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张玉琴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但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对学习数学没感兴趣,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力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
趣味性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调味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穿插一些浅显熟悉的、颇具情趣的例子,并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去启发和诱导学生,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知识点变得浅显、易懂,使人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和谐。数学教材中有些概念、公式,学生总是记不牢,往往出现“短斤少两”、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在教学真、假分数时,有些学生老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为了解决这一难点,一位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一想,一位母亲和她的亲生儿子,谁的年龄大?”学生回答:“当然是母亲的年龄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郑重其事地说:“母大于子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学生听后在笑声中记住了真、假分数。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术语,用通俗易懂的例子,用生活化的生动语言进行描述,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得妙趣横生,既让学生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在形象感知、记忆深刻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教学计算题时,如果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这样的数学课堂便成了解题教学,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倦。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与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214-89=214-100+11”时,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11”这个相当抽象和严谨的算理难于理解,若强迫他们去记忆“多减要加”,就常常会产生差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例创设一个数学情境:妈妈带了214元钱去鞋店买了一双89元的鞋,妈妈还剩多少钱?怎样列式?”(214-89),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妈妈是多付还是少付呢?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呢?所以,多减去的11元应该加上。假如妈妈付钱还有其他的可能,你们能不能说出其他的付钱方法和算理呢?购物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事情,从购物中提炼出加减法的算理,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的道理,懂得了“先算整,再调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抓住整体(或主要方面),再对局部加以协调”。
抽象的数学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具体的生活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有趣。这样的课堂充满着生活气息,这种气息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智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数学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机械的封闭题进行创造性地改编,变成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题,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如低年级在学习表内除法后有一道练习题:“妈妈买来12个苹果,平均分成3袋,每袋有多少个?”除极个别学生外,大多数学生马上知道算式12÷3=4(个)。这样的题目根本不能反应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能看出学生对“三四十二”这句乘法口诀是否熟练。一位教师把这道题改为:“妈妈买来12个苹果,要装入袋子,每袋的个数相等,可以怎么装?”改编后就变成一道开放题,这道开放题能多方面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对苹果的总个数、袋子数与每袋苹果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因为袋子的数量没有确定,只要求每袋的苹果个数相等,就是说其中的一个条件和问题都是开放的。因此,运用的乘法口诀就不单是“三四十二”了,苹果每袋的个数是随着装的袋数的不同而变化。
把一道单调的习题改编成活生生的题目,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练得积极、练得主动、练得扎实、练得有趣,不但帮助学生熟练记住乘法口诀,还使他们加深理解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让学生在编题、解答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