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宇 张武军
H5在会议新闻中的应用
■董光宇张武军
会议新闻报道,是传播会议议题,扩大会议影响力的重要路径。随着前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的发展,会议新闻的网络传播开始应用HTML5(简称H5)的新特性,产生了新的报道形态。未来,Web环境下会议新闻报道的发展应该不仅限于利用H5技术进行呈现的新闻报道;应用H5技术而带来的产品化、应用化新闻报道作品很可能成为会议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器是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一般意义的网页浏览器 (Browser),通常依据描述网页内容的标记语言(MarkupLanguage),按照对应的语言规则安排内容,在诸多的标记语言当中,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TextMarkup Language,也即 HTML)是最为常用的描述网页内容的语言。
在更早的HTML规则中,HTML语言是兼备提供文字内容与样式排版功能的;但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原有的HTML标准不能再满足更高的网页功能需求,因此逐渐分离产生了控制样式排版的语言 (最常见的是层叠样式表,也即CSS),以及用于控制网页交互、完成高级功能的脚本程序语言 (最常见的是JavaScript),原本的HTML已经单纯成为描述网页流的语言,这种现象在2014年定稿的H5标准中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HTML与样式表、网页脚本在网页中的关联很难分离。因此,当我们在新闻传播中谈论H5时,不是在谈论一种新的标准或是一种新的展现方式,而是一种与原生 (Native)环境相对的,以浏览器、网页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互联网 (Web)环境;对于H5技术的应用,则更应该关注它对于新闻传播报道环境——尤其是本文所涉的会议新闻——带来的改变。
在早期浏览器换代后,Trident内核、Gecko内核以及Webkit内核迅速成为了浏览器市场的三个主要内核,尤其对于移动设备来说,WebKit几乎成为了移动设备上首要的排版引擎。由于Webkit较早应用H5新特性,移动端也较早出现了利用H5技术的报道产品。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应用在后续的版本中直接内嵌Webkit浏览框架,使得H5产品在各个移动平台上的体验趋于一致,近一步刺激了这类内容的传播。
H5技术在当下会议新闻中的应用,按照所在平台分类,可分为桌面端 (包括PC/Mac设备)、大屏幕触摸设备 (即平板端)、小屏幕触摸设备 (即移动端)。其中移动端还可细分为微博、微信端、新闻App端。各类设备在尺寸和交互方式上的区别,以及各类应用在应用权限上的区别,导致了H5报道作品在不同平台上有不同的体验。无论H5技术运用于何种平台终端,它对当下会议新闻报道的作用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改变新闻报道模式。
一、图形与交互:用H5增强会议新闻表现力
网络新闻传播的业务实践中,形式与内容的分界逐渐变得模糊,甚至形式本身就可能成为 “内容”。H5技术的驱动,使得更多元素能够加入报道之中,阅读报道的体验会更为丰满。
以新华网为例,该网在2015年 “两会”期间推出了数据新闻专题——“2015两会数据观”(以下简称 “数据观”)。①整个专题界面相对简洁清晰,布局属于比较典型的焦点图+内容列表的形式,但由于加入了H5中常见的交互效果 (如滑动动画等),使得页面体验优于通常的网页。
增强新闻表现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文字、数据的可视化。会议新闻报道中相对单调的文字可以经由这种方式,变成受众更容易接受的图形元素。《我和两会的一天》②是 “数据观”两会系列报道的一个专题 (见图1),该专题通过图片报道的方式,对两会代表的一天日程进行记录,侧面表现两会会场细节。将这篇典型的图片报道作品与其他作品相区分开的特点是,该报道使用了H5中常见的背景拉伸技术(Background Stretch),使得图片在任何介质上都可以充满屏幕;沉浸式的图片描述使得组图在阅读中更有 “连环画”的体验,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互动”是H5中被新闻传播领域经常应用的技术。这种互动不是对用户行为刺激的 “反射”,而是对用户离散行为的一种 “补间”:平滑的动作反馈,行为与行为之间的自然过渡,都使得网页上的会议新闻的浏览体验更加流畅。优秀、得当的交互动作反馈设计,不仅增强新闻的表现力,也提升了报道的趣味性,将会议新闻中重点放大,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
二、故事与新闻生产:H5的新闻叙事与报道思维
传统新闻业务理论一般要求新闻报道应具备六个要素,即 “5W1H”。③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 “倒金字塔式”写作结构是最为常见的新闻叙事结构,它以事实最核心的部分为开头或做导语,然后依照事实的重要性次序安排段落,以适应受众阅读习惯和编辑编改稿件的需要④。由于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会议新闻通稿化的报道已逐渐不能满足受众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要求。
H5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会议新闻的新闻文体,它有两个体现:
第一,“倒金字塔体”写作方式继续向前推进,摒弃描写性的修辞手法与背景铺陈,“信息优先”理念得到强调。网易在 2014年 APEC峰会期间的HTML5报道作品 《习近平和奥巴马是这样夜游中南海的》借助类LBS界面+触摸的交互方式,以 “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两位领导人的行动路线。《京华时报》在同日也发表了一篇相同主题的消息,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网易的报道中,类似 “两国元首凭栏远眺”“亲切握手”等场景性的描述性文字都被忽略,“做了什么”成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临场感则在滑动控制的交互模式下得到了增强。
第二,H5使新闻信息再次简化。标题和导语的质量决定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应用H5技术,交互很可能用来替代新闻导语中可能的冗余,再次降低阅读成本。腾讯新闻在2014年APEC峰会的专题报道中,利用滚动监听 (Scrollspy)⑤,使页面左侧的选择栏不仅可以快速定位内容分类,还可以根据右边新闻自动标注所属栏目,读者只需要看到标题中的“What”元素,参照新闻分类,就可以基本了解新闻内容。
利用H5技术,会议新闻报道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可以完成某种功能的应用(Application),使得传统“报道新近事实”的新闻报道思维发生变化。新华网2015年两会报道“炫数据”专题下的“政府工作报告与我”板块便是一例。用户可以自由在网页中输入自己的实际信息,网页可以很快反馈出一份定制的表单。表单的数据内容均来自于对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的可视化处理,连接起新闻与受众个体,产生了定制化的互动效果。
智能终端广泛普及之前,针对会议的报道,大多以供PC端屏幕阅读的专题报道呈现出来。随着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小尺寸屏幕阅读的需求逐渐出现,专门针对小屏幕设计的报道页面也随之产生。早期移动端的报道形式由于介质性能限制,相对简单,WAP文字报道或专题组稿即可完成报道,这种报道大多需要编辑在自己的移动端网站上进行二次编辑。由于移动设备性能有限,不需过多的编辑成本,即可完成二次编辑;在移动介质的使用体验接近PC端后,更为高级的报道手段开始出现,以往的“二次编辑”更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即使真正进行 “二次编辑”,编辑成本也比WAP时代高出许多。
响应式设计 (ResponsiveWeb)的出现即解决了跨尺寸屏幕介质上内容展现的问题;它旨在利用CSS控制不同尺寸屏幕上的内容排版,而在不同尺寸的介质上达到各自适合的阅读体验⑥。由于一次编辑即可完成多终端上的内容,响应式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编辑成本,在保证作品呈现的时效性上有很大优势;此外,由于响应式布局更多地针是针对内容排版设定,因此相对二次编辑,更能保证跨屏幕阅读的信息容量,这使得它在会议报道的直播、突发新闻报道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遗憾的是,由于目前国内主要门户的移动版站点大多沿袭早期的WAP页面而来,二次编辑、双线操作已经成为报道中的常态,少有网站使用响应式设计完成报道作品。但随着移动端与桌面端媒介在性能和体验上的逐渐接近,响应式界面的报道作品会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应用模板。
会议新闻应用H5的另一个趋势是以 “互联网产品”,即开发应用的模式完成报道作品。在以H5为代表的Web环境下,利用H5技术的会议新闻报道已经不只是记者和编辑两类岗位的事情:与数据新闻等新闻形态类似,调动技术人员 (程序员)、美工人员协力完成一个报道将成为会议新闻报道的常态。这也暗示着,这种类似互联网产品的运营、开发形态很可能成为会议新闻报道工作的常见流程;报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是一个不止具有新闻信息属性的互联网 “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整体的新闻报道中,H5的应用情况并不平衡。笔者在其他研究中曾发现,外国业界人士对中国移动端的H5作品有一定的肯定;但在能够承载更多内容的大屏幕媒介(PC/平板)端,国内新闻报道的内容优势并不突出。利用H5技术对于提升国内新闻传播效果的作用是显著的,但它是否会成为互联网新闻的主流形式,以及它是否能够承载所有的新闻题材,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lh/sjg.htm
②http://fms.news.cn/swf/ lhrdyt2015/index.html
③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④单波:《“倒金字塔结构”源起之谜》,《新闻知识》,1994年第9期,第42-43页。
⑤严格意义上说,Scrollspy并不属于所谓的 “HTML5”技术;但是由于它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网页交互形式,而且它的确在HTML5网页设计中多有应用,我们仍将其算作HTML5下的一种前端技术。
⑥http://alistapart.com/ article/responsive-web-design
观点速递
倾向性、主观性甚至情绪化,是法制新闻报道的 “雷区”,报道态度与报道角度失去客观理性,有可能会导致公众和司法机关先入为主,导致媒体引导诉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机关对于案件的公正判决。因此,应坚守客观公正,力争做到事实和观点分开,切忌以强烈主观色彩的倾向性采写法制新闻。
——刘亚群,《新闻世界》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