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015-04-17 20:40李楠明
奋斗 2015年8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规律

李楠明

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恩格斯曾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这即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本原,是第一性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它们都是在我们的思想之外并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而独立存在的。而人的意识也不过是人的大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的产物。所以,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的东西同意识的东西是不同的,意识的东西是我们头脑中的东西,是随着我们想法的变化而变化的。而物质的东西则是客观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并不因我们想法的变化而变化,要对客观事物作出改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但也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才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证明客观事物是在我们之外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我们随心所欲可改变的。我们将这一类不同于我们的意识,在我们之外客观存在着,不以我们的意识和意志而转移的现象,就称为物质。列宁说:“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

尽管唯物主义都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在唯物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对什么是物质的理解并不一样。从西方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古代(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本身。如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一切事物都由水生成,最后又都灭亡而复归于水。而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世界的始基是气,由于凝聚和稀散,气生成了万物。著名的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则把火作为万物的始基,火按照一定规则的燃烧和熄灭形成着万物。但只从一种物质形态出发,都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即世界的万物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按着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些见解虽然坚持了从感性事物出发的唯物主义原则,但把物质混同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混淆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无法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再从具体的形态上去理解物质,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物质结构层面,把物质等同于原子,并把广延性看作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犯了下述的错误:第一、还是从一种具体的实体去理解物质,而无法把握物质的共性;笫二、把物质的根本属性理解为广延,就不能真正理解运动的涵义,只能从数量的增减和场所变更的机械运动的角度去说明物质世界的变化,导致了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第三、割裂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联系,因为社会存在同自然存在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它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客观的力量和客观的关系,如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但仍然是客观物质的存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从广延实体性去理解物质,虽然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到了社会历史观则陷入唯心主义。所以,形而上学的物质观既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也抵挡不了唯心主义的进攻。所以,随着自然科学革命的进展,证明原子不是不可分的最后实体,唯心主义就得出了物质消失了,科学证明了唯心主义正确性的错误结论。

正是在这场自然科学革命的过程中,列宁对自然科学的成果进行了哲学概括,重新定义了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不再从具体的形态和具体的结构等实体的方面去理解物质,而是从所有这些具体事物的共性的角度去把握,对具体事物的最一般的共性做最高的哲学抽象。不管具体事物有多少不同的特点,但总有一样共同的特性,即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既反对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第二、使自然界和社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统一了起来,无论社会与自然表现形式如何不同,但同样都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原则,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即认为运动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这就反对了形而上学把运动只理解为机械运动、把变化只理解为量变的观点。

把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运动意味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从而推动事物变化、运动和发展。因而,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变化、运动才是永恒的。从这种观点来看待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有物必有动,物质就以运动的方式而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同时,有动也必有物,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因此,运动是绝对的,上到宇宙天体,下到微观粒子,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坐地日行八万里”,毛泽东的诗词形象地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看似静止的物质其实并不是不动,只是相对于什么样的参考系而言。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静止只有相对于这种或那种运动形式来说才有意义。所以,不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和静止也是不可分割。这种运动着的物质观就彻底纠正了形而上学把物质和运动分割开来的错误,从而把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提高到辩证科学的水平。

既然物质运动的原因在自身的内部而不是外力的推动,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神的旨意和人为的安排,这就会逻辑地推理出,物质世界是按着自身固有的规律在运动着。所以,当西方近代从中世纪封建神学的“上帝创世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之后,就得出了这样的认识:物质世界有着自身的规律,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体系,科学的任务就是认识规律,从而获得真理,给人的活动提供指导。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看待物质世界的一方面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规律是事物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 规律是事物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通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物质世界按着一定的规律而不断运动发展的图景。

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如何解释精神现象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虽然不同于物质,但它却离不开物质,依赖并根源于物质,完全可以从物质世界的发展中得到理解。首先,从起源上来看,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人的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既依赖于人的大脑的神经系统活动,又依赖于客观对象,意识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的主观反映。最后,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确实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却要通过客观实践的途径,并且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是主观盲动性的体现。所以,意识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基本理论,即物质决定意识,在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都依赖于物质,而不是相反。同时,意识也不是被动的,它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去办事,以便获得活动的成功,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创造条件,使世界向有利于人的生存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把科学的态度和革命的干劲、奋斗的精神统一起来。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唯物主义以反对唯心主义,又坚持辩证法以反对形而上学。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落实在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我们做一切事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就只能根据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依据的基本哲学理念之一。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规律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巧解规律
“星座”的哲学探究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