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大勤
(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大思政”视野下专业教师任班导师工作研究
——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
甘大勤
(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在知识更新空前迅速,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面对一群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大学生,专职思政干部由于自身专业“短板”原因,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日益突出。专业教师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班导师,发挥专业教师优势,通过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竞赛指导、学风建设、专业素养拓展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融入学生中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业和就业的指导者,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高校;大思政;专业教师;班导师
所谓“大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中央〔2004〕16号文件明确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政工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可见,专业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国内包括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不少高校已推行班导师制,福建工程学院从2012年起在全日制低年级本科生中全面实施班导师制度。本文拟在“大思政”视野下,探究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工作的优势,探索高校育人的新途径。
(一)大众教育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新挑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面对充满活力,具有强烈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和自我意识的青年大学生,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积极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思政年会、理论课程教学、院系党建会议、主题班会等形式,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在大学生安全稳定、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是,在知识更新空前迅速,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各种非正面信息的侵入以及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颠覆等,都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师的说教不时持以“逆反”态度,甚至出现少数群体心理上的“对立”,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专业教师与学生互动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20世纪末以来高校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使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增长。从1999年首次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至今,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课堂从早期1个班级增加到多个班,甚至出现同一课堂学生数超过200人的现象,课堂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师生互动变得更为困难。此外,专业教师在高校跨越发展进程中,除了教学任务以外,也承担了很多科研、社会服务等其他工作,这使得他们在专业知识教学以外无暇他顾,在客观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思想引导和成长关怀,以致师生互动仅能停留在比较有限的“课堂时空”;另外,由于本科生在第一二年级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公共课或基础课,很少能有机会与专业教师进行接触与交流,因而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密切师生的渠道。
(三)思政工作者与专业教师亟需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政工作者)多为非专业教师,在学生安全管理、危机防范、日常服务等专业性要求一般的工作方面大多可以胜任。但是,他们受到专业限制,在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科能力培养、职业就业规划等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远不及专业教师。而专业教师们往往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定义在专业或学业层面,把“传道”与“授业解惑”隔离开来,造成“教书”与“育人”脱节,或者出现重“教书”而轻“育人”的状况。专业教师忽略了在“育人”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导致专职思政工作者工作压力增大,进而影响到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一)配备班导师,夯实工作基础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与中学的分水岭,二者在学习目标、方法以及环境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许多高校在一年级课程绝大部分安排为公共课或基础课,一些大学生在此阶段出现学习目标、专业方向、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迷茫,与中学时期梦想中的“大学”产生很大落差,进而失去方向和动力,有的甚至变成了问题学生。[2]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许多高校为每个本科一年级班级配备1名班导师(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尤其鼓励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教师、校领导担任低年级班导师,着重从专业和学业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起学业、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减少学生在学业和发展上的困惑,为学生成长和成才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二)明确班导师职责,提高工作针对性
相对辅导员等专职思政工作者而言,班导师有着明确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在工作方式上采取“六个一工程”全面参与育人工作,即:每月走访学生宿舍一次、每月深入一次课堂、每月进行一次工作交流、每学期参加一次班级活动、每学期提交一份工作报告和填写一本工作记录本。相对明确的工作职责,一方面让班导师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学风建设、文明建设以及违纪情况与班导师考核进行挂钩,通过这些有形的抓手,推动班导师花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融入到学生中,提高工作针对性,强化育人工作成效。
(三)发挥班导师的专长,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1.班导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为专职思政工作人员,很少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职教师。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新升本科的高校,思政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非本专业的老师,由于思政干部在专业上的“不对口”,课程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在低年级本科生实施班导师制度,尤其是任用专业教师为班导师的学院对这一问题可进行很好的弥补。由于专业教师在本专业上的资历、经验和相对扎实的专业素养,在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自然有更加充分的“话语权”,因而在职业规划的指导上也更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能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指导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专业”指导和规划。[3]
2.班导师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所学科目绝大多数是公共基础课程。以福建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大学一年级2个学期学生所学课程接近20门,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约15门,占到一年级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三。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一整年的时间里几乎接触不到专业课程教师。公共基础课程与中学所学课程的相似性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专业学习边界的模糊,进而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感到迷惘和困惑,专业旨趣无法得到及时的树立和巩固,学习积极性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下降,进而也影响到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学校实行班导师制度以后,尤其是专业教师任班导师的班级,班导师们通过各种学生活动主动融入学生中,针对学生的迷惘和困惑进行及时引导教育,在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视野的拓展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方面起到很好的帮扶作用,可以较好地解决低年级学生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无用论”的问题,同时还能培育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的兴趣,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班导师在学科竞赛中的关键引领
就大学生专业学习而言,学科竞赛对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专业学习效果、培养创新创造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低年级学生对学科竞赛了解不多,也缺乏专业教师必要的指导,造成学生虽有热情却很少参与。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等方面原因,专业教师与低年级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即使专业教师在科研项目和课题完成等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本科生参与度,但往往由高年级学生参与,这就更影响了低年级学生走近学科竞赛或教师科研等专业拓展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新升本科高校而言,学科竞赛机制尚未健全,竞赛氛围也不够浓厚,在多数情况下学科竞赛变为团员、学生干部带领低年级学生简单参与的表面性活动,活动成效无法保证,进而也失去了学科竞赛的吸引力和积极意义。而实行班导师制度以后,特别是专业教师任班导师的班级,班导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学科竞赛信息、渠道、参赛技巧方法指导等,特别是班导师们直接担任竞赛小组指导老师,帮助低年级学生组建项目团队,量身定制参赛项目,从而更好地调动了低年级学生了解学科竞赛、主动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更加扎实,专业兴趣更加浓厚。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福建工程学院在低年级本科生中实施班导师工作已经两年多,成效明显,尤其是专业教师任班导师的学院能够积极改变传统思政观念,通过思政干部“搭台”,专业教师“唱戏”,探索协同育人模式,从而密切了师生关系。专业教师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自觉承担“大思政”工作责任,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育人工作成效。
1.学风显著改善
以前专业教师与思政干部在育人上的两种职责,通常是以思政干部负责思政教育,专业教师仅负责课堂教学的模式呈现。福建工程学院通过让专业教师担任本科低年级班导师,让专业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加注重“传道”。学校实施了“六个一工程”,鼓励班导师们通过下宿舍、进课堂、网络空间和参与班级活动等形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学生优良学风班建设、学科竞赛水平、开展创新创业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违纪、补考、转专业等现象得到有效的改善。
2.班风明显提升
专业教师成为“大思政”的一员后,合理分配自身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以及育人工作,自觉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中去。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学科竞赛活动、创新创业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得到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加积极向上,班级风气更加团结进步,班级凝聚力也得到很好的加强。如,福建工程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骨干教师,在担任物流管理专业2013级某班班导师后,通过每月一次主题班会以及每个学期一次班级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融入班级集体里,同时还在该班级组建了几支学科竞赛团队。该导师所带的其中一支团队在校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4年他带的班被评为校级优良学风班。
3.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专业教师在担任班导师后,通过“思想教育、生活关怀、学习指导、就业引领”等多个方面的指导帮助,借助“六个一工程”方式,与学生相处更为密切,师生情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班导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去感染、引导学生,也使高等教育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弘扬,一些负面问题也得到了遏制和克服。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之下,尊师重教的风气得到较好的弘扬,亦师亦友的教师角色也提升了学生大学生活的热情和信心。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对高校整体的教、学风气和育人成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福建工程学院部分学院实施班导师制度的成效来看,实施班导师制总体上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顶层制度设计尚需要加以完善;班导师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班导师的投入和成效存在不平衡现象;对班导师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师生对该项工作认可度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班导师个体工作方式差异,个别班导师工作成效不明显等,这些都在整体上影响了班导师工作的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班导师制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为“大思政”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当前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来维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高校必须从学校层面加强制度设计,让专业教师跳出45分钟课堂育人局限,鼓励专业教师自觉参与全员工作,从制度上保证专业教师成为“大思政”的重要力量。[4]如福建工程学院在推行班导师工作中,明确班导师“四个领域”的职责,制定了“六个一工程”,并把该项工作与专业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相挂钩,有效地调动了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担任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在如何调动班导师后期继续从事好该项工作的积极性方面,该项制度设计就略显薄弱了。同时,对于在职称评定或评优评先方面要求不迫切的教师而言,该制度也缺乏激励的作用。随着这个制度的实施,许多专业教师大都已有过班导师的工作经历,有必要将该项工作适当与教师绩效工资、其他教学工作量等有效结合,让专业教师们乐意继续担任班导师,并主动参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育人工作,从而为制度上形成全员育人新常态提供保障。
2.加强全程管理,健全奖惩机制
福建工程学院在低年级本科生实施班导师制以来,大部分教师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班导师工作,尤其是专业教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低年级本科生思想引领、生涯规划、专业思想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制度仅规定专业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须担任班导师(且考核要合格),专业教师在担任一轮班导师后多半不愿再担任该项工作,这就会造成对班导师管理较为宽松,出现班导师工作不平衡、好坏参差。因此,还须进一步细化管理规定,将学生成长情况、班级建设情况与班导师考核相联系,加大班导师工作考核和奖惩力度,鼓励班导师更好地融入学生中去,不断提高育人成效。
3.加强思路创新,积极拓展工作方式
以辅导员为主的专职思政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工作领域存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侧重点也不同。因此,不能将班导师简单看作辅导员工作的补充,班导师工作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六个一工程”所要求的范围,而应该发挥班导师在专业上的优势和人格魅力,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基于因材施教原则,探索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和形式。如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学风提升等进行立项,在学期末提交成果进行考核,从而既保证班导师做好育人工作,又创新工作方式,使工作成效在多渠道方式下得到加强。
4.加强观念引导,增强师生对班导师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高校推行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后效性和长效性角度来看还需要在前期努力摸索,全力推动。其中,在全校教职工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和各学院也须加大对班导师工作的宣传力度,把该项工作列入党政工作重点,并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同时,学校和各学院也可采取多种形式对班导师工作进行专栏报导,每个学期定期进行班导师工作展示,让师生了解班导师工作的具体情况,展示班导师工作风采。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挖掘、塑造先进典型,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推广,从而使班导师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内心,在师生中获得更加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综上所述,专业教师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班导师,可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优势,促进专业教师更好地融入学生中去,为教师工作时空与学生学习时空相融合提供有效保障,有效解决专职思政干部专业短板与学生专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让专业教师自然融入“大思政”视野中,从而在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上开创更加良好的局面。
[1]王蔚岚.教学型大学中班导师的作用初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107-108.
[2]唐勇军,郭钟宁.高校工科类大一新生班导师工作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S0):274-275.
[3]林鹏.高校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要求[J].集美大学学报,2008,9(2).14-16.
[4]宇振盛,于金红.做好“90后”大学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师德师资,2009(12):9-10.
(责任编辑:许秀清)
Research into professional teachers acting as classmen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an Daqin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18,China)
In the new era featuring with fast renewing and spreading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professional ideology education cadres are facing with increasing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practis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due to their deficiencies in profession,as the students aremodern students who are energetic,of intense innovative spirit and times spirit and self-consciousness. The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cting as class mentors of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are prob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acro-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Proposals 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ulty and the students are proposed,which include the professional faculty’s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s’career planning,courses/disciplines competition guidance,learning style construction,professional quality extension and other daily routinesmanagement to become the students’ideologicalmentors aswell as the study and career instructors.
university;macro-ideology and politics;faculty/professional teacher;classmentor
10.3969/j.issn.1672-4348.2015.05.019
G641
A
:1672-4348(2015)05-0495-05
2015-05-14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GB-I-14-41)
甘大勤(1972-),男,福建尤溪人,经济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及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