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途径探析——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5-04-17 17:32:19史在宏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纺织校企院校

史在宏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主动将教育教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突出特色,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校企、校地对接,找准服务的切入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职院校聚集了社会优秀人才、前沿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一般来讲,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结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近年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就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谈几点认识。

1 以立德树人才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人才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立德树人既包括对学生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包括对师资的培养,为知识传播、理论和技术创新及应用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主体。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首先必须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思想道德,较高科学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一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共建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学校与省内多家中职院校进行深度交流,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及教材的有效衔接,推进了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三是在单独招生过程中,学校采取了“文化测试+技能面试”的选拔方式,凸显高职特色,体现了选拔环节的专业性与企业的对接性。四是学校成功地与重庆乾宏集团实现了“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共同开创了“双元四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是实施了以“科研助理”为主要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六是学校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帮助学校科学的测定社会需求,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诊断并提出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的建议,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启动了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计划和高层次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名师+团队”的人才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以教学名师评选和教学团队建设为重要手段,不断提升师资队伍职业素质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二是构建一支以“教师+技师”为特色的专任教师团队和行家型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双师素质教师达到了85%。三是加大教师队伍培训考察力度,先后派教师赴国内外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培训达1000余人次,深入到一线企业考察300余人次,有效地增强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新了教育理念。

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60余项、省级奖250余项。学校毕业生连续19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 以上,学校已连续7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 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必须是一座出色的学校。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容推卸的责任。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握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高职院校不仅要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而且还要承担创造新知识、提供新思路的任务。

有关资料显示,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增长,50%以上归功于科学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来自大学。从我国来看,大学已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方面军和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高职院校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已成为衡量学校社会影响力、综合实力和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标尺。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在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过程中,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一是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成立“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二是把学校原来的9个系,调整为9个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使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为“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校企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的相互嵌入,使“校中厂”、“厂中校”成为现实,学校与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三是建设校内科技研发中心,学校建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纺织品生态染整实验室,另外设有太赫兹纺织研究中心、染整技术研究所、蜀锦蜀绣研究中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软件测试中心和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所等科技和社会服务机构。四是针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居多并向园区集中的特点,学校主动融入彭州家纺服装园区、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广东新塘、西樵纺织园区等全国六个大型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在学校的直接推动下,彭州家纺服装园区被纳入四川5.12灾后重建项目和成都市“一区一主业”战略规划,成为西部家纺服装产业龙头;作为广安区政府和西部牛仔城投资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完成了广安区轻纺服装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促成了西部牛仔城项目成为四川省的重点项目,并进入广安“十二五”计划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

2010年来,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4万余人次,社会服务收入由2010年的120余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500余万元,累计社会服务收入1100余万元,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学校先后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准建立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予“中国纺织科技创新人才西南培训中心”;被教育部授予国家开放性学历纺织行业首批实施单位;学校牵头成立的西南纺织服装职教联盟被四川省经信委评为“四川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机构”。

3 以文化传承为重要任务,着力弘扬先进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是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器。这种推动器的作用表现在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技术、管理、文化、组织的创新基地。高职院校可以提升一个区域的品位和文化内涵。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不仅是师生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开展“创造性的文化生活”的地方,也是弘扬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不仅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也将通过人才培养和校企深度融合,对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同样,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企业和地方的文化也深刻地影响校园文化发展。而高职院校的特定功能性质决定了它在上述文化碰撞中必须自觉承担起弘扬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努力为增强企业、地方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办学中凝炼了“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敬业奉献、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范、勤、严、爱”的教风、“好学、善问、勤思、笃行”的学风等。这些文化在吸纳地方和企业的优秀文化过程中形成,在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中提升,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办学的特有内涵。

4 以校友和合作伙伴为重要纽带,着力构建人才与信息资源高地

高职院校不仅本身拥有大批人才,同时还通过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与社会各界的各类人才形成了特有的校友及合作伙伴关系,这使高职院校天然具备构建人才资源高地的条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它必须拥有强大的信息系统,这又使学校具备构建信息资源高地的良好基础。近年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大力加强校友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校友工作机构,加强了信息资源库建设,成立了信息中心,并开展了将云计算技术引入蜀绣技术资源库建设的工作。

具体而言,一是依托学校在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设计等传统特色专业(方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优势,以精品共享课程、网络课程开发为龙头,以教学资源数字化管理为重点,立足校内教学,面向远程教育,构建集成化、分布式专业资源数据库。二是整合图书馆馆藏专业文献和电子资源,适当引进和开发国内外纺织服装科技情报和行业信息资源,最终建成一套资源丰富、设计规范、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纺织服装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及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

[1]田青.山东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实着力点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2(5).

[2]石金叶,范旭,陆剑宝.美国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3]张林龙,许士群,王春模.发挥高职院校特色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成人教育,2010(3).

猜你喜欢
纺织校企院校
澳洋纺织
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 08:14:38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