形象。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美化到妖魔化的过程,如何定位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习近平指出,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最后,要力求创新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指出,要积极探索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举措,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和新兴媒体,努力实现“中国文化、国际表达”,“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