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凤 丁可夫
(1.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2.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5)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当前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对于物质穷奢极欲的追求、贪欲毫无节制的满足,把人与自然全面、协调、互惠共生的关系,简化扭曲为单一片面的利益索取关系,结果出现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不失衡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困扰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生活,危及人类的安全。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入国家五年规划。建设生态文明,解决发展问题,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另一方面,要培养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能够担当可持续发展任务的“生态人”。中小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是否具有生态文明理念,是否具有生态文明知识和实践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生态教育,德育先行”。加强生态德育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德育有助于向中小学生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走健康生存道路。
在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中,人决定着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人的生态道德品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小学生态德育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观出发,向受教育者传授生态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培育深厚的生态情感、树立坚定的生态信念和养成规范的生态文明行为的德育活动。根据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心路历程和品德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小学生态德育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欣赏、热爱、尊重自然万物,自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积极投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知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四个方面。[3]在统一的大目标、内容前提下,为提高生态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小学、初中、高中生态德育目标、内容各有侧重点,同时注意纵向有效衔接,形成明确具体的中小学生态德育体系。
1.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意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为目标。生态道德意识是个人对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基本认知与觉察。它主要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优化意识、能源节约意识和消费简约意识的教育。生态道德意识教育要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强调人类主动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实现道德水准的进步以及人类自身素质的完善。是否具有优良生态道德意识是衡量当代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
2.生态道德知识教育。生态道德知识教育是以树立学生的生态道德理念,提高学生实践生态道德能力为目标。它主要包括:加强学生生态科普知识普及,引导中小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制约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生活的重要性等等问题;促使学生形成关于生态环境的系列价值观,激发学生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动机,激励学生欣赏、热爱、尊重自然;唤起学生的生态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的生态思维,使学生掌握生态基础知识,具有践行生态道德的能力。
3.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生态规范作为整合和调适生态问题的手段,主要用于规范、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生态规范教育内容应包括:宪法以及包括环境保护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反映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决议、决定等文件体现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学校结合本地区实际所制定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具体生态道德教育规范。
4.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是把生态意识付诸于实践,实现由知到行的飞跃,主要内容指向日常生活中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把生态道德观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融合在一起,把生态道德观具体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按照生态道德的要求修身立德,督促学生作为道德个体践履笃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行为习惯,落实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成果。
生态德育目标是生态德育工作的方向,不仅决定着生态德育的内容,而且还决定着生态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培养目标、内容,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从思想根源出发,联系学生个体生活经验,遵循学生个体成长轨迹,尊重生态道德内化和外化的规律,经过课程教化、实践内化、环境感化和教师引领示范等途径实施生态德育。
(一)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教化作用。生态德育的终极目标旨在实现学生对于生态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生态德育目标实施所涉及的生态认知因素,重点采取课程教化策略。也就是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普及生态环境常识,培养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美化生态环境的能力。生态德育是时代赋予学校的重任,应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规划体系,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
课程教学是渗透生态道德内容的主要渠道,是生态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校应当将生态德育纳入课程教学,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生态道德全面纳入学生核心素质培养体系。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的最根本途径。修订小学、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大纲,根据各学段和年级课程教学的不同特点,明确不同的培养方向,做好生态德育目标的纵向有效衔接。积极推进生态道德进入学校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应根据各学科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蕴涵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找准结合点,有意识地、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道德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生态道德的有机渗透,潜移默化。
课程教化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与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和生态德育切入点。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和互联网上的丰富知识,以图片、音像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客观事实和统计数据,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目前全球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唤醒他们的危机意识,认清推进生态建设已经刻不容缓的现状。为学生选择提供一些诸如生态社区、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简介等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自觉参与生态环保的思想觉悟。使学习生态知识与实践参与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方法,积极投入珍惜自然资源、维系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切实提高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过程的体验养成作用。根据生态德育目标实施所涉及的规范生态行为,重点采取实践过程习得、内化策略。未成年人心智发育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多地要在实践体验中发展身心、完善品德。针对中小学生生态道德的实际行动弱于生态道德意识,学校生态德育工作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各类活动载体和实践过程,不断为学生主动参与、接触生活、真切体验、实践磨练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更加充分地参与和更为深入地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领会,将生态道德认知内化为信念,指导并且规范日常行为,进而外化为生态行为习惯。
组织生态社会实践。学校生态德育的迫切任务,是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态意识并将其付诸行动。组织学生对所在或周边地区开展环境监测实践,了解大气、水文、森林、水土、生物的现状以及相关要素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污染源头,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国际机构的环境治理经验,提出相应对策。组织学生游览生态保护区、风景区,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认领悟自然生态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活动。号召学生前往环境保护机构、生态农业村(场、户)实地参观、学习、实践,了解时下得到推广的先进环境保护措施、方法和实施生态农业的原理、方法及意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践行生态道德的能力。组织学生创建“生态校园”,运用所学的生态科学知识,积极参与优化学校环境的志愿行动,以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生态责任,提高学生践行生态道德的能力。
实施生态文明体验养成教育。生态德育是重情感、重体验的德育活动,学校必须真诚地站在生活维度,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按照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步健全与完善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制度,将生态道德各方面内容、要求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化为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加以遵守。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结合春游秋游、夏令营等课外活动,亲近自然;结合植树节、爱鸟周,保护母亲河等主题活动,积极参与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实践行动;结合消费行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选择文明的消费方式,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贯彻节能理念,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严格控制废物、废水、废气排放等等。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深入体悟生态道德内涵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把生态道德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反复践履,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三)营造生态德育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环境氛围的激励和熏陶作用。针对生态德育目标实施所涉及的生态情感因素,重点采取环境氛围的激励和熏陶策略。环境氛围是开展、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所处环境氛围是否适合、支持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德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形成生态德育的家庭氛围。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基本职责,同样也是家庭的责任。家庭是生态德育的启蒙地,需要履行对孩子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社会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的行为形成巨大的示范作用。作为孩子榜样的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规范的生态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把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作为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鼓励、指导孩子参与节水、节能、节电“三节”和饮水干净、街道干净、庭院干净、居室干净的“四净”的生态环保活动。坚持绿色消费与节约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杜绝挥霍性、铺张性、排场性等一系列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培养孩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孩子珍惜资源,不乱扔果皮,不乱丢垃圾,爱护花草,保护小动物;指导孩子完成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废弃物品,积极参与公益环保活动。还可以通过家居装饰所体现的生活品味,传递自然、简洁、优雅、符合生态道德要求的审美理念,以耳濡目染的形式使孩子养成规范的生态行为。
营造生态德育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生态德育社会环境的创建,各部门、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发挥所长,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弘扬生态道德的责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积极宣传生态德育知识,讴歌生态道德的主旋律,满腔热情地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旗帜鲜明地抵制挥霍性、浮华性、铺张性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树立合乎生态规律的生活法则。各级林学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环境保护机构可以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日常工作计划,充分利用“爱鸟周”“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传统环保主题项目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生态德育的舆论氛围。持续推动生态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优良的日常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设生态德育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遵循“净化、绿化、美化、教化和变化”标准,积极营造有利于开展生态德育的校园物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按照生态要求处理各类垃圾,保持校园与教室卫生整洁。扩大校园内绿色植物的覆盖面,保持学校绿化的整体和谐。把生态道德融入学校的景观工程,加强校园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交融,精心规划建筑、园林、雕塑和文化传播的设施,力求做到让每块土地、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会说话,都来普及生态科学和环保法律知识。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道德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和要求,全面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把生态道德融入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融入学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在日常行为中加以遵循。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创立校刊或校报,建立学校电台、开辟文化墙廊,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橱窗、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在学生中普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通过时下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宣传生态文化,利用微博与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传播生态价值观。建立生态道德主题教育网站,聘请专家、学者、学生生态志愿者进行生态道德理论的宣传和渗透。
(四)提升教师的内在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青少年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主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关键是教师。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道德高尚、业务素质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保证生态道德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教职员工的生态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丰富他们的生态知识,增强他们的生态德育能力。教师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铭记立德树人的责任,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握生态环保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技能与方法,教育学生面对生态危机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教会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技能与方法。教师还应当以身作则,崇尚健康淳朴的生活方式,培养文明优雅的行为习惯,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积极参与生态实践活动,用自己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只有率先成为生态道德的践行者,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成为生态道德的示范者、指导者。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态德育工作,构建以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道德行为为主体内容的生态德育体系;开展行之有效的生态德育,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培育深厚的生态情感、树立坚定的生态信念、养成规范的生态行为,培养学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民,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07/c70731-26652580.html.
[3]屠凤娜.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范畴[J].天津经济,2007(7).