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015-04-17 19:25张乐群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弘扬中华

张乐群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央党校讲话时要求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到曲阜考察,来到孔子研究院,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感兴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习主席以身作则,带头“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最近,又多次谈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说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同志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也论证了文化的重要性。他说:“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髓,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

文化的作用如此巨大,怎样加强文化建设呢?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说这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可见,阅读优秀文化传统书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共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认为,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用成分的社会主义。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它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它根据中国的国情,“走中国自己的路”,建设“小康社会”,否定了“走俄国的路”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发挥中华文化的巨大作用,不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同志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复兴中华优秀文化,以获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两大事件:一是文艺复兴,二是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是要冲破中世纪神学决定一切的文化,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化中寻找复兴的力量。启蒙运动也是反对神学文化的。当时,西方的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看到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文化,不是以神权来治理国家的。他们大量吸收了《周易》、《论语》、《孟子》、《史记》等中国经典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形成了自己的人本主义文化,促进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几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思想家都受到莫须有的批判。阴谋家、野心家林彪疯狂造神,神话领袖,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肃清文化大革命造神文化的影响,复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以为,这“三个自信”的实质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了这个自信,才能树立“三个自信”。

近百年来,中国一直落后、挨打。为了救国,很多中国的志士仁人向西方寻求真理。但是,自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以来,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偏激反思和盲目批判,中国出现了几次西化运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传统文化批得体无完肤,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致使很多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面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物质文明眼花缭乱,产生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中国人没有了文化主题意识,文化自信陷入严重的危机。很多人一听说学习传统文化,就认为是复古,其原因就是没有对中华文化自信。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龚自珍,在研究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后得出一条结论:“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史”即历史文化。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学生不了解、不认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好好学汉语而拼命学英语,出国不回,甚至为外国人赚中国人的钱。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热爱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树立文化自信。否则,人们不会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总是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

很多中国人看不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珠,倒是许多西方学者很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价值。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就指出:“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汤因比在同日本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谈话时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刘新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日本人认为,它的强大是因为“左手算盘,右手论语”。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管理思想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德国人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管理企业。外国人学习、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比中国还好。

世界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中国文化之所以延续几千年没有断代,因为她主张政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倡导仁政德治、社会本位、群体和谐。中国文化历久弥新、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她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中华民族,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如此众多的国民,如此强大的国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功不可没的。“大革文化命”的、坑儒焚书的、空前绝后的“文化大革命”没能革除中华文化,足见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巨大影响力。上世纪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都是信奉儒家文化的,它们的发展与儒家文化的推助力是分不开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圈内各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也有力地说明了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有利于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先进性、时代性、超前性和世界性。

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孔子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太阳”,《论语》被称为“亚洲的圣经”。美国人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其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稳定、和谐、发展,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和合”思想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共处与和谐发展;他的“天人合一”的卓见有利于解决全世界的生态危机;他的 “仁”、“礼”、“信”、“宽”、“孝”、“恕”等道德思想成为中华乃至世界各国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因此,近年来中国在全世界创办的几百所“孔子学院”,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外国出现了“汉语热”、“儒学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坚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干部素质、丰富廉政文化的需要

中国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腐败。治理腐败问题一要法治,二要德治。中华文化是以德为本的文化,因此,习近平同志最近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他在《做人与做官》、《多读书 修政德》的文中说:“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他大量引用传统文化中“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名言来论证这个道理。他说:“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要修炼道德操守,提高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出实践。”他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可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干部素质、丰富廉政文化、治理干部腐败问题的需要。

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和谐的基础是人的道德性。人“以德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人文性和道德性。《论语》和《道德经》中的多数内容,或直接与道德有关,或间接与道德有关。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精神,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

经济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道德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目前,许多中国人生活富裕了,但骄奢淫逸之风盛行,道德沦丧的现象比比皆是,构成了社会不安定、不和谐因素,这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严刑峻法就能刹住。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加强德治,运用孔子“庶、富、教”的思想,即重视对富裕后的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使人们明了自己所处的人伦关系及道德要求。

目前,中国的道德滑坡与“文化大革命”错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有直接关系。“文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造反有理,打砸抢抄,大破所谓的“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把中国人民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那些已经凝固在我们生活中的习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批判了,父子互斗,夫妻互斗,朋友互批,同志互揭,君臣有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都不讲了。文革中的红卫兵张某某(其父也积极参与)在文革中为了所谓的“革命”和自保,告发母亲反对毛泽东,其母被定为现行反革命枪毙了。最近,有很多人勇敢地忏悔文革中打砸抢抄,乱批、武斗致伤、致死干部和老师的行为。现在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盲目批判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西方社会主要依靠基督教的精神来维持、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中国要提高国人的道德修养,必须复兴“以德为本”的儒家文化。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凯所说:“虽然儒家本身不是一个宗教,但是儒家能够发挥宗教的功能,起到宗教的作用;只有儒家不需要借助超自然神明的信仰并仍能维持自身的伦理道德体系;也只有儒家能包容一切宗教,但不对任何特定的宗教深信不疑。在多元文化的现代世界,大概只有儒家才能让全世界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上达成共识。”( 见《光明日报》2013.9.1-9.3.)

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需要

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对中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学、经世致用有重大影响与指导作用。儒学是为人之学,教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以成为仁人、贤人或君子;儒学是为官之学,教育官员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为官清廉,为民服务。因而,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古有诸葛亮,今有周总理等,都是名垂千古的大儒;儒学是为师之学,孔子不仅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是“万世师表”。当老师的、为父母的,一定要学思习行儒家的教育思想,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和父母;儒学是为学之学,《论语》中有丰富的学习思想,对我们搞好学习永远具有指导作用。

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这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站稳脚跟的根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我一直认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没有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自信,这“三个自信”难以建立起来。习主席一再倡导习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充满自信。他说,要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受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赵立琦.道德经应该这样读[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4]孙朦.品国学:悟人生智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5](美)艾凯.中华文明震撼了我[N].光明日报,2013-9-1.

[6]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7]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张乐群.中小学校长教育与管理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弘扬中华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