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卿
(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1)
引导观察 让习作坚实起步
吴雅卿
(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1)
小学习作的起步阶段不应只是回忆性的记实习作,而应以训练观察习作为主,指导观察是写好观察习作的关键性步骤。观察指导主要策略:一是明确观察之目的,二是拓宽观察之范围,三是教会观察之方法。
习作;观察;起步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但学生无话可说,一直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困境。是小学生缺少生活吗?不是。小学生的生活也极为丰富多彩,学校里、社会上、家庭中,到处是他们活动的天地,为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变成习作的内容呢?原因是缺少观察,没有体验。借助于对周围事物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才能有丰富的习作内容,也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小学习作教学的起始,应侧重训练观察习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是:“从孩子们开始过学校生活起,我们就教他们思考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述说自己所想的内容。孩子们借着观察自然现象。便即景构思,然后完成写生性作文。”[1]他反对在起始阶段就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习作,主张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让他们形成周围世界的表象,产生习作的激情。
观察要取得效果,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而小学观察习作明确观察目的,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引导孩子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另一层是引导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观察的结果如何等。基于年龄特点,中年级学生的观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注意视线的转移。再者,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观察目的性、持久性也大不相同。如果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那么观察就会细致、深入。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学生观察时,经常告诫学生:“孩子们,仔细看看你们周围的一切,你们看得出春天就要到来的初步征兆吗?你们中哪怕是最不细心的孩子也能发现两三种征兆。谁要是不仅看,而且想,便能发现三十种征兆来。谁要是听大自然的音乐,他便能听出春天已苏醒的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2]
当然,在为孩子确定观察目的或任务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把观察的总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让其逐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孩子观察时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知不觉间,孩子的观察力就提高了。因此,教师在习作前,应先和学生一起明确观察的目的,并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去选择相应的事和物。如《我爱秋天的________》,有的学生紧紧抓住秋天的落叶来描写:公园里,随着秋风娑娑的呼唤,一片片树叶离开妈妈,它们有的飘落到湖里,成了蚂蚁和小虫的小船;有的被人们捡起来,当书签。有的在空中飘飘摇摇,就像美丽的蝴蝶仙子在翩翩起舞。这时,我们好像来到了美丽的蝴蝶世界!正因为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展开细致的观察,描写就显得特别的具体、生动。
由于学生缺乏一双敏锐的眼睛,感受不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导致习作内容的狭窄和干瘪。因此,在习作指导上应着力拓展学生的观察面,引导他们以极大热情去观察。这样,每个学生就有丰富的习作内容,就能产生习作热情,并写出内容具体实在、有真情实感的习作。
1.静态观察
静态观察的指导,要领是用指导语将学生的各种观察器官有序地引向观察对象的最细微部分,观察越细致,所获越丰富,习作就越具体。让学生观察静态的水果菠萝,有学生这样描写:
菠萝的外形既像一个胖姑娘,又像一个不倒翁,头上还戴着一顶时尚帽子。我伸手一摸,一不小心被刺到了。它虽像一个姑娘,可是一点儿也不温柔,穿着一身带刺的铠甲,上面布满了整齐的方格,浑身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我把菠萝带刺的铠甲卸掉,露出金黄的果肉,上面长满小黑点,就像一个个“青春痘”。青春痘可不能吃,我用锋利的果刀将它们削掉,切成片,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一股酸酸的、甜甜的、麻麻的感觉在嘴巴里打转。
学生把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心觉”等感觉,聚焦于同一个菠萝上,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观察,在交流分享中提高表达能力,动笔就不觉得是难事,可为小学生习作的起步打下良好基础。
2.动态观察
动态观察主要是人或动物的活动观察。由于事物在运动中是变化的,而且变化速度非常迅速,稍不注意就消失了,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动态事物时,要做到:一是观察迅速;二是把握重点。为丰富学生动态观察的内容,也为了方便指导,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游戏、活动,学生情绪高涨,参与度极高,体验极为深切,笔下真实而生动:
第一回合开始了,我的对手是陈扬。只见他稳稳当当地半蹲下,轻轻地吹,就像风轻轻地抚摸着,很快乒乓球就被他吹到第二个杯子了,而我却还没开吹,一紧张,劲使大了,猛然间,乒乓球不见了踪影,我急忙低下头去找寻它的踪迹,看到了,看到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捡起乒乓球继续游戏,可还是无济于事,陈扬就完成了比赛,把乒乓球吹进了最后一个杯子。咳,我们败北了。
3.生活观察
日常生活对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但必须让学生在平淡的经历中品出温馨,品出快乐。要引领学生常“回家”看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最后用笔真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临近母亲节了,有老师提议给妈妈一份特殊的礼物,亲手为妈妈做一件事。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买礼物,有的说做贺卡,有的说洗一次脚,有的说做一道菜,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觉得洗一次脚、做一道菜最能够感动妈妈,感受妈妈的辛劳。孩子们回家后用行动送给妈妈一份节日礼物,由于有亲身的体验,情感真实动人:
妈妈闭上眼睛,舒服地泡着脚,看见妈妈这副模样,我信心倍增,更加用力地洗掉妈妈脚上的脏东西。洗完了,我把水端回卫生间,开始给妈妈按摩脚底,我捏着妈妈那坚硬的脚皮,心想:“妈妈为我付出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报答妈妈。”妈妈似乎很享受我的“服务”。按摩完了,妈妈眼里闪着激动的泪光,说:“我的女儿是天下第一孝顺的孩子,我真幸福啊!”我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上网所需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网速大大增加。智能手机的硬件和软件都在不断更新升级,以此为基础,移动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消费就有了坚固的技术保证。
观察不能仅仅凭借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任务。若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所得也有限,习作水平也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确立不同的观察点,按照一条主线观察。
1.有序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存在无序的问题,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点上。针对这一问题,在习作前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根据所观察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观察方法。如观察景物,可以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从远及近,从里到外,或者反之而行;观察动物、植物,可以采取从整体到局部,或者相反。
如描写一种水果,在课堂上拿出实物——菠萝让学生观察,先观察外形,再让学生摸一摸,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甚至让学生闻一闻。学生仔细观察菠萝的形状、大小、表皮,再观察果肉,从外到内,特别有序,描述时自然层次分明。
静物观察要有序,活动的观察也要有一定的顺序。活动观察最常见的先后顺序,有时也结合方位之序。经过这样的观察,下笔时,就能做到次序井然。
2.细致观察
我把干雪菊花放进杯子里,她们有的趴着,有的侧着身,看起来很没精神。我瞧见她们可怜巴巴的样子,就把水倒进了杯子里。雪菊花有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展开花瓣,就像仙子一样,穿着黄色的裙子在杯里翩翩起舞。一朵朵菊花仙子绽开了美丽的笑脸,有的像一个美丽的“小公主”在海底世界里跳舞,有的像一把把小花伞,在水中飘来飘去。
——《有趣的胎菊》
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准确把握住胎菊在杯子里的姿态。入水后更有一系列动作描写体现学生的细致观察:展开花瓣、翩翩起舞、绽开笑脸、飘来飘去等。
学生学会观察胎菊,回家尝试泡胖大海,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举一反三,细致观察胖大海入水后的变化。学生不仅看到水中的气泡,胖大海慢慢胀开、越来越胖,最后完全泡开。有的学生还能够横看杯子里的胖大海泡开时像棕色巧克力棉花糖,从杯子底看胖大海泡开就像水母,呈现多角度的观察。让人有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
3.辅以联想
仅仅满足于具体物象的观察,其结果难免肤浅和板滞,缺乏灵动的色彩。引导学生具象观察后,应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促使观察结果走向深化,所呈现出来的习作将充满灵动的个性。因此每次指导学生观察时,我们都要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说出不同的想象或不同的感受。这样,他们的发言才能生动形象,富于个性化,表达出来的内心感受才有真实情感。
话音刚落,“木头人”们就摆出了截然不同的造型:有的抬起左腿,张开双臂,好像“雄鹰展翅”;有的用双手拉着耳朵,撑起鼻子,摆出了“猪八戒”的样子;还有的则是抬起右腿,一只手摆在额头上,两只眼睛看着前方,炯炯有神,仿佛远方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他。我两手翘起兰花指,眼睛顺着手指的方望去,仿佛在唱京剧一般。逗笑人也使出浑身解数。他们一边做着鬼脸一边唱:“喜羊羊,美羊羊……”
学生观察木头人游戏中同学的表现时,看到有的抬起左腿,张开双臂,联想到“雄鹰展翅”;看到有的抬起右腿,一只手摆在额头上,两只眼睛看着前方,联想到远方有东西吸引他。这样的联想为观察插上腾飞的翅膀,文章显得特别生动。
总而言之,小学生不是没有可写的材料,而是缺乏观察的能力。所以,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便能激发学生习作热情,使其感到有话可写,从而产生强烈的习作欲望,这是小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一大制胜法宝。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014-11-26
吴雅卿(1967- ),女,福建厦门人,厦门第二实验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G420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3-9884(2015)02-0050-03
1673-9884(2015)02-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