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与策略应对

2015-04-17 17:51杨雪星
福州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能源转型绿色

杨雪星



新常态下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与策略应对

杨雪星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体制机制、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能源瓶颈、环境污染、国际压力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制约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新常态下,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已经不可拖延。绿色经济转型是后危机时期谋求新的增长动力、寻求改革与平衡、实现强劲可持续增长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中国需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全力推动改革创新,通过完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创新、优化绿色产业与能源结构以及开展绿色经济国际合作等路径,倒逼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策略应对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经济、能源、粮食、环境等多重危机,全球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和要素流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一个“新常态”。国际上提出“绿色经济”号召,以期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引擎,旨在通过绿色投资、绿色创新等经济刺激政策,复苏经济与创造绿色就业,并借此作为新的增长点和转折点,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其绿色经济发展将对未来经济繁荣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新形势下,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1]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要求,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绿色经济己成为全球经济环境发展的新趋势,是世界各国经济转型的战略方向和主要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环境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和必然要求。绿色经济转型就是要求传统的依靠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绿色生产的新增长方式转变。[2]具体来说,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全球经济再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以及资源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转型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经验表明,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国内资源条件来看,结构调整都不可能在传统的技术和机制下实现,只有走绿色、可持续的道路,才能实现集约化增长。具体来看,农业绿色转型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减轻资源环境恶化,改善环境污染等,为工业和服务业绿色转型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有助于产业间的融合,特别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而加快产业整体转型升级;而服务业的绿色转型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同时也融进了许多科技元素,加快服务业绿色转型就抓住了调整供给结构的突破口,就从总供给方面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二)绿色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转变发展方式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转变过去主要依靠资源驱动模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增长模式,走绿色创新驱动的道路,着力推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而转变发展方式,我们讲了很多年了,却一直转不过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忽视了产业绿色化,总是跳不出重化工业和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其结果必然是高投入、高消耗和低附加值、低效率。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顺利推进产业的绿色转型,就能更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等国际贸易新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迎刃而解了。能否将金融危机转变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在很大程度就看能否把握发展机遇,提升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的发展潜能。

(三)绿色转型是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现实选择

绿色转型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现实必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实体经济活力对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相继确立了“再工业化”的思路。该“再工业化”绝不是重复以往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而是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重塑产业国际竞争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却大多面临着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外部依赖性较强,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环节,产业区域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工业能耗、资源能耗、污染排放高,环节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要想突破这些问题和障碍,必须依靠全新的模式和机制,而绿色转型正是对这些国家技术创新、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生产方式、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的一次全面、深刻的绿色化变革,必将有效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国际竞争力。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过,“掌握低碳技术与可再生能源之命脉的国家将主导21世纪”。如果绿色经济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在投资的推动下全球将形成一个数十万亿美元规模的实体经济产业,新绿色产业很有可能像20世纪的信息技术产业一样迅猛发展,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恢复和再平衡全球经济。

(四)绿色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随着要素跨国界流动和全球配置,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不断向周边地区甚至全球扩散,能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国际化,而应对气候变化更是全人类的新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改变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化转型。美国提出,到2020年,同2005年相比单位GDP减排17%,欧盟提出最高减排30%的目标,而中国的目标是40%-45%。[3]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和国际竞争战略重点的变化使各国参与能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面对这种形势,加快绿色转型,不仅有利于维护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性,有利于协调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产业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如果不开展绿色转型,一旦发达国家主宰的“碳交易”和“碳关税”等全球减排机制确定并运行,将对我国依靠高能耗、高排放、总量扩张的生产和出口增长模式造成重大冲击,进而制约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五)绿色转型是保障能源和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石油、粮食、食用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尽管各国的低碳化实践将对国际资源和能源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但由于资源性产品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其稀缺性长期存在。而随着再工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速,各国对资源和能源需求迅速上升,并表现出较强的刚性。在严峻的资源和能源供求形势下,需加快生产和生活的绿色转型,特别是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绿色转型,通过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构建更加稳定、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从而以较低的单位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的能源和产业安全。

二、新常态下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国情不同,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正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深刻、发展驱动力创新转变等复杂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绿色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在体制机制、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能源瓶颈、环境污染、国际压力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体制机制惯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以盲目追求GDP增长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惯性是阻碍中国绿色发展的巨大藩篱。一是尚未形成对地方绿色转型的激励机制。尽管中央一再重申要科学发展,但以往一些地方追求GDP的实在的“政绩”起到了示范效应,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仍一味追求GDP而忽视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存在;二是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彻底,非市场化定价手段在要素资源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中还发挥一定的作用,造成要素价格扭曲,阻碍了绿色经济发展;三是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未按市场机制定价并纳入原材料成本核算,导致生态脆弱或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长期受损,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不利于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资源价格扭曲行为作出调整,不利于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和践行。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绿色经济领域过多依赖外需

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资源利用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为55%,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和25%,万元GDP用水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粗放的增长方式也导致了较大的“环境贸易逆差”,[4]据估算,中国生产出口产品的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4,约30%的二氧化硫,25%的烟尘和20%的碳排放源于出口贸易。而绿色经济领域的外需依赖更为严重,新兴绿色产业如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严重的欧美市场依赖症。我国已成为太阳能组件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国,也是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风电、太阳能企业仍未走出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模式,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应用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市场。据统计,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高达8000兆瓦,居世界首位,但现在国内组件厂商大多依靠海外订单生产发展,其生产的95%是用于出口。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欧美国家减少了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新能源产业遭受严重打击。

(三)环境污染突出,经济发展遭遇资源能源瓶颈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30多年来集中体现,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根据2012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中国在参与评比的全球132个国家中,仅排在第116位,而以绿色能源闻名的瑞士排名首位。近年来,我国资源消耗迅速增加,环境压力急剧加大,具体表现为:空气和水污染严重,耕地总量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速,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灾害频发。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未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将大大增加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截止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城镇人口达到7.3亿,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65%左右。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量,约需能源50亿t标准煤,增加楼房建筑面积400亿平方米。[5]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据2012年《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可见,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瓶颈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四)绿色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也承受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环境问题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面对气候危机等问题,国际社会要求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来积极应对这些危机,应对不当将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利益。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报道,2014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2%,但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消耗占44%,水泥消耗占53%,巨大的资源消耗及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助长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升温。国际社会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环境履约、跨界环境纠纷等给中国发展不断施加压力。如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碳关税、碳足迹要求,控制碳金融等绿色产品金融市场,主导绿色产品技术标准和技术市场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主导全球绿色制度体系,增加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压力,减少其绿色经济话语权。

三、新常态下加快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实施以下战略对策,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一)完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健全制度保障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就要深化制度改革,向改革要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前,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突出,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形成系统完整的宏观战略体系;其次,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要加强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一是要加快完善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配套法律,抓紧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排污交易、生态补偿、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要协调绿色经济相关法律关系,处理好资源综合利用法、能源立法、污染防治立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与绿色经济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叠和矛盾;三是加快其他法律“绿色化”,在制定完善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审计、对外贸易等法律法规时,也要充分考虑从法律措施上支持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最后,要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形成真实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和土地价值,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土地价格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管理和费用分摊机制等。

(二)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技术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只有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才能摆脱技术水平落后的“锁定效应”,才能使绿色经济发展有稳固的基础,才能发挥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6]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一要制定并实施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除了需要完善修改现行税收减免政策之外,还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减少对中小企业投入上存在不平等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作用;二要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注重提高创新效率。我国的R&D投入总量已经进入世界前5位,支出强度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R&D投入的产出较低,创新效率亟待提高。一方面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国家科技计划需更多反映企业科技需求,更多吸纳企业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另一方面,要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在创新;三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人才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三)优化绿色产业与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绿色经济发展是通过绿色产业来实现和构筑的。我国绿色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快速发展中存在绿色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技术不足、国际认证水平低等问题。发展绿色产业,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继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又面临资源约束特别是能源约束问题。在能源结构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12年,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仍高达68%,煤炭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7]而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煤炭属于高碳资源,加上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使得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急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通过改变传统能源发展方式、加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清洁能源等举措,不断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管道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争取在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四)积极开展绿色经济国际合作,形成全球合力

拓展和深化国际绿色经济合作,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国有责任携手努力,共同发展绿色经济,形成全球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强大合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8]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不应在国际贸易、环境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变相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保护环境为借口或假借绿色标准之名设置各种绿色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而应该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缓解其绿色技术研发的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不足情况。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正处在提升绿色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不仅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经验交流与共享,更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绿色经济战略,培养本国独特的绿色经济竞争优势,为更好地开展全球绿色经济合作奠定基础。

[1]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上)[N].人民日报.2014-08-04(01).

[2]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绿色转型•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 杨朝飞,里杰兰德.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上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4]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全球格局变化中的中国绿色经济发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5] 王金南,李晓亮,葛察忠.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9(5):53-56.

[6] 王敏鸽.我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路径探析[J].知识经济,2013(17):9-10.

[7]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3):3-18.

[8] 张梅.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3(5):93-102.

责任编辑:林善炜

2014-1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89)的阶段性成果。

杨雪星(1990-),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绿色经济、绿色创新与竞争力问题研究。

D062.3

A

1674-1072(2014)06-072-05

猜你喜欢
能源转型绿色
绿色低碳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转型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沣芝转型记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