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会议侧记的写作技巧

2015-04-17 18:50■江鸿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侧记背景会议

■江 鸿

全媒体时代会议侧记的写作技巧

■江鸿

作为会议新闻的重要补充,会议侧记在传统媒体时代即受到了各大媒体记者的青睐,并在一些重大的会议报道中诞生出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会议侧记。那么在网络媒体兴起后,随着全媒体报道时代的到来,今天的会议侧记应该怎样写作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和接受呢?

相对于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的出现,受众的阅读重点、阅读口味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会议侧记的写作也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只有这样,会议侧记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补充、完善、丰富会议报道的作用。

熟知全媒体时代传播语境的变化

在人类的传播时代迈入网络传播时代之后,全媒体化播报、自媒体式传播便成了很多媒体人关注的重点,而这种全媒体化报道、自媒体式传播也给传播语境带来了一系列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中最明显的即受众在报道中的主体性地位上升,主动意识大为增强。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面对媒体的报道时有着较强的被动性色彩,媒体报道什么只能被动地接受什么。即便某一受众自身掌握着记者采写中未能知晓的关于一些新闻事件的深层次内容的话,大多数情况下,受制于自己缺少信息的媒体类发布平台的制约,这位受众也只能借助人际传播的手段将其所知在很狭小的范围内传播,起不到大众传播的效果。而到了网络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能借助包括微博、微信或者网络跟帖等形式,随时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发布出去,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我们现在经常说的 “全民麦克风”时代。

上述变化使得传统时代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记者、编辑,与作为信息接收主体的受众之间形成了新的关系,这就是传受双方的身份处在了经常性的互相变换之中,信息传播者会经常性地扮演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信息接受者也会经常性地扮演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加之,自媒体的蓬勃兴起,受众获知新闻信息的渠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化、扩大化的变化,如此一来,受众在接收同一则新闻信息时会更容易接受那些报道视角更具贴近性、阅读或者观看起来更加简洁易懂、传播手段更加 “活泼”多样的报道。如果记者不能科学地认知这一变化并及时作出写作方式、传播手法方面的调整的话,受众的大量流失将会不可避免。

掌握全媒体时代会议侧记的写作技巧

虽然都围绕着会议展开报道与写作,但会议侧记不同于一般的会议新闻写作,其补充、丰富、完善会议新闻的特性决定了记者在对会议侧记进行写作时必须要采用一种符合其定位的写作方法,概括而言,这些写作方法包括:

(一)写作视角——“平民化+异质化”

在会议侧记的写作中,写作视角不亚于足球比赛中的 “临门一脚”,视角选好了,整篇会议侧记会带给受众 “下笔如有神”之叹,而视角选择不当,则极容易使受众产生 “味同嚼蜡”之感。那么怎样才能选好会议侧记的写作视角呢?

其一,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参会人员的性别、民族、学历、工作经历等个体性相关信息和提案、建议,或者参会目的等外围性相关信息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 “蛛丝马迹”,然后从中寻找到最能和社会 “热点”“焦点”或公众关心的话题建立起联系的相关点,找到了这一相关点也就找到了一个比较接“地气”,比较有贴近性的写作视角。

其二,写作中不妨多用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容易使你的写作视角呈现出 “与众不同”的 “异质化”特点。

2015年9月20日,《新民晚报》的《201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颁奖大会侧记》一文的开篇这样写道:

“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的时候,当你看见一支蜡烛点亮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你会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这支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我们自己。”当邹碧华的声音在颁奖现场响起,他仿佛从未离开过。

把获奖者中最具感染力的话语拿来作为开篇,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规避了传统的会议侧记那种单纯罗列新闻报道五要素的做法,不但读来令人感动,而且也与报道主题实现了高度吻合。同时,在接下来的正文中,记者还以 “关键词”的方式将2015年度的获奖人物概括为“燃灯前行、无私善行、舍生逆行”三大类,并且每一类都以小标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此一来,受众不仅能对本次会议的主题、意义等有了一个透彻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会议精髓的广泛传播。

可见,写作视角选择适当,既可以收获 “独家”,在媒体竞争中占得优势,又能提升报道在受众中的有效到达率和接受率,有利于会议精神的深入人心。

(二)写作主题——“鲜明化+单一化”

写作主题犹如文章的心脏,它既能发挥出统领写作素材,提炼文章核心的巨大作用,又能起到指明侧记挖掘范围的特殊作用。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侧记的记者应秉承 “两要两不要”的基本原则。

所谓 “两要”即:1.主题要鲜明。作为会议侧记写作的 “主心骨儿”,主题的确立应该既能体现出事件的新闻价值,又能使受众一目了然,很容易地就知道报道的重点。做一个比喻就是,主题就相当于侧记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如果记者能够将自己缩写的会议侧记的主题能用一两个词明白地表现出来,那么这篇侧记的主题也就可以称得上鲜明了。2.主题要单一。为了提升报道的有效性,一般的会议侧记应该主题单一化,多主题式的会议侧记往往会使得整篇报道给受众难以找到报道中心的感觉,读来也会有一种 “零散”之感,自然也就很难达到 “以有限篇幅,形成合力”,最终实现报道效果的目的。

两 “不要”则是:1.主题不要过于宽泛。面面俱到往往等于面面不到。2.主题不要过于狭窄。过于狭窄会使文章在写作中人为地压缩了表现空间,可能导致很多颇有意义、颇有趣味的素材因为与确立主题无关而失去了 “用武之地”,这样不仅会导致文章读来乏味,更会使报道从整体上降低新闻价值和 “含金量”。

(三)写作风格——“通俗化+背景化”

不同于一般的会议新闻,会议侧记的写作风格应该有着自己的一套要求,切不可与会议新闻的写作要求等同起来。记者在写作会议侧记时,要想把会议侧记写好,把握下面几点尤为重要。

1.平中见深,俗中见雅

在全媒体已然深深影响了每一位受众的今天,会议侧记的写作风格也应该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媒体接触习惯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中最明显的一方面就是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受众更喜欢看语言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深入的报道。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需要注重写作中语言风格的选用,这样才能把会议侧记写作好、制作好。

在语言风格方面,记者应该注意用语的通俗易懂性或者基于通俗易懂性基础上的 “语言美”。

例如在报道全国政协开幕的会议侧记 《心声,在这个春天交汇》中,作者开篇就写道:

这是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半个多世纪的人民政协参政史,一个主题穿越时空恒久不移:把握人民意愿,建言国计民生。

这是不平凡的会前瞬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开幕前一个小时,新华社记者走进北京的街市、医院、学校、北京中央商务区,走近学生、民工、下岗工人

………

百姓的酸甜苦辣通过会内、会外记者的电话连线,迅速反映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的委员中间。政协委员与群众的心声,在这个春天交汇

……

短短数语,既通俗易懂,让读者一目了然,又有着一定的行文美,同时平淡的行文中还暗藏着一定的报道深度,堪称会议侧记中平中见深、俗中见雅的典范。

此外,要实现平中见深、俗中见雅,记者还要注意不要使用句法结构过于复杂的句子展开写作,应该尽可能多地实用短句子,西方媒体界曾有人提出了句子长度最长不超过25个单词的说法,对汉语而言这个长度也基本实用。虽然我们不应该在写作中过于僵化地制定出一个严格的量化标准,但从阅读和理解的角度讲,句子过长会给阅读者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形成干扰,不利于句子原有意思的完整表达。

除了要避免长句和复合句的大量使用外,在写作会议侧记使还应该注意多段落化,最好一个意思一个段落,哪怕这个意思只有一句话,那么这一句话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段落。对文章内容进行多段落处理是短句子的延伸性做法,简短的段落不仅容易从外在形态上为文章营造出一个 “节奏明快”的感觉,而且也会有助于阅读者对文章内涵的完整接受和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避免长段落带来的阅读疲劳感。

2.增加背景,提升价值

作为报道的有机组成,背景材料在报道中能起到补充、烘托、解释新闻事实,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表现事件的特色和意义等特殊作用。在一篇报道中,如果没有了背景材料,那么报道本身必将是乏味和肤浅的。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门彻所说,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在会议侧记写作中,背景材料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对记者而言,在会议侧记中应该如何选择和应用背景材料呢?

第一,选用背景材料时,除了那些对事件报道的完整性和意义有着特别重要地位的一般性背景材料外,尽量选用那些特色鲜明、趣味性或者感染力突出的背景材料。例如,参会主要人员中有一位在年轻时曾有过乞讨经历,那么这就是一则很值得写进文章中的背景材料,对提升报道主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可视性和感染力大有裨益。

第二,记者选用背景材料的视野一定要开阔。要知道,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其内在都有着千丝万缕甚至颇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一个熟练的会议侧记记者在搜集会议侧记的写作素材时,其目光一定是宽广的,甚至可以说牵涉到了会议的历史、地理、人物、知识、社会等诸多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议侧记更具深度,更有 “看头”。

第三,在应用背景材料写作时,尽可能采用 “穿插融入式”的写作方法,也即根据不同段落的不同需要,将背景材料打散,分散到各个段落之中,这样做,相当于给新闻事件加入了 “融合剂”“润滑油”,对提升文章的整体性报道效果有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注意背景材料在会议侧记中应用的 “量度”。纵然背景材料对会议侧记的写作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正如人们日常所言,“事情做过头,好事也会变坏事”,背景材料应用太多的话,也会给人一种材料随意堆砌的不良效果,也容易导致报道主题被背景材料 “喧宾夺主”,得不到有效显现的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背景材料可以用、必须用,但和主题的事实相比它处在次要的地位,切不可在写作中出现主次倒置的现象。

表现方式——“图片化+可视化”

今天的媒体受众和数十年之前的媒体受众相比有着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阅读带有配图的报道,喜欢观看带有短视频的报道。这也就是为什么颇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喜欢大量配图、配视频甚至专门开设图片频道、视频频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受众接受习惯的上述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 “读图时代”,记者在写作会议侧记时也应该注意在展现方式上要勇于创新,应该结合题材大胆地尝试推出一些有着 “图片化+可视化”色彩的报道。

当然,在实施 “图片化+可视化”策略时,记者一定要 “因材制宜”,适宜采用以图片为主进行报道的,不妨就直接制作一个专门类的图片式会议侧记,适宜用短视频进行报道的,剪辑制作一部短视频式的专题报道也未尝不可,切忌不要不顾题材,盲目配图、盲目制作视频。

在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的两会报道中,笔者无意中接触了一位来自基层的“养猪专业户”代表,而且这位“养猪专业户”身上有两点比较吸引人,第一点她是大学毕业生,第二点她是一位尚未婚嫁的年轻女性。在综合考虑到这两点后,笔者意识到对这位代表进行常规性访谈的效果远不如以侧记的方式进行展示的效果,确定了会议侧记这种形式后,笔者马上发动记者开始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准备采访写作文字稿;第二,收集整理该代表日常工作中的照片以及参会照片 (这个可以现场拍摄);第三启动拍摄人物类微纪录片的工作。

在两会期间,这几项工作同步推进,会议尚未结束时,有关该代表的三部会议侧记在网络上同步推出,由于选题较为新颖,切涵盖了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等形式,因此获得了众多网民的 “点赞”,收到了单纯的文字报道收不到的效果。

可以说,在 “读图时代”,会议侧记除了传统的纯文字式会议侧记外,图片式、视频式的会议侧记也应该受到一定的重视,对于那些选题适合的会议侧记,能够用多种表现方式同步呈现的话,其所带来的报道效果将大大超过单一的文字式会议侧记。

总之,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会议写作方式,会议侧记以其较强的现场感、可读性而深受受众欢迎,对提升会议新闻报道质量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伴随着受众媒体接触习惯和阅看口味的变化,会议侧记不但不能削弱,反而更应该以一种“新视角、软行文、重文采、多媒体、立体化”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今天的受众面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的会议新闻报道水平也必将获得有效提升,走出一条 “内容形式受众喜欢,会议精髓深入人心”之路。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正北方网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侧记背景会议
《八七会议》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会议通知
“云上”的浪漫诗旅——2020年《中华诗词》青春诗会侧记
“景芝号”飞机3周岁侧记: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对党忠诚 纪律严明 赴汤蹈火 竭诚为民——益阳市消防支队侧记
会议通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